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本科高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实践教学新探索

2022-05-30蔡姗

传播与版权 2022年11期
关键词:探索实践教学

蔡姗

[摘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协同育人项目立项以来,国内不少民办本科高校就此进行了教学实践与探索,其中,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实验班教学中紧紧围绕“新闻视频”这一特色,对接行业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新路径,着重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下功夫,在实践教学上进行新的探索。

[关键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并强调“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由此可见,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是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内容。民办本科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断深化教学实践改革,全面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媒体发展需求。

一、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发展概况

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1]发布,不久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正式启动。国内民办本科高校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开启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实践的教学探索,在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融合多种学科优势,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保持良好的人才培养前瞻性,深化产教融合,较好地满足了行业对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人才的需求。武汉华夏理工学院通过加入该计划,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依托,承担起在新媒体时代为湖北传媒产业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的重任。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国家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基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形态,为推动新闻传播行业乃至社会发展,顺应数字信息时代发展、媒介融合以及数字创意新兴产业市场的趋势,为满足新媒体专业人才需求而建设的新兴专业。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立足湖北省及武汉城市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全国首批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民办高校之一。经过9年发展,学院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规模逐渐扩大,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生实践等方面成果显著,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实践经验。2019年,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成功申报校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协同育人项目,设立卓越新闻人才实验班(简称卓越班),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具有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民办本科院校应面向数字创意新兴产业,依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新闻人才,使其具备扎实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和掌握全媒体新闻传播实践技能,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与科学素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从事全媒体新闻采编、新闻策划、视频拍摄制作以及信息整合发布等工作,进而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高素质应用型传媒人才。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则致力于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应用型传媒人才,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其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在不断加深。

(一)招就贯通—定向培养制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通过打通招生与就业环节,以培养新媒体新闻人才为重点,与省内外的代表性企业合作,采取定向培养、按需培养、因材施教、方向输送等方式,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短视频、电商直播、数据新闻等新媒体形式引入课程,使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更清晰。同时,武汉华夏理工学院降低了学生理论学习难度,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更贴合市场实际需求。在学生实习就业时,学院通过向企业输送相匹配的人才,打造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受益、社会共享的良性定向培养模式。

(二)新老贯通—导师制

大多数情况下,民办本科高校学生需要自主摸索课程衔接、专业技能提升与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能力两极分化,这不利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因此,民办本科高校可参考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的卓越班管理联动机制,特设“双导制”的培养模式,即专业教师匹配企业人才的导师制模式。学生在大二上学期不仅可以通过双选方式加入心仪导师的团队,还可获得去企业实习的机会,从而进入团队协作的学习和实践状态。如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在新媒体创意与策划、新媒体运营两门课程上实施的“校企双导师”赋能实践模式,便获得了人民网等媒体的报道。

(三)内外贯通—3+1制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人才不仅要夯实自身理论基础,还要加强实践,培养互联网思维和创新策劃能力。因此,新媒体专业的学生仅在校内进行学习与实践是不够的,他们需要走出校门,了解新媒体行业的前沿热点,拓宽自身视野。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的卓越班采用“3+1”制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大一至大三学年在校进行学习与实践,大四学年到校外实践,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学生按要求完成方可获得相应学分。通过校内外贯通的方式,学生可更早地接触新媒体行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逐步建立专业认知及行业认知,有效提升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

民办本科高校要以新闻传播学为根基,在原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夯实人文社科基础、积累专业知识、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专有课程体系,围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课外教育等模块设置课程,全面落实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首先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遵循融媒体时代的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提升、人格养成的人才培养理念,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探索有特色的德育新模式[2]。具体可参考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的教学改革模式。

(一)重构课程体系

第一,开展新生入门专业教育。例如,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这门课程对学生了解本专业和整个新媒体行业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认同,课程组教师还将此门课程分解为四个部分,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的教授、副教授负责上课。

第二,每门专业核心课程都要设立课程组,每个课程组不少于三位教师,课程负责人由高级职称教师或骨干教师担任,负责课程的调研、开发、评估、反馈等环节,组织组内教师共同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案,再由各课程组交叉检查修订,最后将教学大纲和教案交由系主任和院长审核审定。课程负责人制将自评、互评、督导及学生评价、第三方监督环节有效结合起来,能对课程进行全方位管理。

