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
2022-05-30张瑛薇
张瑛薇
几十年以前,朋友间联系,只能通过电话,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有了传呼机,接着有了大哥大、模拟手机,2000年前后,电脑开始得到推广。当时,QQ是最为流行的聊天软件,年轻人打开电脑,通过QQ聊天,与几千公里外的陌生人甚至外国人结为朋友。
在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人们利用QQ聊天软件,对着电脑屏幕,敲着鼠标,与远方的陌生人用文字聊天,说着甜言蜜语,听的人往往对着屏幕热泪盈眶。当然,在QQ聊天上,也可打开视频,但开视频的不多。如此一通操作,有些人通过QQ聊天恋爱、结婚,有些人则有了婚外情或一夜情,而有些男人,利用变声软件,冒充女人,与单纯的男人网恋,进而骗得巨额金钱,有些甚至在線下见面时,乘机实施抢劫。当然,这些人,最后都受到了惩罚。十年前,微信得以应用。当下,凡用智能手机的人都下载了微信。除了少部分老年人外,通常每个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人们由以前坐在电脑前用QQ聊天转变为手持手机用微信聊天,随时随地可以沟通,世界就在方寸之间。因此,看微信里的朋友圈也成为大家的日常。每部手机上都有许多朋友圈,让人目不暇接,我每天要在这上面花费两三个小时。有人在头条上感叹道:“当年QQ火了,成就了多少爱情,后来微信火了,拆散了多少婚姻。”事实上,QQ和微信都一样,既成了婚姻,也拆了婚姻。
人们虽然有很多朋友,但遇到困难或开心的事时,真正能敞开心扉的人又很少,此时才会发觉,原来自己的朋友那么少,内心便会觉得有些悲凉。许多人认为,用借钱的方法试探真假朋友最为有效。有网友认为,不用开口就借你的,是贴心朋友;你只要开口,就借你的,是好朋友;你开了口,答应借你,最后却没借你的,是酒肉朋友。这似乎有些道理,但如果刚好对方也碰到了急需用钱的关口,没钱借给你,那这人就不是真朋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安全、社交(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需求。他认为,人类具有一些先天需求,越是低级的需求与动物越相似,越是高级的需求就越为人类所特有。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而交朋友则属于社交需求。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加他人为微信好友?大多是出于利益考量。平常聚餐时,会认识一些朋友的朋友,有些人喜欢加刚认识的人为微信好友,被邀请者碍于朋友的面子,也不好拒绝。加上后,为了联络感情,有些人会天天在微信里群发问候,通常是“早上好”“天天开心”等词语或图片,不回应,就显得不礼貌,如果碍于面子回应一下,每天如此,却也浪费了不少时间。而有些人加微信成为好友后却从不说话,原因是微信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还是一个营销工具,比如微商、公众号等,他们通过添加微信好友的方式间接进行推销。他们从不说话,却频繁地发朋友圈,在朋友圈里推销自己的商品。当然,也有些人受邀加了朋友圈后,将对方设置为仅限于聊天的模式,这样,对方就看不到他发到朋友圈里的图文了。
我的微信好友不多,只有几百人,而且我是一个慢热而又不善于言谈的人,对于不熟识的人,不知如何开口,受邀加了微信好友后,不会主动联系,由于大家用的都是网名,没有备注真实姓名,时间长了,竟然忘了谁是谁。而有些朋友,当初加微信是由于工作需要,退休后,没有了工作联系,闲暇下来后,突然想起往日的点滴,想问候一下,结果发现,自己已经被对方从微信好友中删除了。
最近,在我的大学同学朋友圈里,为俄乌冲突发生激烈争吵,一方支持俄罗斯,另一方支持乌克兰,谁也不能说服谁,简直是鸡同鸭讲,差点毁了几十年的同窗情谊。据说,当下,有许多人因为对俄乌冲突的看法不同而拉黑了一些老朋友。《战国策·齐策三》中有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名言,虽然人在一生中会结交许多朋友,但成为真正朋友的前提是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如果这样,不管一方遭遇多大的变故,地位发生多大的变化,双方的友谊都能持续。如果加微信好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利益,一旦没有共同的利益或利益发生冲突,就会被对方从微信好友中删除或拉黑。
朋友圈,你开心时可以一起与它分享,痛苦时可以在它面前肆意哭泣。朋友无须太多,七八九足矣!
责任编辑:杨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