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测度与应用探究
2022-05-30郭定芳
摘 要:区域认知素养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高中阶段提高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培养其区域思维,提高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特定区域内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精准测度,有助于教师了解该区域内学生区域认知的培养状况,助力教师教育教学。文章结合多名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依托大量的问卷调查数据开展论述,旨在通过多层次、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测度特定区域内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状况,为教师精准把握学生地理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关键词:区域认知素养;综合测度;多因素分析;模型构建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研工作者协会课题“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研究”(XJKX20B277)和娄底市郭定芳高中地理网络名师工作室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定芳(1974—),男,湖南省漣源市第一中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区域认知素养不同水平的具体表现[1]。由此可见,在特定区域内,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状况是可以进行测度的。根据认知发展理论,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区域认知思维正处于快速成型期。教师了解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状况,有助于其因材施教,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
区域内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状况测度的核心工作是构建测度模型,并在构建模型时明确测度目标,全方位考虑影响学生区域认知状况的因素,而后根据调查问卷选取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再结合专家意见确定指标权重。
一、模型构建原则
在构建区域内高中生的区域认知素养的测度体系时,教师不仅要坚持科学性、整体性、独立性和可测性原则,还要从新的角度动态地看待区域认知素养水平的测度[3]。
第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在本次课题研究中,课题研究的设计、调查问卷的发放以及数据的收集处理都需遵循科学性原则。构建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需要结合课题的调查问卷进行,选择具有公信力、科学性较强的材料[4]。科学性原则还体现在课题的选取需要符合实际情况,需要符合区域内现阶段中学教育的发展水平。第二,整体性原则。对任何综合能力的测度都需要从全局考虑。教师在对影响因素进行恰当的分类,特别是在衡量指标的选取时,务必要做到处理好主次关系,不仅要体现综合能力,还要让每个变量都能在测度体系中发挥其作用。笔者在选取测度指标时,将对区域内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状况分为教师和学校在区域认知核心素养上的投入、高中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水平以及其他影响因素三方面[5]。第三,独立性原则。解决内生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一大难题。指标和数据的独立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双向影响的内生性问题,所以教师在选取测度指标时需要考虑各个指标的独立性,并且要明白,各个层面之间的指标不能存在重叠部分。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对研究对象的评价多为综合性评价,也很难对变量之间的影响进行完全对立的区分,因此在本课题中,衡量指标的选取需体现独立性[6]。第四,可测性原则。教师在进行综合能力测度时需要考虑如何将目标具体化,在开展区域认知素养水平测度时要把学校、教师、学生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和现象进行恰当的量化,并用可测度的数据型语言进行表征。由于区域认知素养是一种相对抽象的意识和能力,很难用数字直接表征,因此我们要借助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区域内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状况进行分级式的统计,根据不同层级的情况进行梳理,进而实现抽象能力的合理量化。第五,动态性原则。区域认知素养的测度体系需要与区域内地理教学的实际需求相适应,需要根据不同区域专家学者的意见调整测度模型中相关指标的权重,以实现测度的动态可变性。本课题对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测度,宏观上可以作为地理学课程改革的局部资料,微观上可以客观反映区域内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水平,有助于当地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二、确定分层级的测度指标
根据科学性、整体性、独立性、可测性和动态性的研究原则,结合现实情况确立分层级的测度指标,再根据问卷调查确立与指标相对的变量。
(一)一级测度指标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我国地理教育的蓝本,在课程目标、课程任务、评价标准方面对地理教学进行了说明,具有规范性、指向性作用,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社会、学校和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测度区域内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状况时,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虑。
根据现实的可操作性,本课题从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因素等四个方面考量区域内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状况,将一级测度指标分为学校在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方面的投入、教师在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方面的投入、学生已有的区域认知素养水平以及其他影响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因素四个方面。
学校在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上的投入主要依托教师来实现。学校通过对教师教学的指导影响学生,对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有间接作用。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弱化学校层面的指标对结果的影响。由于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所以我们应当适当加强教师层面指标对结果的影响。学生现有的区域认知素养水平则是需要测度的最重要的部分。
(二)二级测度指标
参考已有的研究,笔者发现,多数学者从空间层面进行二级指标的划分,例如张连彬设想从区域描述、空间理解、地方感三个方面的不同层次水平设置区域认知素养二级指标。笔者鉴于调查问卷的数据状况,按照前文所述的本课题一级指标的分类,从不同的维度设置二级测度指标。
1.学校在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投入的二级指标
学校在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上的投入主要是营造培养氛围和指导教师教学两个方面,对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有间接的影响。结合问卷的调查情况,课题组拟将教师在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方面的集体策略作为学校投入层面的二级指标,将教师在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方面的已有行为作为该二级指标的变量。
