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社区社交空间重构设计研究

2022-05-30赵如鋆王先瑞

艺术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赵如鋆 王先瑞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无数民众措手不及,而社区空间是居民进行社交以放松压抑、敏感心情的重要场所。即使是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也对人们的社交和活动范围产生了限制,面对随时需要应对突发风险的情形,人们不得不对社区社交空间缺乏韧性的现状进行反思。文章从疫情带来的影响及社区社交空间现状出发,分析国内外社区更新案例的三种空间设计概念,提出社区空间重构的四种变化状态以及“空中花园”式设计范例,以探索后疫情时代构建具有韧性和可持续性社交空间的新思路。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社区社交空间;韧性设计;空间重构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1-00-03

0 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极大地影响了个人活动和民众社区生活,疫情防控常态化提醒着我们风险已经成为常态,而顺应时代特点的韧性社区尚未形成。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社区空间设计模式亟待升级,对社区的改造构建需要满足居民在社交空间中保持独立安全的社交距离及便利灵活的社区设施需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社区设计,优化全年龄段居民的社区社交体验。

1 后疫情时代社区社交趋势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医疗、金融、教育等行业被迫按下“暂停键”,社会大众长期处于恐慌、低迷的狀态,更有甚者对开展户外社交活动产生了心理障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以维系,原本开放的远亲近邻关系变得封闭,使居民产生压抑、焦虑等负面情绪,并对未来的自我发展及社会发展产生怀疑。后疫情时代,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状,社区活动范围成为一个可优化的临界点,在社区内构建符合当下需求的、有韧性的社交空间已是大势所趋。当下,人们赋予了社区空间重大使命,新型社区空间为居民提供适宜的物理活动空间,也为居民提供能够排解焦虑情绪的心理空间[1]。因此,本文在疫情防控要求的基本社交距离的基础上进行社交空间重构,满足居民对社区活动空间的多元需求,缓解其身心紧张状况,构建合理、安全、灵活的可持续发展韧性空间。

2 社区社交空间现状

通过前期初步调研发现,民众居住社区主要有老旧小区、次新小区两类。针对两种同时大量存在的小区类型,根据其历史年代、发展趋势、居住人群情况等,剖析典型的社区空间现状。

2.1 设施落后,社交距离不足

早期的传统小区由于开发问题,忽视了社区社交空间的作用,其老而旧的主要表现如下:社区基础设施陈旧,可使用时间已达上限,表面的铺装材料已经脱落、生锈,社区内社交活动保护设施多年未更新;社区内空间布局不合理、设计理念落后,公共设施在外观造型、呈现形式上过时、缺乏艺术性。仅有的基础设施位于社区中心的活动基地,能够基本满足老年人日常锻炼以及儿童游戏需求,但装置外观造型过时,机械连接处腐化、松动,设施表皮脱落,露出经年铁锈,活动区域地面的塑胶已经褪色开裂,居民活动存在相当大的隐患。纵观整个小区,社区居民开展社交活动的空间仅30平方米左右,在后疫情时代,无法满足居民的安全社交空间需求,且达不到疫情防控要求。

2.2 功能分区模糊

21世纪初到近五年竣工的次新小区,受地产开发热潮的影响,都采用同一种模式,除了居民楼外,社区内的公共服务区、公共活动区相互交错,缺乏对活动区域的规划,以有房可住为宗旨,未考虑模块的划分是否合理、便利。社区内儿童活动的小型喷泉广场与老年互助中心相邻,垃圾投掷区位于休憩区座位之间,绿色景观后期被整改为小区内部停车场,导致居民的生活轨迹混乱,不同人群无法以各自感到舒适的方式使用社区设施。因此,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开发年代不久社区却已经进入荒废状态的次新小区越来越多。

2.3 社区空间互动性缺乏

社区空间的诞生原则就是搭建沟通平台,拉近邻里距离,良好的社区空间可以缓解居民在闭塞环境内的身心紧张,特别是疫情暴发后,各地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在不少人对外出产生心理障碍的情况下,增强社区的互动性尤为重要。社区内部公共空间的互动性原则可以理解为人与景观之间、人与人之间发生情感的、物理的、化学的相互作用[2]。但疫情暴发后,小区公共空间单一、缺乏趣味性的弊端凸显,人与人、人与自然缺乏肢体与心理上的互动。由于侧重物质生活的发展,社区空间设计忽视了居民的情感需求,忽略了社区互动带来的心理慰藉能够驱散周遭事物给居民带来的苦闷。现代社区设计在经历疫情之后,更应该着眼于社会化、人文化的构建,脱离物质的“项圈”,打造更具人性特色与人文关怀的社交空间。

