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育与德育的整合

2022-05-30李世友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2年10期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李世友

[摘    要]小学班主任需要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环境,本文从开展德育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出发,阐述了班主任工作中“心育+德育”融合的教育可行性,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同步关注,提出心理健康水平是学生道德行事准则和道德素养的重要基石。分析了小学班主任开展“心育+德育”融合中,缺少融合教育经验,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作胜任;缺少良好外部环境氛围作为教育支撑的矛盾问题。在心育与德育的整合中,要构建完备的融合教育体系框架,形成理念联动实践的教育环节;要确认“心育+德育”的出发点,关注学生的成长细节。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德育;融合式教育

德育是当前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小学班主任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的教学引领作用,成为德育工作的“标兵”,利用德育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拥有远大理想,同时形成辨别是非的判断能力,能够自觉抵御生活当中可能遭遇到的错误思想和糟粕思想,尽可能避免学生遭受到负性心理影响,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实际效果。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所开展的德育工作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基石,通过心育+德育的双向融合教学创新战略,实现高质量的德育管理和全面渗透。

一、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一)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班主任所参与的德育工作主要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小学生奠定思想道德基础,使学生的思想认知得到全面的发展,获得良好的个人成长;二是指引小学生能够更好地遵循社会道德,依照社会标准来规范言行,使学生在走出校园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中。目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除了需要具有较高技术能力素养,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德才兼备才能够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重任。德育在小学教育奠基,能够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更高的道德底线,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行为约束。通过德育培养,最终构建起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长久以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受到忽视,部分教育研究学者甚至是学生家长站在成年人的角度认为,小学生本身的年龄较小,对于事物的思考深度不足,他们的童年环境更多时候是无忧无虑的,因此小学生很难产生心理问题。这种错误的认知判断体现了立场错位,同时也导致小学心理教育工作长期落后于学生的心理状况。随着教育发展和理念的不断完善,小学阶段学生在家庭生活中遭遇的困境、在学习生活当中遭受到的挫折和打击,在成为学生心理负担甚至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开始受到教师的关注。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教育者,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当中,更容易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更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班主任的殷切关怀和呵护体贴,他们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后,则会拥有更加深厚的内心力量,懂得如何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班主任有效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支持作用意义巨大。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心育+德育融合的教育可行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看似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二者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关联,这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与德育相互配合,共同融入班级管理与教学环境当中。本文结合多年班主任面对小学生的工作经验提出,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相互融合,主要依据以下两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同步关注知行合一的思想指导实践层面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对学生的心理环境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健全心理、形成健康心态、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拥有更加良好的表现,不会因心理问题影响,产生消极、低落、倦怠的负面情绪。道德教育强调从思想价值观念、意识认知等层面进行培养,通过树立健全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凭借理想信念形成坚定不移求真务实的宝贵态度。这些精神层面的意识能力和价值观念,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严格进行自我约束,清晰地认识到错误的社会现象或消极的社会思想,更好地指导自身开展社会实践。相比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强调知识获取、知识面的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着对于内心精神世界的关注,同时二者也共同将思想精神指导行为准则和社会实践作为最终目标。从教育培养路径和最终呈现的教育效果来看,二者有着高度的同质性,班主任在面向小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指导时,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将两者进行整合,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实际效果。

(二)心理健康水平是學生道德行事准则和道德素养的重要基石

社会观察发现,曾经出现过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都有着家庭生活或学校生活的负面问题,这些负面问题导致学生存在严重的负性心理甚至是报复性、反社会性的人格特点,最终导致青少年丧失道德判断,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一个放弃了道德准则,完全无视道德操守的青少年,除了缺少有效的道德教育引领,更重要的是其心理环境处于崩溃的边缘。有研究统计显示,校园暴力、校园霸凌等问题出现的过程中,单亲家庭、暴力家庭学生占比数量远高于一般的普通家庭。这表明学生会因家庭环境的影响出现恶性心理问题,进而产生对于社会道德标准、社会规则的否定态度。而拥有较高的自我约束能力,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遵循道德约束和公序良俗的学生,往往是内心世界较为富足,心里环境十分健康的学生群体。心理中介效应则通过模型分析直接认定,心理因素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会产生十分显著的中介影响,为了提高道德品质,需要首先优化甚至直接干预学生的心理状况。因此对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来说,心理健康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前提和基础,想要取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就必须深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当中,班级管理与教育需要探索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的可能性。

三、小学班主任开展心育+德育融合中待解决的矛盾问题

从实践层面来看,心育+德育作为创新整合式的引导塑造教育模式,在当前教育工作执行当中存在着多方面的环境困难。传统教育体系当中,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分属两个不同领域,分别有专门的课程教学系统和教师安排,这导致班主任所开展的班级管理教育工作更多从生活引导出发,缺少系统性地教学实践。而在面对融合教育新形式时,则表现出诸多矛盾。

