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区为教育实践基地: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之路

2022-05-30韩凤梅

学前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社区教育协同育人

韩凤梅

[摘 要] 幼儿园主动引领、家庭切实履责、社区积极协同是家庭、幼儿园、社区三者协同共育的基本定位。然而长期以来,幼儿园强调了与家庭合作,而没有充分挖掘社区的教育功能。通过建立信任激励、行动协同、资源共享、评估反馈的三方联动机制,社区可以成为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不仅为幼儿在园学习提供丰富的材料和信息,而且为家庭育儿提供直接支持与广阔的教育空间。在此基础上,家、园、社三方可以进一步共建共育课程,共同确定能够持续激发幼儿探索兴趣的活动主题,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 协同育人;家园社合作;社区教育

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共同构成了幼儿成长的微观环境。它们各自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承担着相互补充且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当前,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协同在认识上还处于单向协同发展阶段,社区的参与和卷入程度低,主体关系尚未从合作走向协同。以上种种问题都影响了三者协同育人的效果。[1][2][3]在传统的家园合作或者园社合作中,幼儿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它通过自身的专业角色在合作中起着支配作用,因而与其他教育主体的合作也表现出单向性。支持学前儿童全面有效发展是全体社会的共同责任,应实现幼儿园教育的专业性、家庭教育的亲密性、社区教育的渗透性三者的融合统一。

一、家园社协同育人新模式中的主体关系

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协同育人的共同愿景是在发挥各自力量的基础上为幼儿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因而其合作模式的建构与创新就应该淡化传统支配与被支配、主导与配合的二元思维所带来的束缚,将对教育协同主体关系的认识从线性化推向扁平化。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在建构幼儿教育共同体的过程中,一直未解决好主体分工不清,责任边界模糊以及角色的缺位、越位或者错位等问题。[4]将家园社协同育人的视点从幼儿园转移到社区的过程中,要使新的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首先就必须解决好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新的协同育人模式中,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之间的主体关系应该从“各司其职,优势互补;权责清晰,动态调整;园所引领,互为支撑”这三个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调动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首先,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在协同共育中应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的主体肩负着不同的教育职责,其所占有的教育资源和采取的教育模式都不相同,且相互之间不可替代。在全面发展幼儿这一核心目标的引领下,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必须在明确各自职责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将不同主体之间的异质性转化为功能上的互补,进而实现育人过程中的协同。其次,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同育人应坚持权责平等,动态互补。不同的主体享有相应的儿童教育权利,但所能担负的责任也是存在限度的,且在不同的场合中权责的发生也各有侧重,但对幼儿的教育以其中某一方为主时,其他主体就应该扮演好积极配合的角色。最后,基于儿童教育的专业性特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协同应该建构起幼儿园主动引领、家庭切实履责、社区积极协同的三角支撑关系。[5]其中幼儿园要积极发挥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将幼儿教育的科学理念、知识和方法扩散到其他群体当中,[6]要切实发挥专业自信和教育自信,以引导其他主体实现在幼儿教育价值上的共同理解和共同信念。

二、以社区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建构家园社共育平台

创新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突破口在于对社区进行赋能,通过社区教育实践基地的建构来搭建协同育人的有效平台。[7]以社区为中心的幼儿教育活动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教育活动应该围绕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来展开,而不是着眼于对既有资源的有限利用或者形成教育特色;二是将对幼儿的协同教育转化为稳定且有效的制度,而不是为满足一方的教育需要而临时寻求其他主体的支持;三是将社区中的观摩活动转变为深度学习,而不是停留于表面的热闹和形式的丰富。社区教育实践基地正是瞄准上述问题而进行建构的,它在发挥幼儿园专业引领作用的基础上,将幼儿教育的时空环境从幼儿园转换到了社区,社区成了连接幼儿园和家庭的重要平台。社区教育实践基地的建构始于幼儿园对社区教育资源的评估与整合,经由与优质教育资源所在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最终为丰富教育资源、调动教育主体积极性奠定先行基础。[8]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具有拓展幼儿学习空间、丰富幼儿教育资源、拉近幼儿园与家庭及社区之间关系、营造完整育人环境等价值,并表现出以幼儿发展为核心追求、整合教育资源等特征。社区教育实践基地的建构一般应通过幼儿园主动引领、争取行政支持、形成协同育人共识、签订共建协议、制订共育方案五个不同的环节来实现,它基于社区的优质资源而直接将教育空间搭建在资源现场。社区教育实践基地的建构途径应包含搭建资源平台、组建导师与志愿者团队、设置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等,为幼儿的主动探索和深度学习提供丰富的材料和信息刺激源。此外,共育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对基地建设的反哺也应成为深化家园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手段。[9]