3 国内外社区更新案例的三种空间设计概念

在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造成冲击的背景下,设计师纷纷进行反思,国内外社区空间的设计整改都针对疫情或未知常态化风险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可通过空间关系、技术指导、生态化管理等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实现以下三种理想的社区社交空间状态。

3.1 活化治理空间

以湖北武汉为例,武昌区戈甲营社区针对老旧小区平均建设密度高、基础设施过时、空间容纳人口数量少、人文关怀弱、社区服务品质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整合社区服务中心管理情况,梳理道路系统规划,完善防疫措施,在整理现有的社区空间的基础上,活化整体公共空间,根据应急避难场所最新管理办法建立社区疫情应急管理运营模式,以提高社区的恢复率,实现社区功能的自我循环。设计充分考虑了疫情暴发后老旧小区的薄弱点,根据现有的资源,转换思维,对其进行活化利用,提高空间韧性和使用率,实现了老旧小区在后疫情时代自我运营的新面貌。

3.2 智能化防控空间

智能化空间是指以数字化工程推动设计工作的发展而构建的智慧管控场所,后疫情时代的疫情防控常态化催生了许多智能化防疫程序。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一直是疫情暴发的高危场所,以美国为例,其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数与城市区域密度分布呈正相关[3]。布鲁克林作为美国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市中心社区对居民生活管理采取智慧防控,增加智慧管理安全步道,减少车辆运行对地面等资源的挤压,有效降低了高密度人群相互接触的风险,保障了居民的活动空间,满足了防疫的基础要求。

3.3 可逆性健康绿色开放空间

封闭空间极易传播病毒,巴塞罗那超级街区在打造绿色开放空间的基础上,结合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的要求,解决了社交空间狭小的问题,对现有绿色空间进行整合治理并设计可逆性绿色公共景观,打造了类似于“15分钟健康生活圈”的超级街道,以健康为基础提高社区生活便利程度,开放整体格局。社区空间往往被认为是一个封闭的整体,而巴塞罗那超级街区使我们看到了健康社区在开放程度方面更大的可能性,对于常态化风险我们能够做的不只是封闭,更要思考如何用开放包容的态度去面对。

4 韧性社区空间重构方向——“空中花园”

如何将传统社区重构为韧性空间是后疫情时代许多设计师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面对外界干扰,具备韧性的社会生态系统规避突发事件(或态势转变)的能力更强。具有韧性的社区社交空间,是具备弹性的现代化优质设施、良好空间状态、生态化开放景观的集合。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空中花园”式社区社交空间,针对社区内社交空间不足、只有少量废弃场地的状况,利用建筑楼顶空间进行重构设计,以单个建筑为设计单元,构建模块化、小型社区单元,社区单元内设施主要分为封闭式、半开放式、开放式三类。要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在建筑设施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化治理和智能化管理,打造有韧性的新型社区社交空间,满足国内对社区“切片化”封闭管理的要求。

4.1 空间韧性化

方案中设施外形结构为花状,和全蜂窝状结构的硬性线条结构相比,柔和的内部设计和模块服務中心的基础设施更具人文关怀,内部提供基本的医疗和生活设施,包括防疫物资、一次性消毒系统、冷热循环系统、充电系统、5G无线网络系统、老年人帮扶设施、儿童保障设施、母婴服务区等,为居民在社区活动时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资源,无论是在疫情期间还是处于放开状态,居民都可以获得稳定、健康、多元化的社区社交空间服务。在疫情暴发的情况下,设施可作为具有弹性的紧急转移隔离设施使用,及时缩小接触范围,风险解除后可人工控制自动消杀系统进行服务,便于后续社区活动。将位置在楼顶,不会影响大部分居民的活动,也能够满足居民对日常活动的安全需求。韧性基础设施丰富了公共空间的功能属性,将其与韧性公共空间有机结合,可增强社区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免疫力、恢复力[4]。后疫情时代的韧性基础设施还应具有包容性特征,全龄化开放式的社区模块能维持不同人群的社交活力,提供无障碍生活化的物质空间,兼顾居民精神丰富和物质富足的需求。

