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少年的你》谈当下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2022-05-30张立荣
摘 要:2019年,电影《少年的你》一经上映,顿时在社会上引起热议,校园欺凌话题迅速被推上热搜。文章以《少年的你》这部影片作为切入点,通过讨论影片内容,分析校园欺凌事件频发背后的原因,再对症下药,找到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有效防治对策,希望能为校园安全保障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校园欺凌;原因;防治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校园欺凌频发态势、成因、防治对策”(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09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立荣(1974—),女,甘肃省酒泉市康盛小学。
校园欺凌事件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除了遭受身体伤害,语言暴力和其他方面的暴力会使学生的精神遭受创伤,导致学生成绩下滑,产生厌学、抑郁等心理。但由于校园欺凌事件成因较为复杂,防治难度较大,因此,笔者选择从《少年的你》这部影片着手,将影片内容与现实情形联系起来,分析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原因。
一、《少年的你》内容简述
《少年的你》以女主角陈念的高中生活为主线,通过演绎她的经历,真实地映射出高中校园欺凌事件及校园暴力连环事件的来龙去脉。而男主角小北的人设与陈念截然不同。小北早年辍学,一直过着形同孤儿的生活,他与自己的朋友靠催债、打架获得生活来源,相比陈念,小北是一个十足的“混混”。如此对比鲜明的两个角色,却成为彼此的救赎。从选题来看,《少年的你》选题角度新颖,选用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中少见的校园欺凌题材;从表现手法而言,该影片在向观众披露校园欺凌的同时,又向大家展示了社会和人性真善美的一面。总而言之,该影片写实却不拘泥于实际,而是通过善与恶的交织,在对比中展现出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原因,引导社会各类群体关注校园欺凌事件,关注校园安全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基于《少年的你》谈当下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在《少年的你》这部影片中,魏莱、徐渺和罗婷这个小团体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实施者,尽管观众因施暴者的所作所为而愤愤不平,但魏莱三人的家庭背景也引起了观众的深思。渴望得到父亲认可的魏莱、遭受家庭暴力的徐渺和罗婷,正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才导致这些少女自甘堕落,企图用极端的方式获取存在感和关注度,这一点在魏莱去找陈念道歉,乞求陈念不要将自己欺凌同学的事情宣扬出去的情节中充分体现了出来。不难看出,魏莱的底线是她的父亲和家庭。魏莱一行人的形象影射到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找到相似人群。在一些学生的关键成长阶段,由于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异地留守等原因,学生缺失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缺少家庭温暖、家庭教育和家庭约束,一旦这类学生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就会不断地去触碰道德底线,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或者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形成胆小、懦弱、自卑的心理。陈念因家庭窘迫而自卑、懦弱,成为被欺凌者,上课被同学拿球砸来砸去,走路被人绊倒摔下楼梯,为躲避魏莱等人而躲在垃圾桶里不敢出声,被魏莱等人剪发、拍裸照等。从悲剧的视角来看,不管是校园欺凌的施暴者,还是受欺凌者,他们都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受害者,或是家庭残缺的受害者[1]。
(二)个人因素
在影片中,不管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双方都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法律意识欠缺。施暴者因缺乏法律意识而频繁试探法律底线,受害者因缺乏法律意识而无法正确维护自身权益。施暴者魏莱、罗婷等人生活在暴力家庭之中,无法律意识的家教就是暴力,言传身教下的魏莱、罗婷等人,对陈念施暴时自然、坦然且冷漠,无丝毫胆怯和愧疚,言行举止毫无底线,更无对生命的敬畏。而陈念在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失手将魏莱推下台阶,以及小北替陈念承担过错等行为,也都是法律知识欠缺所致。对学生而言,缺乏法律意识意味着他们对守法与违法的界限模糊不清,在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后,无法找到合理的途径来寻求帮助,只能一味忍耐或者走上极端,这也是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任重道远。
(三)学校因素
学校管理是学生人身安全的第一道保障,而学校管理不完善、预防机制不健全、安全管理硬件投入不足是校园欺凌发生的重要原因。在《少年的你》中,楼梯间是学校管理的死角,本应安装监控,然而学校并没有安装,监控死角给魏莱等校园欺凌者留下施暴的可能。郑易到学校调查胡晓蝶跳楼案件时,校方并未做出任何隐私保护行动,这才导致魏莱一行人将矛头指向陈念。在具体处置校园欺凌事件时,学校没有充分考虑如何保护举报者。在处理欺凌事件后,学校本应对施暴者进行跟踪管理和耐心说教,避免施暴者对受欺凌者进行二次伤害,遗憾的是因为学校善后管理和说教不到位,二次伤害事件依然发生,这值得引起现实中的学校管理者们深思。
(四)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也是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影片中因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胡晓蝶跳楼事件只能潦草结尾,这在无形之中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也间接造成了陈念遭受欺凌。此外,在现实生活中,除了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还存在网络监管不力、经营场所管理缺位等众多社会问题。魏莱等人的欺凌行为,大都能从网络报道中找到相关的影子,尤其是网络暴力灰色文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少年的你》这部影片间接告诉社会,加强网络管理势在必行。
三、针对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防治对策
(一)完善法律体系屏障
