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非遗”研学工作研究
2022-05-30肖秋红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活动为延续“非遗”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时,要立足于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结合国家制定的各项保护政策,推动各地中小学积极开展?“非遗”研学活动,充分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非遗”的独特魅力,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并让他们承担起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鉴于此,文章对泰宁县“非遗”研学工作展开研究,并提出持续完善相关工作的措施,以推动?“非遗”研学活动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非遗”研学工作效果。
关键词:泰宁县;?“非遗”;研学工作;研学机制
中图分类号:F592.7;G6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1-0-03
0 前言
泰寧县作为拥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其梅林戏、山歌、迎灯会等有较高的知名度、鲜明的文化特色及良好的寓意,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具有鲜明传统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研学这一形式,积极与教育部门沟通交流,组织当地学校开展研学活动,借助资源优势,引进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参与研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青少年形成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大地上得以流传。
1 ?“非遗”研学工作的重要性
泰宁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拥有丰富的传统技艺、民俗文化、农业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引领当地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宝藏,为拓展学生视野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巨大的空间,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积极开展?“非遗”研学活动,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增长见识,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受到文化艺术熏陶的同时,深刻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的古朴恬静,了解古代先民的生存状态,细细品味历史的余响。泰宁?“非遗”研学活动的全面开展,还能够让学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重新认识泰宁,使学生深刻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体味泰宁这座古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以此为抓手,更好地宣传泰宁文化[1]。
2 泰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2.1 三明市泰宁县概述
三明市泰宁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地处武夷山脉中段的支脉杉岭东南,面积1539.38平方千米,下辖2镇7乡。辖区范围内名胜古迹颇多,其中的明代兵部尚书李春烨府邸,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泰宁是中央21个苏区县之一,有红军街、东方军司令部、大洋嶂阻击战旧址等中国革命历史遗迹。2004年,泰宁县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与此同时,泰宁县历史悠久,在人们辛勤劳作的过程中,独特的地域文化、乡风民俗逐渐形成,并成为当地的显著特色。例如,泰宁梅林戏、新桥大源傩舞、上青古乐等都是当地非常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当地的精神文化风貌,还成为当地的标签,进一步发展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2.2.1 泰宁梅林戏
梅林戏又被称为土戏、土京戏,为福建省地方戏曲剧种,始于乾隆年间,融合了当地方言、民歌小调、道教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戏曲道白使用当地官话,而唱腔则以乱弹、西皮、下江为主。戏曲唱腔优美动人,除皮黄、拨子、吹腔之外,还包括南词北调、四平调、青板、小调等。伴奏乐器中文乐主要使用京胡、二胡、扬琴、竹笛等,武乐则使用大鼓、大平鼓、京锣等。梅林戏角色行当包括“五门十七行头”,整体表演风格古朴粗犷,程式严谨,唱、念、做、打个性非常鲜明,经典传统剧目有《兰腰带》《乾坤带》《飞龙带》《鸳鸯带》,被称为“四带”。梅林戏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形式,被誉为民间舞的“活化石”,并于2006年6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2 新桥大源傩舞
泰宁大源傩舞源于北宋初年,流传于闽赣边界一带,经千年传承发展,已形成独具特色的驱疫、赶鬼、祝福、招财进宝的民间舞蹈。这种舞蹈具有非常丰富的表演内容,整个舞蹈动作相对简单,刚劲但不失柔美。泰宁大源傩舞主要依靠?“非遗”传承人口传身授的形式延续至今,舞蹈原始韵味浓厚,因此这一舞蹈又有“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之称。大源傩舞最为独特的还要数其使用的面具,主要是用樟木雕刻彩绘而成,不怕虫蛀,易于保存。每年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等都是大源傩舞的固定节庆,人们用舞蹈表达对风调雨顺的祈盼,对满载丰收的庆贺。因此这种舞蹈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于2005年10月被列入首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2.3 赤膊灯
大源桥灯原称“火龙”,俗称“赤膊灯”,始于宋朝。相传是当地先民观看元宵节灯市景象,结合生活、生产用火等形成创作灵感,自创的一种独特的原生态迎灯活动,发展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赤膊龙灯”有两条,上大源、下大源各一条,两条龙灯,一条为“公龙”,一条为“母龙”。“公龙”龙头插齿烛,有四季顺利之意,寓意一切从头开始;“龙身”木板上均分插上6支蜡烛,两端各插一束香共6支,有六六大顺之意;“龙尾”插9支烛,有长远长久、长发其祥之意。在表演的过程中,使用大鼓、大锣、大钹,铿锵有力,营造出热烈而狂欢的气氛。同时,在队伍的后面使用二胡、唢呐、笛子等,乐曲悠扬悦耳[2]。2009年5月,赤膊灯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4 泰宁山歌
泰宁山歌尾音富有特色,唱得亮、传得远,极具乡土韵味,是一块民间文化瑰宝。多年来,很多泰宁山歌爱好者经常下乡采风,哪里有山歌,他们就去哪里探讨歌词曲调。如今,泰宁山歌已唱响泰宁,唱出福建,唱向全国,并被列为三明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还登台亮相过央视农民春晚,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
2.2.5 其他艺术类别
泰宁县的上青古乐、上青桥灯、大田蚯蚓灯、杉城鱼子灯、大龙擂茶、三明油浆豆腐制作技艺(泰宁)、黄厝古棋、泰宁龙湖包糍制作技艺、大田跳花灯、朱口花灯、泰宁池潭文傩、泰宁弋口蓑衣制作技艺、泰宁汾信草鞋制作技艺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与极强的吸引力。截至目前,泰宁县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梅林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这也是保护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动力。
3 泰宁县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
近些年,泰宁县始终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当地的重要工作,逐渐形成了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一是将?“非遗”保护纳入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保护性、传承性开发”为原则,打造?“非遗”主题文化公园。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全县整理?“非遗”条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5项。
