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干预路径

2022-05-30周迎芳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攻击性肢体班级

周迎芳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普遍存在于小学的校园里,它是社会化的产物,是个性化发展的不良倾向,严重影响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和行为的形成。我们从学校现状出发,分析本校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及其类型,仔细地研究分析,建好成长档案,并探究其干预路径,及时矫正,家校合作,全面认识小学儿童个性的发展,从每个细微处入手,帮助孩子树立健全的人格。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应该在早期进行干预和正确的引导,不然走向社会后犯罪率就比其他人高。根据小学生心理的特点,攻击性行为从它发生的性质、产生的结果,分为肢体攻击、语言攻击、权力侵害和心理侵害等。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归纳出不同的类型,找出学生产生此行为的诱因,同时要有针对性控制,在行为发生前进行有效干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攻击性类型及其诱因

1.肢体攻击

在小学的校园里经常会出现比较直接地侵害,打人、推人、捏人,掐人,甚至还有咬人等肢体性侵害。在调查中发现,男同学比女同学更具有攻击性,根据医学研究证明,雄性激素高的学生更具有攻击性,且容易发生肢体冲突。这与生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三年级学生中做数据分析,三分之二的男生出现过肢体攻击性行为,女生有肢体攻击性行为只有百分之十五。并同时发现,年龄越低,肢体攻击越多,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更为隐蔽的攻击,行为更具伪装性,趋向于间接性攻击。如患有多动症的小孩,常常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更容易与其他小孩打架、吵闹。肢体攻击性行为还具有遗传的因素,父母本身情绪易激动,兴奋性强,情感变化快,喜形于色,小学生也会比同龄人更易怒、爱发脾气。不同的气质会使学生呈现不同的性格,一般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学生出现攻击性行为比黏液质和抑郁质的学生概率高。这种急躁愤怒的情绪往往通过肢体攻击性的方式表现出来。

2.语言攻击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语言攻击慢慢取代直接的肢体攻击,语言攻击具体表现为:挖苦、骂人、对他人侮辱、嘲讽等。平时经常会有学生来老师办公室反映情况,“老师,刚才XX骂我,XX说我是蠢货,XX说我偷看”等等。低年级的语言攻击一般需要老师来协助解决,或者说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语言攻击,年龄越小,越难控制情绪。但是到了高年级,一般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也可能是对话式语言攻击,因为别人骂我,我也骂对方。以上二种情况可以说是低层次的语言攻击,干预也相对简单。还有一种是取悦性语言攻击,通过羞辱,嘲讽别人,让别人痛苦,来达到自己内心的愉悦,损人不利己,也有可能是损人利己,这种行为危害性较大,要及时引导和制止,不然会出现心理的扭曲,长大后具有此不健全的人格就很难纠正。

但是小学阶段语言攻击很多时候是没有恶意的,这源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不知道这是语言攻击,对别人造成了伤害。还有的是由于家庭的原因,父母一方经常使用语言攻击另外一方,学生长期在此环境下耳濡目染,在遇到冲突、心情郁闷时,就会用语言攻击对方,甚至变成习惯,那么他在群体里就不会受欢迎。

3.权利侵害

侵害他人权利是指故意占有或破坏他人物品、荣誉等,如:争抢文具、争抢他人私人物品、破坏他人物品等。在班级管理中,经常出现学生强行占有他人的物品,小则一块橡皮,大则几百元的财物,有的甚至在没有征求别人同意时,把别人的东西强行带回家,理由是他喜欢。还有的利用不正当的手段去损坏别人的荣誉。如有的学生在安静的教室里学习,有的同学却大声讲话,放摇滚音乐,有的甚至在教室里踢球,这样就构成了攻击性行为的权力侵害,侵害了他人安心学习的权力。小学生出现这些行为主要是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些行为在侵害别人的权力,没有换位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受挫,也会有这些行为产生,自己不想好好学习,也不能让别人好好学习,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要去摧毁它。所以教师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4.心理侵害

心理侵害主要有说他人坏话、挑唆他人关系、造谣等。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这种行为一般出现在高年级,这是一种严重的伤害,一般来说,这些都是由于心理不健康造成的攻击性行为。随着年龄的增大,有些学生出于嫉妒,有些同学比自己成绩好,有的学生比自己漂亮,同伴关系比较好,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常常会出现心理侵害的现象,在背后说坏话,造谣。这些原因很可能是归因偏差导致的结果。如果班级一个学生成绩特别好,超过了自己,他把这个原因归因为别人成绩超过了自己,他夺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就会出现攻击倾向,如说他人坏话、挑唆他人关系、造谣等,这些都是比较隐秘性的攻击。但是如果归因别人的确比自己强,作为自己竞争的对手,促使自己更加努力,就不会有这种侵害。适当介入心理关怀,心理障碍引起的心理侵害也将减少。

二、心理干预路径

根据本校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我们对本校各个年级、性别、生源等攻击性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归纳好类型,做好成长档案。分析每个学生诱发该行为的原因,从生理、心理和家庭环境、社会大环境等出发,研究出一些心理干预的策略,从生理干预、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和关系干预四方面入手,架起学生心理干预的桥梁,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1.生理干预