2.教师在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投入的二级指标
相比学校投入层面,教师对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作用更加直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以分为显性的影响和隐性的影响两个方面。显性的影响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以及行为策略。教师如果重视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则将通过教育教学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区域认识素养的获得方式,且教师在区域认知培养中的行为策略则会直接影响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水平。隐性的影响主要是指教师自身的素质不直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但是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文化程度、教师对区域认知的了解程度都会对学生产生隐性的影响。在隐性层面,课题组选用一线教师的学历、对2020年高考卷中区域认知的考查和判断作为该二级测度指标隐性层面的变量;在显性层面,课题组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区域认知素养的关注、对区域认知相关模块的重视情况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区域认知相关内容的重视情况作为教师对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二级测度指标的变量。
3.学生已有的区域认知素养水平的二级指标
学生已有的区域认知素养在宏观层面主要体现在学生通过区域的视角进行区域定位、区域分析和预测区域未来发展的能力,其主要体现了学生在区域层面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包括在区域认知层面进行空间定位、特征分析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结合调查问卷情况,课题组发现学生已有的区域认知素养水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区域认知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方面。结合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对区域认知素养的考查,课题组选取学生对该考卷中区域认知考查的判断、学生对区域认知的了解程度以及重视程度作为该二级测度指标的变量。
4.其他影响因素
学生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会对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产生影响。结合调查问卷的情况,课题组认为,处在城市地区的学生区域认知水平更容易得到提高。
三、构建测度量表
测度量表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具有科学性,还需要在现实层面上具有可操作性。明确测度体系构建的原则以后,我们要根据课题,结合调查问卷信息的采集构建区域内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状况的测度量表(下表)。
四、构建测度模型
(一)确定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又称为层级分析法,其基本思想是对影响评估主体的多个影响元素进行两两比较,并依据这些元素的先后顺序进行判断,以确定各个元素的具体权重。层次分析法可以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层级的组成因素,通过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出层次内的层权子集,经过一致性检验后,得到科学的指标权重。课题组参考层次分析法的思路,依据多位一线教师的反馈,对区域内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状况的指标进行赋值。
(二)确定区域内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状况的测度模型
根据以上的指标选取可得出,区域内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状况测度模型为:Y=α1Sch+ α2Tea+α3Stu+α4Oth+c。
其中,Y表示区域内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状况,Sch表示学校在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方面的投入,Tea表示教师在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方面的投入,Stu表示学生已有的区域认知素养水平,Oth表示对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
根据一级指标,结合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可得:
Sch=βa1
Tea=γ1b1+γ2b2+γ3b3+γ4b4
Stu=δ1c1+δ2c2
Oth=ε1d1
其中,a1为学校中教师在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方面养的状况的变量;b1为一线教师的学历的变量,b2为教师对2020年全国卷区域认知考查的判断的变量,b3为教师对考生答题失分与区域认知素养关联程度的判断,b4为教师在地理授课过程中对区域认知的关注和重视程度的变量;c1为学生对2020年全国Ⅰ卷区域认知考查情况的判断,c2为学生对区域认知素养与地理学习相关程度判断的变量;d1为学生学校所处的区域的变量。
五、测度结果与结论
由于选取作为测度指标的问卷选项均呈现阶梯式分布,因此课题组将阶梯式的选项按照程度进行平均赋值,选择将指标的区间长度设为1,即最高为1,最差为0。这里需要注明的是,2020年高考文科综合卷全国Ⅰ卷地理部分中对区域认知素养进行了很好的考查。对于同一层级指标内存在的多个变量,由于变量对于该层级指标的影响一致,因此课题组依然赋予其相同的权重。比如一级指标内存在三个变量,将三个变量分别乘以三分之一再相加汇总,最终得到区域内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状况。
经过测算,我们得出区域内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状况测度值为0.681。这个结果表明,课题组所研究的区域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状况趋于良好,但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众多的教育教学参与者共同努力,继续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王志军.例析区域认知素养水平的测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5):61-63.
黄小兰.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逻辑合理性评价:基于区域认知素养培养视角[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裴欣彤.高中生地理區域认知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余巧,杨霞,张志军.剖析地理试题彰显区域认知:以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Ⅲ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8):65-68.
何莉娜.上海市高中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现状及培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朱锦伟,张铁牛,曲凤.从高考地理答题看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以2018年全国文综卷1“环境保护”题为例[J].地理教学,2018(2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