4.2 空间模块定制化

由六边形蜂窝状改造的花瓣形立体空间具有节约材料、耐久坚固、空间容纳率高、艺术性强、融合绿色植被的特点。其在外的每个面都可拆除,达到360度开放状态,内部隔板为单板双面使用,在进行小型家庭聚会时,可以翻开向上的贴合顶板,将小模块空间整合为充足活动空间。当外部封闭、内部整合空间后会形成循环通风系统,六个模块也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整合。除了模块整合外,其作为单个私密性空间,可容纳个人或双人互动,为保证实用性可选择完全私密空间或者半敞开式空间,相对于多面可拆除模式,这一模块仅设置单面拆除,使个体或组合在活动时互不打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基于全龄化考虑,设置便于儿童休憩玩耍的全开放式区域,以开阔的视野和可视化绿色空间体现对儿童的人文关怀。针对家庭需求设计的公共空间,可根据社区面积和家庭内部形态考虑,位于设置于楼顶或社区服务空间内,通过多种选择实现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定制化。

4.3 空间生态化

合理利用社区空间进行生态化治理可借鉴新加坡的设计,将“植物花盆”与建筑融合,利用有限的空间探索泥土与混凝土共存的合理方法。“空中花园”在重构建筑模块的同时,加入了绿色植物景观,在建筑模块的顶层铺设植物区块,使植物充分接受光照,给居民的社区社交生活增添一抹绿色,以可持续生态化增加绿色景观能带来的情感关怀。设计灵感来源于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借助现代种植、排水技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创造生态化空间,满足居民在社区模块互动时舒缓身心的需求。

4.4 治理智慧化

智慧治理以强化城市实时反应能力作为规划目标,提升信息技术支持应急公共卫生危机的效能,构建智慧城市应急治理体系[5]。后疫情时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可以很好地维持社区空间的良好经营态势,社区可通过构建智慧云端,将各空间模块联系起来进行管理,运用互联网、5G技术实时反映空间模块的状态、物资状况、居民体温体征,监测疫情防控状态、智能化安全系统、智慧服务等设施,共享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新信息,给居民带来更加便利、人性化的服务。WHO调查显示,面对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1/3至一半的居民心理健康程度会下降,甚至出现障碍性心理失调。公共空间的服务对象是人,人是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使用主体[6]。在现代公共社区治理中,要以人文关怀为设计宗旨,利用智慧化治理促进居民个体与公共群体良性发展,形成尊重、互助、智能的社区群体。

5 结语

后疫情时代的社区社交空间被委以重任,其是居民开展精神交流、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应运用多种空间设计方法,使社区空间分布和职能多元化,根据社区具体需求进行形态变化,为居民提供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安全的社交距离、及时的防疫措施、智能化的空间管理、人文化的心理慰藉等构成的具有韧性的社区空间,增加人与人、人与绿色景观设施、人与具有韧性空间的互动。本文分析的案例中,一些关键的设计理念能够为设计者提供新的思路,须根据基础的互动性、安全性、多元化需求等,进行社区空间重构,为社区居民创造宜居的社区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香楠,罗淑勇.后疫情时代社区互动空间创新设计[J].大众文艺,2022(2):29-31.

[2] 孙健.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的互动性原则[J].美与时代,2012(5):57-58.

[3] 饶富杰,胡雨鸥.城市密度与韧性:结合美国新冠疫情的反思[EB/OL].澎湃新闻-市政厅,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411906,2020-05-15.

[4] 薛娟,孙梦媛.浅析后疫情时代基于全龄友好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更新策略[J].艺术科技,2021,34(3):156-157.

[5] 王世福,黎子铭.疫情启示的新常态:空间韧性与规划应对[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0,35(5):18-24.

[6] 岳红岩.基于互动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设计,2020,33(16):144-147.

作者简介:赵如鋆(2002—),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

王先瑞(2002—),男,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道路与桥梁结构设计。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
论后疫情时代电视剧的创作生产
文艺界委员建言“后疫情时代”创作(关注两会)
下好“后疫情时代”的“先手棋”(观察家)
“后疫情时代”湖南乡村旅游发展创新及金融支持
后疫情时代高职学子服务于精准扶贫的方式研究
“后疫情时代”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融合研究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