(一)班主任缺少融合教育经验,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作胜任

相关调查显示,虽然班主任群体对于班级环境当中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素养有着较高的关注度,但是由于在此前缺少两个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经验,同时在心理健康和德育方面缺少更为专业的指导能力,导致班主任实际的工作创新效果并不理想。部分班主任虽然能够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尝试开展道德教育主题活动,但停留在浅层,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结合并不紧密。班会内容停留在道理说教层面,学生无法产生价值认同,容易产生反感情绪。尤其是大部分班主任是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他们此前与小学生的接触不多,教育教学工作按部就班,依照标准进行,很难做到与学生打成一片,获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能够通过和班主任的配合共同营造班级氛围。

(二)缺少良好外部环境氛围作为教育支撑

从前述分析中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都有着对于人心理思想的塑造作用,其更多时候是通过隐性的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来实现的,单纯的说教形式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教育效果,甚至会产生反作用,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良好的教育是通过直接教育和环境塑造共同实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班主任所开展的班级管理教育工作,同样需要借助外部环境氛围的建构来最终实现。但就目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在教育体制建设方面,并没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环境成长、推动学生道德素养得到提升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大部分校园文化停留在文化长廊、校园文化比赛等浅层次,未能真正与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保持一致,未能获得学生从内心深处的理解和认同。这也导致班主任在开展心育+德育的整合式教学工作时,缺少有效的教育抓手,难以实现班级管理层面的教育赋能,教育教学工作面临巨大的矛盾问题。

四、有效推进心育+德育的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实建设策略

(一)构建完备的融合教育体系框架,形成理念联动实践的教育环节

框架建设是推进系统化和标准化教育模式的前提,相比于碎片化的教育模式,框架系统的教育执行更具有传递性、影响力和可复制性,能够为班主任尤其是大部分青年班主任提供帮助。本文在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两组教育类型和小学教育辐射后,提出了起承转合四阶段的教育框架建构,希望能够为班主任群体提供从理念思考到实践教育应用的连动式帮助。

第一阶段是“起”,这一阶段主要在于明确从心理健康环境塑造到道德品质培养的基本路径。班主任需要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当中,通过大量的理论知识学习、相关的文献书籍阅读,了解心理因素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对于学生行為特征、日常习惯、价值观念的影响作用,从根本上理解心育+德育在小学生群体当中的作用内涵,使自身的教育理念更为完整,制定的教育规划更具针对性。第二阶段是对上一阶段的“承”,这一阶段班主任要重点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一般性心理特征出发探究心理健康的正向引导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例如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可以采用行之有效的正向心理反馈,通过观看升旗仪式、观看革命斗争题材电影等方式,使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和鼓舞,学生逐渐形成了心理建设,最终形成了爱国主义的深刻情怀。这一阶段是对于班主任心理健康与德育结合理论的实践执行,重点关注应用环节下心理基础建设和目标性德育培养的彼此结合,实现教育落实。第三阶段是转,班主任工作能力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培训当中得到提升。首先学校要针对性地加强师资力量的整体建设,为班主任群体配套专业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队,与班主任共同配合组建教育队伍,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来不断提高班主任在融合教育当中的能力。最后是合,小学开展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学生的家庭相互配合。大部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相应地为了能够更好地适配心育+德育的教学框架,班主任还需要通过更为紧密合作的方式与家长群体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二)心育+德育确认出发点,重点关注学生的成长细节

细节管理是班主任投入心育+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站在学生的视角,理解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更加精密且有效地组织教学工作,使班主任能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更为紧密,教育效果也更为理想。结合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般状态,班主任工作想要能够真正为学生提供心理引导、道德品质塑造的教学引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首先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保持关注,形成对于学生日常状况的动态观察。小学生在网络信息环境下,会接触到大量的外部资讯,这些资讯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影响,同时由于学生的性格特征、家庭生活或学习压力,出现心理波动。班主任的优势在于能够深入学生的生活,通过对学生生活状态的观察来为学生教育定性。因此,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持续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通过观察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协调等方式,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判断,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其次要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进行有效地识别。学生需要与其他人融合,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得到了其他人的接纳,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享受成长的乐趣。但是,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时会出现不尊重他人、不敢与人交流等德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不利于拓展交际圈。由此,小学班主任应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关注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行为习惯。班主任立足学生人际交往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可以指出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忽视的问题,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交往知识,使学生能够真诚待人、积极沟通,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还可以通过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使学生正确地与教师进行交流,避免学生出现逃避、对抗的状态。最后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可能遭遇到的困境。不同学生在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上有着较大的差异,相应地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不同。一些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好,能够在学习中表现出积极性。也有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基础薄弱,存在学习精力不集中,投入较长的学习时间却未能取得良好效果等情况。后者在日常的学习当中常常存在心态疲惫,易怒、易烦躁等负面情绪,最终导致行为难以受到约束。班主任针对这一情况,应当积极与学科教师进行沟通,找寻学生的学习难点,通过激励等正向心理暗示等手段,帮助学生重拾信心,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王艳娟,张艳松,赵影.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融入德育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6):140-142.

[2]赵芳.日常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学周刊,2020(20):167-168.

[3]曹晓赟.关于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德育管理工作的策略[J].启迪与智慧(下),2020(6):92.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生活即教育,体验即成长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