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恢复性环境理论的西咸新区沣河滨水景观设计

2022-05-30黄缨陈瑞洁

艺术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滨水景观

黄缨 陈瑞洁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高压的城市环境导致不少人出现焦虑、亚健康状态甚至产生精神疾病,人们迫切需要一处具有恢复性的环境来减轻压力。滨河空间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连接着自然与城市,是一处绝佳的恢复性环境营造地。文章将西咸新区沣河作为研究切入点,结合恢复性环境理论,设计出一处可以放松身心、减轻压力的城市滨河景观,为同类型的滨河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恢复性环境理论;滨水景观;感官体验;沣河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5-0-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压的城市生活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亚健康状态甚至产生精神疾病,人们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同时,恢复性环境理论逐渐被应用到景观设计中。本次研究将恢复性环境理论引入城市滨河景观设计,致力于打造一处具有复愈性的城市公共滨河空间,为人们在城市中设计一处可以放松身心、减轻压力的休闲场地。

1 恢复性环境概念

恢复性环境是指对人类消耗的身心资源和能力有恢复与更新效果的环境设置。恢复包含各种身心资源和能力的更新,整个过程建立在普遍适应性需要的基础上。能观察到的复愈过程,如情绪的积极转变、自主唤醒水平的下降、完成定向注意任务情况的改善及其他的变化等,都依赖于个体对所需资源的利用[1]。

关于恢复性环境,有两大理论:注意力恢复理论及压力缓解理论。

压力缓解理论由乌尔里希提出,也被称为“心理进化理论”,乌尔里希认为若环境能够引起个体的兴趣,人们就会有更明显的恢复体验;当人们处于精神疲劳、焦虑状态时,接触自然景致可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乌尔里希等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压力缓解环境应满足以下条件:有适当的深度与复杂性,以植物、水体等自然元素为主,具有安全感[2]。

注意力恢复理论是由卡普兰夫妇提出的。他们认为人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长,其注意力会慢慢变弱并且不容易再次集中起来,关注对自身无吸引力的事物时更容易感到疲劳。而恢复性环境有利于修复人们的认知,同时可以强化人们对重要事务的反思能力。恢复性环境需要满足以下四点:远离,即该环境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丰富,指环境内容与结构丰富;吸引,指环境及环境中的事物能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兼容,指环境能满足人群的喜好和目标[3]。

2 西咸新区沣河概况

2.1 项目区位分析

项目位于西咸新区,其是国家级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沣河是黄河支流渭河右岸支流,全河长78千米,流域面积1386平方千米,历史悠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项目基地距离市中心约15千米,交通较为便利,周边设有地铁及多条公交线路。具体设计范围为西咸新区沣河段(沣泽桥—统一路桥段)西岸。

2.2 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

2.2.1 现状问题

空间:整个场地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及界限划分,整体呈现原生态状态,场地内长满了低矮灌木及少量小乔木。

驳岸:驳岸整体为自然式驳岸,形式单一,没有安全设施。

植被:土壤多为砂土,缺少成活率高、不需要过多维护、适旱耐涝的植物景观;植物层次种类单一,缺少中层的观花观果类小乔木,没有打造出多样的空间层次;缺少具有强吸引力的芳香植物;植物与人缺乏互动;植物与场地景观分离独立、缺少联系。

道路:场地内道路层级单一,道路功能不丰富,步道及自行车道相应设施不健全,配套设施不足。

2.2.2 解决方案

空间:增加多样空间及弹性空间,满足不同人群游览娱乐及释放压力的需求。

驳岸:将部分驳岸改造为生态驳岸,增加驳岸多样性,实现亲水互动。

植被:增加植物层次感,保证乔木灌木及草地的合理搭配;选用耐旱耐涝、成活率高的植物;种植彩色及芳香植物;构建不同功能的植物景观;使场地与植物相互配合,打造内容丰富的景观节点,辅助建设恢复性场地。

道路:适当拓宽道路,增加跑道、自行车道及景观道;增加二级、三级道路,提高场地可达性,在保证场地串联性的同时提供多条游览路线,丰富各节点内的不同游览路径。

3 设计构思

3.1 设计原则

3.1.1 安全性原则

设计滨河景观,要在满足功能性及美观性需求的同时,确保场地、水环境的安全性,不种植危险有害植物,在建筑材料上选用安全无害材料,保证人与自然环境的安全性,为人们提供一处安全安心的场所,优化人们的游览体验。