第三,优化高年级的课程内容。学生进入大三学年后,已基本掌握专业理论知识,需要更深入、更透彻地学习实践技能。因此,高年级的课程应以实践类课程为主,学校可在课程中加入面向“新媒、 融媒、智媒”的课程,或者加入社会实践、企业真题、创新创业竞赛等内容,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如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的新媒体运营课程,经过课程组教师的指导,学生孵化了不少新媒体运营创新创业项目,其中1项还获得2022年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

(二)创新教学内容

1.以“课程思政”为纲,强化思政教育

在整体教学内容设置中,民办本科高校要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化思政教育。例如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和特色主题,在全媒体新闻采写、网络新闻评论、网络编辑实务等课程中,指导学生拍摄高校版《少年中国说》节目,策划“学政论·诵经典”活动,打造了“图解华夏” “华夏之光” “四行诗大会” “红歌传唱人”等多个“红色课堂”,在致敬经典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通识能力与实践能力。

2.紧密围绕专业方向,设置课程实践演练

民办本科高校在课程内容设置、实践演练和考核等方面应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的新闻摄影课程在实践部分增加了综合技能训练,教师通过布置“人像杂志封面”作业,训练学生拍摄、选图、后期、版面设计等技能,将摄影与审美、软件技术等相关内容相结合,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新媒体创意与策划实践课堂,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还在校园开展新闻策划活动,设定不同的宣传主题,如谷雨时节寻找华夏春色、世界地球日“变废为宝”活动、世界微笑日的口罩笑容。各活动从创意、组织到执行,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提供辅助指导。活动结束后,推出新闻稿、微信推文、新闻长图、短视频等不同形式的新闻作品,形成校园全媒体传播矩阵,真正实现了翻转课程教学。

3.走出校园,创建第二课堂实践

民办本科高校还可参考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的培养模式,通过创建第二实践课堂,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例如,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下设新媒体设计部,负责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新媒体设计部都会举辦“阅享华夏”阅读活动,卓越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与社区居民共读红色书籍。学生参与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落地执行、宣传报道各个阶段,能很好地锻炼自身实践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民办本科高校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围绕专业核心,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完善考试内容与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强化其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

1.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根据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目标,坚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学校要结合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有效资源,在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推行媒体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如教师可将企业产品的文案策划、短视频拍摄、助农直播等植入课堂,让学生全程参与素材采集、题材策划、视频新闻拍摄、短视频运营等环节。这不仅能丰富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进一步贴近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教学手段上,学校可采用小班教学、实验室教学、现代教育中心教学等形式,开展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等的讨论式、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权,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且学校要建立核心课程线上教学平台,让学生可登录平台获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课件、视频、复习资料、试题库等;也可登录考试系统进行在线测试,以及作业存档,方便日后使用。

3.坚持考试形式多元化,适应人才培养需求

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教师考核学生可采取现场技能操作、设计答辩、实验测试、作品竞赛等方式。教师可在教学中提高过程性评价的比例,通过单元(阶段)测试、课程论文、调查报告、读书笔记、案例分析、作品创作和技能演示等考察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校企合作课程,企业可在实践中综合考核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行为表现、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

(四)改革实习实训形式

实习实训类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专业认知,增强其实操能力以及提升综合素质。民办本科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以往实习主要是通过走访企业深入传媒行业一线,与行业知名学者、专家交流,从而详细了解传媒行业的前沿发展,积累实践经验。例如,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从2018级开始,已在学生认知实习阶段增设定制版课程,让学生在走访企业之余进行实战演练,从而提升其专业技能,为其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021年4月,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全系102名同学又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来到长沙,参观了“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与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郎永淳面对面交流,由《火星情报局》总导演为学生进行专题授课,并以“我眼中的长沙”为主题,让学生参与创意短视频拍摄与制作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上做了大量探索,特别是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为各民办本科高校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民办本科高校要想培养专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综合实力强、有创新思维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应注重推进各学科、各专业之间融合,跨专业共建课程[3]。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则要着力推进“新闻传播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的融合发展思路,通过构建“通识必修课(全校)+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含交叉融合课)+方向选修(含跨专业选修)”的新课程体系,实现“网媒+ N专业”高效人才联合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10-08)[2022-08-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

[2]林秀梅.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四个维度[J].西部广播电视,2022(07):51-53.

[3]张书玉,王雪梅.“新文科建设”中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再定位[J].传媒,2021(03):82-85.

猜你喜欢

探索实践教学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