面对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现实,第一个防治策是完善反欺凌法律法规。健全、完善法律法规能够有力地支持相关人员在处理校园欺凌时有法可依,有底气、敢作为。在完善法律制度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根据校园欺凌事前、事发和事后三个不同阶段,充分建立起事前警示、事发惩治、事后追踪三种机制,以保证法律全面覆盖。其二,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多措并举,全力促成“有法必依”的局面。从学生层面而言,学校要大力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作用,开展课中、课后等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讲座,教导学生知法、守法、用法,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从家长层面而言,教师应借助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提高家长对校园欺凌事件的重视,引导家长增强法律意识;从社会层面而言,学校应广泛宣传和引导社会各界重视校园欺凌事件,为校园欺凌的防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
(二)增强校园安全保障
第二个防治对策是加强校园安全保障。一方面,学校应该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从硬件设备、人员配置和安全检查等多个方面,全面建立校园安全保障红线,有效预防和阻止校内欺凌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学校应将校园欺凌防治作为常态化措施纳入校园文化体系。一旦成为校园文化内涵的组成部分,校园欺凌事件的防治会从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根源上阻止校园欺凌的发生。
(三)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个防治对策是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欺凌事件背后所反映的,正是当下学生品德教育缺失的问题。与法律条例、学校管理等外在性约束不同,品德是一种内在性和主观性的自我约束。良好的品德修养会引导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课堂教学引导。课堂教学是最有效的德育方式,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和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在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德育到主动形成良好品德。二是行为引导。行为引导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品德学习的榜样。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有效防治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有效策略。校园欺凌者或被欺凌者,有些会有心理问题,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矫正、防治不健全的人格和不健康的心理,从心理源头消灭校园欺凌苗头[3]。
(四)建立家校联合机制
第四个防治对策是建立家校联合机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场域,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巨大的作用,对孩子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很多学生在学习“人生第一课”时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因此,学校和教师理应提前行动,主动作为,建立家校联合机制,建设家校有效沟通、互通协作的教育平台。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学校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协商,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因双方沟通断层而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学校要引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如下教育: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育学生先学做正直、善良的人,再学习知识、技能;2.家长要宽容大度,友善为人,给孩子树立榜样;3.家长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友爱教育、宽容互助教育;4.家长要对学生进行敬畏生命的教育、敬畏法律,教育学生生珍贵不可轻易伤害,法律红线不可逾越[4]。
(五)完善社会干预机制
第五个防治对策是完善社会干预机制。公安部门发挥牵头作用,联合相关部门、学校、社区,有效形成社会干预机制下的校园欺凌防治屏障。社会干预机制的完善涉及多个方面。一是网络环境治理。当下网络运营模式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不够完善,未成年人受网络不良文化影响的风险较大,就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线上软件的审核与管理,为青少年建设文明、阳光、健康的网络环境。二是经营场所管理。网吧、酒吧等一些经营性场所开设在校园周边的情形十分常见,且一部分经营场所对学生群体的保护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导致学生出入此类经营性场所的现象屡见不鲜。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和排查,对明知故犯的场所给予较为严重的处罚,同时还要联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六)打造温暖和谐的校园文化
防治校园欺凌还要打造温暖和谐的校园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学校不该一味地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培育。《少年的你》中,满墙的“高考加油”和刺眼的撕书情节,让人联想到现实中某些学校提出的“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口号,此类教育不由得让人心寒——谁是下一个陈念?谁又是下一个魏莱?无温暖的机器人教育,无人文的学习教育,校园欺凌能休止吗?影片中,我们看不见人文教育的引领,更看不见生命教育的启迪。
结语
校园欺凌是各类学校都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回望學校教育,校园欺凌造成的身体伤害虽然可以治愈,但对受害者造成的心理伤害和心理阴影却不好医治,甚至终生难医。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这是教书育人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保护下一代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陈纯槿,郅庭瑾.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及其长效防治机制构建:基于2015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测量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20):31-41.
邱关军,刘佳.国别视野下中小学校园暴力的防治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2010,7(5):29-33.
丁一杰.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5):33-34.
乔东平,文娜.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干预[J].社会建设,2018,5(3):5-1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