3.1.2 丰富性原则

丰富性为恢复性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丰富连贯的场地设计更能吸引人探索游玩,引起人们的注意。多样化的场地设计及水景观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不同的视觉、听觉体验,使其参与其中从而释放压力。

3.1.3 吸引力原则

吸引为恢复性环境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从水景观、树林、草坪的无意识吸引,到特色景观小品、互动景观的强烈吸引,都能帮助人们转移注意力、释放压力。

3.1.4 生态性原则

河流连接着整个城市水系,对城市环境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生态环境决定场地内自然景观的发展,可以利用相关技术、植物等辅助河流自净,维持生态平衡。

3.2 恢复性环境设计策略

在恢复性滨河景观设计中,场地对人的吸引力越强,越能吸引人探索场地。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方面刺激人的感官,通过场地内获得的多感官联动刺激,让人全身心参与场地互动,更好地分散压力,恢复身心健康。

3.2.1 视觉

视觉作为最直接的感官体验,能对人产生强烈的刺激。在滨水景观中,自然环境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对自然环境中植物的配置,赋予场地恢復性,通过高低错落及多种有色植物打造多层次的植物景观,同时运用植物来划分不同的活动空间,丰富场地视觉体验。水景观的打造则通过对水形态的设计,塑造动静不同的水景观效果,让视觉感受更加丰富,强化场地体验感。

3.2.2 听觉

听觉在恢复性滨水环境设计中有重要作用,日常生活环境中充斥的各种噪声在恢复性滨水环境中将成为自然的声音。场地首先要减少噪声,减少场地外环境对场地的影响,针对场地内容易产生噪声的区域,可通过植物围挡的方法减少噪声。舒适的自然声音由场地内生物提供。

3.2.3 嗅觉

嗅觉作为一种特殊的记忆点,往往能引发人身心的共鸣。在场地内错落分布芳香树木、果树、灌木及草地,营造更丰富的感官体验。

3.2.4 触觉

通过场地内互动性景观小品及基础设施营造触觉。不同的材质能够带给人不同的感官体验,石材具有稳重及历史厚重感,木材给人舒适、温暖的感觉,玻璃具有通透及明亮感。不同材质带来的不同触觉感受,使人在心理上更容易接纳场地、被场地吸引,新奇的材料触感则能够激发人群的探索互动欲望。

3.2.5 味觉

通过场地内的美食空间和有机市场带来味觉感受。富有地域性的当地美食小吃及采摘的新鲜农作物、本地水果等,可以展现当地传统美食文化并带动商业发展。

4 总体方案设计

4.1 总体布局

该项目沿河道西岸以带状形式分布。规划设计出一带、五区、三阶段、多节点的丰富滨河景观带,为城市提供集休闲、生态、文化、商业功能于一体的滨河景观。除打造滨河景观基本的游览观赏功能外,设计重点通过空间划分、场地功能、水体植物、景观小品等构建恢复性环境。将场地打造成复愈特色场地,为久居高压城市的人们打造一处放松的场地(见图1)。

4.2 分区规划设计

场地内规划打造为一带、三区、多点,由南至北的沣河滨水复愈性景观带。设计分为以下三大区域。

4.2.1 “唤醒”区

指调动人群注意力的区域,主要包括入口休闲广场节点,调动人群的注意力及好奇心。游览者脱离熟悉的日常居住环境,来到一处新滨水自然环境中,心境改变,探索欲一经激发,便想要继续游玩。入口休闲广场作为入口的主要区域,以硬质空间为主。在入口主要视觉焦点处设计精神堡垒,提高场地辨识度,增加场地记忆点。在入园主要道路上打造条状动态水景观,两侧种植银杏、海桐及金鸡菊等彩色芳香植物。设立自行车、观光车点,方便不同人群使用。滨水区设计台阶入水式驳岸,设立沣水码头,满足人群的游河需求,拉近场地水环境与人群之间的距离,“唤醒”游览者的愉悦心情及游览欲望。