在心理干预路径中,研究发现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中遗传占到50%。如先天的血液、性激素、基因、气质等都非常重要,如胆汁质的学生就比黏液质和抑郁質的学生性格暴躁,发生冲突时就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研究表明,糖摄入量高的学生也比一般学生会产生过激行为。如一些多动症的学生,他有时无法控制自己,那就要医学介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抗兴奋剂类的药物,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物机体。对于攻击性行为的小学生,要让他们保持稳定情绪很重要,比如当他们即将发生、正在发生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缓慢地深呼吸,保持情绪的稳定,而且要把这个方法让他在日常的生活中多练习,情绪稳定,就会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生理与心理紧密相连,例如多动症的学生,必须在生理和心理结合介入,才能起到效果。

2.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主要在于预防,在攻击性行为中行为干预重点是攻击暂停或者无效,不给彼此留下伤害,改变其行为的一种干预方式。它主要是通过细微的观察,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有针对性地改善并减少个体问题行为,最终实现提高个体生活质量的目的。如在攻击行为发生以前,充分准备,预防为主。每个班级建立一个行为档案,教师对这些学生要特别关注,或者身边安插几个小神探,在该学生即将要发生攻击性行为之前,老师和学生介入引导。其次,要创造稳定的干预环境,使其攻击行为无效,不能达到其功能,而使积极行为有效,起到教育作用。当然干预的规则一致,要用积极肯定的方式,让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更易于接受,不要单一地用禁止方式。我们学校有位B同学,经常攻击周边的同学,没有人愿意与他同桌,也给班主任管理班级造成了一定负面的影响。学校的心理团队坚持为B同学写观察日记,记录他的学习生活和情感,减少他与刺激他引起不良情绪的环境接触,让他感觉在一个和平文明环境中的美好,渐渐脱离暴躁、愤怒的生活环境,坚持心理疏导,暗示他与过去暴力的自己告别,并合理安排和计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当发现他即将有过激行为时,立即在行为上干预,让他参与多种社会服务活动,使其行动朝着正向发展。通过一年多的努力,B同學已经在班级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攻击性行为的破坏性和次数大幅度降低。

3.关系干预

在学生的成长中,面临着各种关系的处理,师生的关系,同伴的关系,最主要的还是亲子关系。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一定处理不好这三种关人际关系。所以我们通过心理的手段进行干预,在学校处理好师生、同伴的关系,在家里指导其处理好亲子关系,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强化其正向社会行为。

a.师生关系

老师在学校里担当起了父母的职责。研究表明,具有和谐民主师生关系的班级,有攻击性的行为明显少于专制权威师生关系的班级。老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适当宽容,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爱的期待。如果老师专制,学生不满的情绪压抑在心中,小学生可能就会出现攻击老师,或者同学的行为。如果老师处理师生关系简单粗暴,学生也会学习模仿,习得攻击性的习惯。如果老师在处理班级事务时,没有做到公平公正,或者偏爱了学生,有的同学就会攻击被老师偏爱的学生,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或者引起老师的注意。所以,老师要民主、友善、细微地关心每位学生,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他们的朋友,做行为的表率,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在轻松的关系中教学,学生也会有比较健康的人格。

b.同伴关系

小学生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没有分享的意愿,且不善于处理与同伴之间的人际冲突,因而总会出现被其他小学生排斥、人缘差的现象,进而会将愤怒的情绪转化为对同伴的攻击性行为。在我们班有位A同学,他喜欢交朋友,他表达对同学的喜欢就是去抱住他,拉住他,同学都不喜欢他,甚至排斥他,然后他就用攻击性行为去引起他人的注意,这样恶性循环,人际关系越来越差,他慢慢地成了班级的小霸王,要么是语言攻击,要么是肢体攻击。这时老师就要看准时机介入这样的关系,找A同学谈心,用同理心,理解他并没有恶意,告诉他喜欢别人,和别交朋友,要用别人喜欢的方式去相处。让他换位思考,自己去攻击别人,别人当然不喜欢自己。然后帮他一起寻找朋友,制定“君子约定”,在约定期间,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他在小团体中关系有所缓解,及时表扬肯定,让其朝着阳光的方向发展。另外,小学时期的学生善于模仿其他学生的行为,出于好奇,有些学生会模仿同伴的攻击性行为。当出现这些现象时。老师要及时干预攻击性行为的现象,让文明代替攻击,让学生明辨是非。

c.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跟踪分析我们学校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发现70%的学生具有不良的亲子关系。有的父母处理亲子关心比较粗暴,用打骂方式对待孩子,学生通过模仿父母的暴力行为,习得了这种不良行为习惯。有的长期处在压抑的环境里,他要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用攻击性心理接触社会,与他人相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多与其父母沟通,指导亲子关心,使其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家庭治疗可按阶段来实施,首先让家庭和学校成为教育的合力,深入了解有攻击性行为学生的家庭,指导他们家庭相处模式,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所在。让父母和孩子的情感紧密联系,制定出有效的家庭公约,从亲子间沟通交流的方式入手,以民主、温和的方式来处理矛盾。定期给那些有攻击性行为学生的家庭推送一些和谐亲子关系的文稿,讲座。让家长参与其中,用一些心理的小技巧提升自己,在亲子关系的实战中改变自己,改变孩子。

通过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研究,分析不同年级、性别、生源等攻击性行为的特征,找到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总体特点和发展趋势,在心理学的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小学生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通过各种教育合力,努力寻找控制和矫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为学生健康地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

猜你喜欢

攻击性肢体班级
班级“四小怪”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不称心的新班级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