二是投资3300万元,打造梅林戏展示传承基地、泰宁文化遗产博览苑等2个?“非遗”传承文旅项目。目前梅林戏展示传承基地主体工程已完工。
三是以成立协会、汇编?“非遗”教育读本、开办技艺培训班等形式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目前全县有22支?“非遗”团队,共430余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2人。
四是常态化开展“非遗”进古城、“非遗”夜间公益演出、“大源傩”民俗文化节等?“非遗”节庆活动,提升泰宁?“非遗”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
以上措施极大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但是在具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未来需要持续丰富传承模式,实现传承目标[3]。
4 泰宁县?“非遗”研学工作完善措施
4.1 多措并举,构建特色?“非遗”研学基地
推进“非遗”研学活动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在各方努力下,构建特色化?“非遗”研学基地,才能充分发挥?“非遗”资源优势,从而顺利开展?“非遗”研学工作。本文认为在未来发展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研学工作。
首先,促进政府主导、市场导向、专业机构合作,并吸引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其中,围绕?“非遗”研学活动构建起多元化研学服务机制,促进?“非遗”研学活动顺利开展。例如,泰宁县可以结合?“非遗”项目、文化旅游景點等优势,做好研学科学规划设计工作,围绕?“非遗”项目,构建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其次,教育部门和旅游部门要重视做好统筹协调工作,积极调动各方力量,逐步完善泰宁县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联合当地政府部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支持?“非遗”研学工作推进,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优质环境。
再次,要重视发挥?“非遗”领域专家智库功能,组织文旅、教育等部门组建专业团队,着重突出?“非遗”项目文化特征。此外还应该从教育、教学角度出发,凸显?“非遗”研学活动的文化性、教育性、实践性,通过精准规划、定位,顺利推进研学活动。
最后,要充分利用泰宁本地自然资源,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围绕本地特色化?“非遗”项目,设计和建造风格独特的基地,进一步增强研学活动的趣味性[4]。
4.2 机制创新,顺利推进?“非遗”研学活动
泰宁县在开展?“非遗”研学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到机制创新,着重构建完善的研学防控体系,从而保证?“非遗”研学活动顺利推进。本文认为在推进?“非遗”研学工作时,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在开展“非遗”研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对安全专题培训工作予以重视,强化?“非遗”传承人、研学从业者、学生的安全意识,以保障整个研学实践过程顺利推进,实现研学目标[5]。
第二,营造?“非遗”研学平安环境,通过各方协调,积极构建?“非遗”研学活动传习基地,创造交通便利、道路平整、环境良好的?“非遗”研学场所,为顺利推进泰宁当地?“非遗”研学活动提供保障。同时,应该完善当地消防设施设备,及时开展消防培训演练,完善研学场所中各类安全标识标牌等,高效引导研学活动顺利开展。此外,在研学活动中,还要做好应急方法设置,以便及时应对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
第三,编制安全操作流程和应急手册,并在开展研学活动时,及时向学生宣传讲解,保障研学实践活动能够安全高效开展[6]。
4.3 推陈出新,创设?“非遗”研学特色活动
泰宁县现存的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梅林戏、山歌、鱼子灯、大龙擂茶、三明油浆豆腐制作技艺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考究的工艺,彰显了艺术家的匠心,值得通过研学活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感知文化底蕴的途径。
一方面,在泰宁开展研学活动时,要重视营造?“非遗”氛围,采用特定的技术手段,还原艺术情景,凸显?“非遗”项目的特点,并兼顾学生认知、需求,推出系列精品?“非遗”课程,真正将泰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加合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寓教于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将?“非遗”融入课外教育实践活动,从而实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另一方面,泰宁县还应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业化培训工作,通过选拔当地?“非遗”传承人,推动由教变导活动,在开展研学活动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积极开展示范引导、启发创新工作,通过营造独立开放、自主创作的空间和氛围,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创新,逐渐培养学生形成追求卓越、传承艺术的工匠精神,从而?掀开“非遗”技艺的神秘面纱,帮助学生感知学习“非遗”技艺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非遗”留存目标,最终实现培养学生、传承文化的双重目标[7]。
5 结语
本文对泰宁县?“非遗”研学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分析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当下泰宁县已经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而开展?“非遗”研学活动,能够进一步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厚的底蕴,彰显?“非遗”的独特魅力。只有精心设计研学模式,联合政府机构、教育、文旅部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发挥各方优势,创设一条适合研学发展的路径,才能让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充分感知“非遗”项目的魅力,感受其文化特色,在文化熏陶中,树立起文化传承意识,进而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文化传播概念,这对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心妍,梁秋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以壮族织锦技艺为例[J].旅游与摄影,2022(10):56-58.
[2] 李海萌,赵军,柯小杰.地方性知识视角下非遗研学的路径探究[J].非遗传承研究,2022(1):14-20.
[3] 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机制的在地化建构探析[J].非遗传承研究,2022(1):21-28.
[4] 张斐然,孙丽华.非遗研培工作应固本浚源、传承创新[J].艺术教育,2018(17):26-27.
[5] 文媛,沈世伟.价值共创视角下非遗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基于需求侧的调研[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7(3):380-384.
[6] 赵艳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发展研究:基于山东的现状考察[J].人文天下,2020(22):38-44.
[7] 马素萍.传统技艺类非遗研学旅行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与路径[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22,27(3):60-63.
作者简介:肖秋红(1978—),女,福建泰宁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声乐、“非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