4.2.2 “入神”区

此区域通过强烈吸引很好地集中游客的注意力,主要通过运动娱乐节点、文化博物馆节点及商业集市节点来调动游客注意力,使游客游览渐入佳境。运动娱乐区设置篮球场、滑板场、儿童娱乐场地、解压健身场地及老年人活动区,满足各年龄段人群的娱乐需求;博物馆区主要展示沣水文化,增加人们对场地历史的了解,增强城市文化自信;有机集市主要售卖当地特色美食及文创周边,刺激游客的味觉感官,增强场地认同感,同时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4.2.3 “复愈”区

此区域可以使游客更快地集中注意力,释放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主要通过花田节点、阳光草坪节点、林地景观节点、湿地景观节点及农田体验节点来丰富游览体验,使游客获得美好体验,从而达到自身复愈的目的。花田节点主要种植粉黛乱子草、结缕草、蒹葭、野菊、紫花地丁等彩色植物,同时设计眺望台,方便人群望远观赏;阳光草坪节点有大面积的开阔场地,为人们提供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满足人们冥想、写生、家庭野餐等多种体验需要;林地景观设计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场景体验需求,打造探险区、树屋等,丰富游览体验;湿地景观节点主要帮助沣河维持生物生态平衡,在节点内可以观赏小白鹭、翠鸟等生物,增加场地生机及活力,同时设立动植物讲解牌,做到寓教于乐;农田体验景观以种植体验为主,使人们与场地进行有效互动,增加新奇体验,从而释放压力;下沉露天舞台区满足人们的小型聚会需求,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互动。通过打造独特的复愈性滨河景观,满足不同群体特别是少数群体的游览体验需求,使人们在观赏自然河道景观的同时获得多种体验,从而放松身心,释放城市環境带来的压力。

5 专项设计

5.1 水景观设计

水景观主要分为自然式水景观与互动式水景观。通过亲水平台、水上栈道等形式,加强人与水环境的互动,通过技术手段将声音与喷泉景观结合,增强趣味性及互动性。

5.2 驳岸设计

驳岸位于水与陆地的交界地带,此方案依据场地现状合理设置软质驳岸与硬质驳岸。广场、商业集市及文化博物馆以不同类型的硬质驳岸为主,阳光草坪、田地林地景观则以水生植物生态驳岸为主。具体分为自然式驳岸、砌石驳岸、生态石笼驳岸、垂直驳岸及台阶入水式驳岸。

5.3 植物设计

植物设计考虑沣河地理条件及植被现状,凸显生物多样性。场地外侧种植乔木林带,为游客提供多样的自然景观体验,设计草坪、林海、花田、农田等特色植物区域;将诗经文化引入植物设计,如将荇菜、香蒲 、蓍草、桃树等具有文化意义的植物融入设计;设计栽种彩色及芳香植物,增强恢复性环境的吸引力,如小叶杨、桂花、海桐、南天竹、石竹、叶菊、狗牙根等,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草坪,在维护生态多样性的同时美化环境,吸引人群观赏,从而更好地为复愈身心服务。

5.4 景观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以照明设计、座椅设计、滨水安全护栏设计及互动装置设计为主。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增加诗经文化元素,在场地内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增强人群对沣水文化的认同感及对当地文化的自信。打造安全型滨水护栏,减少人群对滨水场地的恐惧感,更好地完成身心复愈。

6 结语

本文以恢复性环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西咸新区沣河滨水场地中多感官元素的设计,利用视、听、触、嗅、味五种感官感受刺激人群,增强场地的吸引力,实现身心复愈,希望可以切实帮助人们改善焦虑、释放压力等,为人们提供一处集解压、休闲、放松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滨河空间。本文对西咸新区滨河景观的设计只是初步探索,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1] 赵欢,吴建平.复愈性环境的理论与评估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117-121.

[2] 康丹.影响滨水公园人群压力缓解的环境因子探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9.

[3] 张帆,吴建平.环境复愈性与环境偏好:联系与区别[C]//首届中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论文集.2010:158-166.

作者简介:黄缨(1968—),女,陕西西安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陈瑞洁(1997—),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滨水景观
滨水植物景观的设计手法浅析
广州旧城区公共绿化空间微改造探析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老城区滨水景观更新后评价研究
城市滨水区绿化景观设计探讨
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