家庭是与社区联系非常紧密的育人主体。虽然家庭对协同共育有着非常强烈的意愿,但是与社区的共育意识并不强,优质的社区教育资源也难以进入到家庭中来;家园共育目标不精准且内容发生偏移,导致家园共育演变为教育家长和处理家庭教育问题。[10]此类问题都是传统家园社共育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协同育人的路径没有被打通。在以社区为核心的协同教育体系中,除建构专门的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外,还应在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社区与家庭之间的教育协同关系。一方面,社区应该主动向家庭开放教育资源,为家庭育儿活动提供知识、方法、场地、材料以及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开办各种形式的亲子论坛、研学平台和学习小组;另一方面,社区还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文化氛围,鼓励家长将幼儿带到更广阔的空间去开展活动,引导他们积极表达自身的教育诉求以及交流在幼儿教养方面的经验或困惑,形成全员共育的幼儿教育氛围。

三、以共育課程为载体推进家园社协同育人深入开展

在搭建协同育人平台的基础上,家园社的协同育人就必须进一步打破时空限制,探索协同育人的多维互动课程模式。[11]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协同育人的课程建构聚焦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并将教师、家庭和社区的协同发展作为其功能性目标,这一课程应该指向幼儿与教师、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发展。共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和功能目标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幼儿的发展依托于教师、家庭和社区的共同支持,而对幼儿的教育反过来又促使上述三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两者在不断的互动和反哺中实现螺旋式的上升。

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协同育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也有着扎实的课程资源基础。共育课程的内容建构需要本着安全、优质、多元的原则,不仅要在形式上下功夫,还要在功能的深入挖掘和重组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共育课程必须选择那些贴近幼儿生活、接近幼儿发展水平、富有教育意义及生动形象的内容,让幼儿对这些内容能够保持持久的兴趣。因此,那些以主题呈现的课程如自然探索、生活安全、文化体验等就应该成为共育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因为这些课程不仅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它们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同时这些课程不是发生于任何一个封闭的空间,它们不是抽象的逻辑知识,而是具体的经验。如自然探索课程,它必须基于真正的自然情境才能让幼儿真切地了解和认识自然。此时的共享自然探索活动就需要由幼儿园设置活动的目标,家庭为幼儿的兴趣引导、经验准备、安全防护等方面提供支持,社区则要提供场地及安全等方面的支持。缺乏任何一方的支持,自然探索活动都可能是不完备的,其价值的实践水平就有可能仅停留于书面设计上。

在选定内容的基础上,共享课程还需要有具体的承载平台。对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来说,除了以幼儿园为依托开展各种园内活动外,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平台还包含社区探索、基地体验、场馆畅游、亲子论坛等多种形式。共育课程及其实施平台的建构也是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方的协作下完成的,经由对资源和课程进行审议后,[12][13]需要三方共同来完成共育课程的顶层设计。共育课程的实施同样需秉持开放的原则,应致力于通过提升幼儿的活动体验感来拓展课程的实施范畴,完善课程的实践方式。对课程实践的评价也应采用诸如学习故事、成长档案、行为观察等方式来将重点聚焦于幼儿的活动过程,促使教育对象与育人主体实现共同成长。[14]

四、以联动机制建构为条件保障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有效运转

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协同育人在目标上通过资源的共建共享来促进幼儿的全面有效发展,其根本旨趣就是使原本分散的各类教育资源实现增值。以社区教育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共育课程为育人载体,这种新型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运转需要以信任激励、行动协同、资源共享和评估反馈四个方面的联动为机制保障。

