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邮,我的一次文化之旅

2022-05-30骆洪宾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土山秦观高邮

骆洪宾

高邮,位于苏中里下河平原,京杭大运河之滨。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灭楚,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

第一次听到高邮这个地名时,我九岁,在京杭大运河的小轮船上。那年冬天,外公带我去上海二姨母家。早晨,从苏北淮安的西门码头乘坐小轮船,到镇江后再转乘火车。船过运南闸后,一路畅通无阻地向南方驶去。约十一时许,前方的航道上出现了一座古塔,巍然屹立于宽阔的河道中间。我好奇地问外公,这是什么地方?外公告诉我,看见河中的古塔,高邮县城就到了。轮船抵达高邮码头时,停下来上下客或装卸货物,时间有半个小时。坐船的人会下船活动一下身体,顺便观赏岸上风景或买一些地方小吃带上船。曾记得,我站在高高的运河大堤上眺望高邮城,满眼是青砖黛瓦的平房,一条条古老的街巷纵横交错,护城河里波光潋滟,东北角的一座土山上隐约可见亭台楼阁。

农历三月初九,岁在丑牛。听到汪曾祺纪念馆在高邮落成的消息,牵动了我的脚步。春和景明的上午,我和四位文友同行,来到高邮城里访古拜贤。漫步在这座古城名邑中,目光所及之处,依然是印象中的旧时模样,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老城区不大,街市中的行人也很少,像大多数江南水乡小城一样,安谧、古朴。

东大街附近,一组银灰色的建筑群分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汪曾祺纪念馆。远远望去,纪念馆的屋顶呈长方形,四角翘起,中间低凹,好像烟波浩渺的高邮湖,静静地躺在蓝天白云之下。木纹清水的外墙立面上,如同一本本浸染了岁月光华的书籍,层层叠叠堆放在一起,似乎在向人们讲述汪曾祺的故事。走进馆内一楼大厅,汪曾祺半身铜像栩栩如生。1920 年至1997 年,77岁,是20 世纪一代文学大师的生命长度。

可以这样说,喜欢文学的人大多数都读过汪曾祺老师的作品,也会给予很高的评价,我也不例外。纪念馆的《前言》里,铁凝老师这样写道:“他像一股清风刮过当时的中国文坛,在浩如烟海的短篇小说里,他那些初读似水、再读如酒的名篇,无可争辩地占据着独特隽永、光彩常在的位置。能够靠纯粹的文学本身而获得无数读者长久怀念的作家真正是幸福的。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路上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寞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馨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焦躁不安的世界。”

在纪念馆里缓步前行,“百年汪老”“汪曾祺的文学世界”“家乡的人和事”“为人为文”“怀念与传承”等五大主题,充满了高邮味、泥土香、书卷气。在参观过程中,我发现汪曾祺老师有两个爱好:写美文与做美食。《人间草木》《邂逅集》《大淖记事》《受戒》等代表作,充满了绵绵无尽的思想活力。《家常酒菜》《食事》《四方美食》《老味道》等美食专著,散发出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他对故乡高邮的感情至深,总会在不经意间寻找家乡的味道,《炒米和焦屑》《端午的鸭蛋》《咸菜慈菇汤》《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蚬子》《野鸭·鹌鹑·斑鸠·鵽》《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等,都是他笔下的佳作。我特别喜欢他的一句话:“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凡。”

出了纪念馆,拐进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就来到汪曾祺故居前。他在此生活了17 年,文章中所描绘的高邮也大多与门前这条路有关系。

带着汪曾祺的美文品尝美食,成为时下颇具诱惑力的口号。时近中午,大街小巷中饭菜飘香,一下子调动了人的味蕾。我们寻访到汪氏家宴·祺菜饭馆,点了双黄咸鸭蛋、蒲包肉、汪豆腐、虎头鲨等十道当地的特色菜肴。饭桌上,一边品尝汪老笔下的高邮味道,一边吟诵几句熟悉的汪老散文,一边谈论高邮的文化典故,别有一番浪漫的情调。一位文友激动地说,这是一顿文化大餐,此情可待成追忆。

“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这是高邮的骄傲。

秦观(1049—1100),字少游,高邮人,官至太学博士兼国史馆编修官,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

高邮城东北有一座高三十多米的土山,原先并没有什么名气。北宋太平兴国年间,道士李守坚看到这座土山上古柏森森,环境清静,便在此建了座东岳行宫,俗称“泰山庙”。中唐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的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次千载难逢的聚会,充盈着文人的仙气,成全了这座土山。北宋元丰七年(1084 年),苏东坡回京任职途中路过高邮,里下河的秋天正是米熟鱼肥的季节。他与本地乡贤秦观、孙觉、王巩会集于此,饮酒谈论诗文。当时的广陵太守听到这件事后,认为群贤毕至,值得纪念,特地为“泰山庙”写了一块“文游”匾额送来。此后,画家李伯时又为此作了画。不久,“文游台”声名远播。高邮的八景中,“文台古迹”名列其中。

沿着青石台阶拾级而上,古文游台主体楼建在土山顶上,仰视方可见全貌。该楼为重檐歇山顶的二层楼房,上下均为五开间,进深三间,这便是历史上真正的古文游台。在楼中轻移脚步,遥想当年四位才子贤人在楼中聚会时的情景,甘醇浓郁的酒香,似乎还没有完全散尽;诗词歌赋的唱和声,似乎还在耳边响起。二楼,是登高望远的绝佳之处。文游台的四周,树木葱茏,繁花似锦,文风昌盛,古韵悠然,有纪念苏东坡、秦观、孙觉、王巩四人的四贤祠、秦观读书台、盍簪堂、映翠园、重光亭等古典建筑。盍簪堂中,四壁嵌有苏东坡、黄庭坚、米元章、秦观、赵子昂、董其昌等名家书法,由著名金石家钱泳勒石而成,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观赏价值。

自宋以来,此处名胜一直吸引无数文人学士前来探访。难怪,宋代诗人曾几在《文游台》诗中写道:“忆昔坡仙此地游,一时人物尽风流。香莼紫蟹供怀酌,彩笔银钩人唱酬。”

一支“邮”之歌,从古唱到今。从进入博物馆的那一刻,到处都弥漫着邮驿文化的气息。

责任编辑:黄艳秋

猜你喜欢

土山秦观高邮
好歌好酒好高邮
故乡的土山
秦观:人生比诗词忧郁
秦观拜师
《秦观 踏莎行》
看千帆竞渡,数高邮风流
——高邮博物馆精华演绎
高邮风光
江苏高邮鸭集团
徐州土山汉墓公众考古纪实
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