APP下载

新时期德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2022-05-30王业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2年10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渗透新时期

王业

[摘    要]义务教育之中,德育是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主要环节。本文就新时期落实“双减”政策,推进“五育并举”理念下,如何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中对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并使其取得实效进行探讨。从历史学科的精神性、文化性、公民性三个关键特征入手,提出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把握研读教材、爱憎分明、了解学生、科学分析、善于比较、正面宣传、形式多样七个关键点对构建具有特色的中小学历史教育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新时期;德育; 历史教学; 渗透

德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历史学科的思想性很强,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挖掘丰富多彩的典型素材,寓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歷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历史,有效渗透德育并使其取得实效,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

一、历史学科教学的三大特征

广义上的历史可以理解为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就历史学的教学而言,至少具有以下三项特征:

(一)历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学科

历史学科与民族精神教育的关系,是无须多言的,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奋斗的艰难历程以及文化上辉煌的成就,从无数历史知识中将民族精神铭记于心。

(二)历史是民族文化陶冶的学科

作为一个现代的国民,除了具有世界的眼光和胸怀以外,更要有中华文化的气质。中华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应该通过对历史的研读对学生进行熏染,将其内在的历史认识和性格特征转化为个性特征。

(三)历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学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健全的公民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在我国进行公民素养教育时,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就需要建立在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之上。公民素质教育要扎根于自己国家的历史与文明之中,因此,历史教学与公民的紧密联系,由此可以知道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中国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德育的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原则,既是从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要求。

二、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学时期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由于中学生年纪尚轻,可塑性较高,尚未建立起成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所说的理论及人生准则对其具有正面的影响。中学时代的学生都是爱模仿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让他们在自己的影响下,转变其行为。将优良的品格转化成行为的动力。这是历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最好结合。

(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把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综合发展相联系。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较好的素质,并使其全面提高。在历史课上,要使学生注重思考,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历史学科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

英雄榜样是社会大众的精神宝库和道德食粮,而英雄榜样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有效地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公民道德方面的教育:

(一)深研教材,有的放矢

教师要明确历史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例如,为积极渗透德育及家国情怀教育,笔者邀请澧县城头山管理处工作人员来到所教班级以《中国最早的古城——城头山遗址》为主题开展考古文化教育,并组织学生去城头山文化遗址研学参观,亲身感受考古发掘过程,树立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让学生热爱家乡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弘扬“翊武精神”, 笔者在所教班级及学校开展多次讲座,通过辛亥革命这一历史大事件向师生讲述澧县人——辛亥元勋、首义功臣蒋翊武的生平事迹,弘扬翊武精神、赓续家国情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让历史课接地气、“活”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爱憎分明,人文关怀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人文关怀,多一些人情味。在讲授时,要笑容可掬地迈上讲坛,并把信任的目光投给每个学生,举手投足间师生要情感共鸣,教师要充满感情讲解历史事件,表现出爱憎、赞美、批评等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以生动的历史事实感染学生。

(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做到心中有数

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真正把握好学生的思想状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首先,是问卷调查的方法。该方法以主体性为主,并与历史教学的教学内容相联系,可以达到对学生思想的最直观的探索,但其缺点在于真实性和时间上的不足。其次,在教室里进行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进行即时的沟通,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也能够把握住他们的真实想法。然而此方法所需的时间更多,且实用性不如问卷。因此,在中学历史课的基础上,要真正掌握好学生的心理状况,就必须将这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他们的优点,实现协同效应。

(四)科学分析,掌握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认真分析国情的基本方法,也是认识分析国情的基本原则,只有在历史唯物论的指引下,通过对现实社会和事物的发展进行科学的剖析,培养学生认识现实发展的真实规律,并预测其发展的必然趋向,以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国情渗透家国思想。例如,在讲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笔者通过班级集体观看影片《开国大典》,重温先辈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巧合,是中国人民在漫长的苦难和失败中找到的真理。

(五)善于比较,去伪存真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对比中寻求差异,寻求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要对历史进行横向对比,以了解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的发展趋势。

在进行中国史教学时,笔者就借助系列微课视频《上下五千年》,讲述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自由的民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许多求进步的先进思想人物,提出了不少济世图存的主张。

(六)正面宣传,全面认识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提高了青年一辈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责任感。

古人云:“人无志不立”,这个“志”就是理想。教学中,笔者从正面教育入手,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榜样,教育学生树雄心,立壮志。即从小立报国之志,振兴中华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我国历史上的张骞、班超立志边疆几十年,开拓了贯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祖逖从小“闻鸡起舞”立志收复中原;岳飞自幼立下“精忠报国”志,成为抗金的名将;戚继光屡抗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伟大人物的光辉业绩,可以净化青年学生的心灵,在他们心目中播下革命的种子。从而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大量的历史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懂得做人的准则:心底无私天地宽,大公无私的优良品德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弘扬。

(七)形式多样,博采众长

在历史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生渗透德育。除了上课之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其他的活动,如参观、考察、学习专题讲座等。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之真正把课内外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在给学生教学《辛亥革命》这一章节时,笔者就选取《探寻翊武文化传承家国情怀》这一课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辛亥元勋、首义功臣——澧县人蒋翊武为研究对象,带领学习小组通过搜集与蒋翊武有关的网络资料、影视作品,并且深入澧县的大街小巷,瞻仰翊武公园的伟人雕像和兰江公园的翊武纪念碑,参观位于澧县一中的翊武门及翊武影剧院等。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激发学生们的研究兴趣,获得了大量的图片、文字以及一些影音资料,最后把翊武学校的创办及文化理念等“翊武”元素融入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中。整个设计理念环环相扣,紧扣探寻翊武文化,传承家国情怀,把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有效构建多元化开放型的历史教学评价机制

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将热爱中华的精神播撒在每一位学生心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扎根于我们的后代心中。在新时期落实“双减”政策,推进五育并举的举措下,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注重学生自主参与,构建多元化开放型的评价机制:注重反馈与评价,关注学生变化和过程。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估,既要重视成绩,又要注意发展的转变和进程。应将形成性评估与最终评估相统一。要留心让学生有充分的表现的时间。要从不同的途径来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历史课本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课的教育要实现对道德教育的有效渗透,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和引导的全流程。感受历史给予学生的启迪,经历美好的精神之旅。在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原则,既是新时期从学科性质出发,去真正落实教育部门提出的“双减”政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又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需求。为此,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德育功能,重视历史学科的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汉国,郑林.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

[3]郑晓燕.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 高考, 2020(32):1.

[4]王斐.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课程教育研究,2013(4):2.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渗透新时期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