信任激励机制是指共育主体通过培育以信任为基础的价值观,为不同利益相关者协调彼此的战略目标和主体关系提供行为准则,它包含调动系统内部成员积极性的一系列原则、制度和方法。信任和激励是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协同共育模式发挥作用的基础性因素,是协同育人创新行为发生的基础。信任激励机制的建构应在建设宽松氛围以及一致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以促进幼儿的全面有效发展为纽带,引导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树立共同的教育愿景,增强共育主体彼此之间的信赖感,使家园社协同育人具备良好的心理和价值观基础。

行动协同机制强调系统内部各组织之间关系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它致力于在明确主体责任的基础上推动主体之间在行为层面的协同,因而它是促进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协同育人模式发挥作用的核心和关键。[15]行动协同机制应该致力解决的问题是明确和维持共育各方的共同目标与责任,采取规范的程序、科学的方法来提升协同育人的质量。因此,它的建构就必须明确不同主体的权责,要确保信任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驱动不同主体根据自身的角色定位忠实地履行角色赋予自身的教育职责,并且在某一主体出现能力不足时能够给予有效的支持。

资源共享机制是深化协同育人效果的重要举措,它必须在盘活既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二次开发来实现资源的增值。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者都具有不同类型和数量的资源,这些资源也有不同的应用方式。例如,以某一节庆活动为载体开展协同育人活动,如果幼儿园将活动现场搬进社区,那么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就可以通过分工的方式扩大节庆活动的氛围,让幼儿实现对活动的深度参与。这种深度合作和有机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放大协同育人的效果,促使幼儿在对活动的深度浸润中内化观念和发展行为。

评估反馈机制是对协同育人模式进行矫正和优化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对整个育人模式的全方面、全过程进行检视,看其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协同育人的目标以及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除此以外,评估反馈机制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可以密切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它通过引导不同主体真实表达自己的看法来打破彼此之间的认识或思想隔阂,促使不同主体在更为坦诚的环境和氛围下坚定对幼儿的共育观念,并为寻求更优越的共育方法发挥集体智慧。

参考文献:

[1]李晓巍,刘倩倩,郭媛芳.改革开放40年我国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的发展与展望[J].学前教育研究,2019(02):12-20.

[2][4]王秋霞.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发展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4(05):64-66.

[3]徐东,彭晶,程轻霞.幼儿园—社区协同共育的研究综述:基于2006—2020年CNKI的数据分析[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21(04):55-60+80.

[5]朱钰.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协同教育的调查及对策研究[D].安庆:安庆师范大学,2019:1.

[6][8]吴冬梅.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15,19.

[7]赵纯.以资源整合为导向的“家园社”共育研究[J].求知導刊,2021(52):17-19.

[9]韓凤梅,李冬梅.幼儿园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协同共育模式的探索[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2(07):61-62.

[10]张韵.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园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09:40-41.

[11]吴冬梅.“社区+”幼儿园发展模式探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9(02):93-96.

[12]秦红.坚守儿童立场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审议[J].学前教育研究,2022(03):87-90.

[13]汪秋萍,赵琴.幼儿园课程方案在审议中优化[J].安徽教育科研,2022(25):1-3.

[14]原晋霞.我国幼儿园课程质量现状探索与提升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21(01):43-56.

[15]侯丽.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关系的重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0(10):89-92.

Innovating KindergartenFamilyCommunity Cooperative Education

HAN Fengmei

(The Kindergarten Affiliated to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Abstract: Kindergarten, family and community play different but irreplaceable roles 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growth. Kindergarten has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cooperation with family, but still ignores the effects of community. To innovate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of the three parties is to reset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and especially make community become another stable education platform for childrens learning that can provide not only curriculum resource but practice field and approaches for children to explore based on their interests and abilities.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kindergartenfamilycommunity cooperation, community education

猜你喜欢

社区教育协同育人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现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大连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