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重症病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分析
2022-05-30梁思柳
梁思柳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脑卒中;重症;深静脉血栓;生活质量;预防效果
脑卒中在临床中又叫做脑血管意外或中风,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由于血管阻塞导致血液无法流入大脑而引发的脑组织损伤性疾病,包括两种类型: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1-2]。脑卒中的发生与不良生活习惯、性别、年龄、基础性疾病等等相关,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一侧脸部、肢体突感无力、猝然昏扑、不省人事、说话和行走困难、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无原因的严重头痛及头晕等,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临床治疗中,对于重症脑卒中患者需要实施长时间的卧床休养和治疗,极易导致一系列包括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不利于患者预后及康复[4-5]。因此,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而早期护理能够对患者实施一系列的护理后将机体内的血液高凝状态改善,加快血液流动,最终减少预防以及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避免患者的疾病加重。为了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重症病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广东省中医院针对2019年10月到2021年8月收治的脑卒中重症患者65例展开了护理对比的观察,探究对脑卒中重症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及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意义,具体内容如下文所示。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在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65例脑卒中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护理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2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52~84(69.19±8.22)岁,其中脑梗死患者15例,脑出血患者17例;研究组33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50~82(68.09±7.72)岁,其中脑梗死患者15例,脑出血患者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高。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6],均确诊为重症患者;(2)患者以往的就诊、检查治疗资料均有记载、可查;(3)患者没有精神病史,认知正常。
排除标准:(1)患有较重的脏器功能障碍者;(2)患有恶性肿瘤者;(3)具有严重感染,或者传染性疾病,或者免疫系统疾病者;(4)患者以及家属拒绝参加者。
1.2方法
针对对照组32例脑卒中重症患者实施基础性护理干预,包括较为常规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标的护理、对症处理及观察、用药指导、饮食及生活护理及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
针对研究组33例脑卒中重症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早期护理评估。在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进行评估处理,结合最终的评估结果为患者划分“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等级,针对中高风险的患者应给予个性化的预防护理干预计划,促进患者预后,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2)早期病情监测护理。密切监测患者双下肢的实际情况,一般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表现为下肢部位的红肿、热胀及疼痛等等,还存在皮肤发绀、末梢循环差、双下肢不对称、足背动脉搏动等表现。护理人员应每天定时监测患者以上指标,对于轻微发绀或双下肢周径0.5cm以上的患者应第一时间告知医生,并给予相应的辅助检查,检测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若检测结果在500g/L以上则高度怀疑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确诊深静脉血栓应严格制动处理,叮嘱患者家属切忌给予按摩及热敷,将患肢稍微抬高,最大程度上减少因栓子脱落现象而导致的肺栓塞及脑栓塞现象。(3)早期康复锻炼护理。在患者生命体征指标恢复稳定之后为患者制定阶段性的康复护理计划,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锻炼计划。早期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实施被动运动锻炼,将患者双下肢抬高30度左右,对患肢进行按摩,被动活动膝关节、髋关节及踝关节等,一次15分钟,一天3次以上。在患者能下床活动时指导患者早期下床并多进行下肢的主动运动。针对偏瘫或長时间重症状态的患者应给予弹力袜改善患者下肢肿胀情况,加速下肢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最后,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采用仰卧位,佩戴空气压力套筒,在充气囊时,套筒横切面产生全方面及柔和的压力,能促进肢体血液的加速循环,预防和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针对对照组与研究组脑卒中重症患者护理后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血氧饱和度、血小板水平、血氧分压水平、出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来评价,患者出院后方法问卷,指导患者如实填写满分是100分,得分不低于90分为满意,90~75分可判定为一般满意,低于75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为前两者总例数占比。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评估,主要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的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8个维度,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输入SPSS27.0软件。计量、计数资料分别用(x—±s)和[n(%)]表示,行t和χ2检验。P<0.05表示组间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2结果
2.1比较两组血氧饱和度、血小板水平、血氧分压水平、出院时间的差异
两组脑卒中重症患者护理后的血氧饱和度、血小板水平、血氧分压水平、出院时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差异
研究组脑卒中重症患者护理后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03%,1/33)显著低于对照组(21.88%,7/32)脑卒中重症患者,统计学有意义(P<0.05);且研究组(96.97%,32/33)患者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相对于对照组(81.25%,26/32)患者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研究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比对照组对应指标的评分均有很大程度的增长,数据有显著的差异(P<0.05),见表3。
3讨论
在人们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脑卒中的发病人数也随之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7]。该病较为常见和多发,无论在哪个国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脑卒中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可增加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8-9]。分析发生的具体原因是其患者长期卧床和活动减少,导致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多发生在发病后的1~2周内[10]。在长时间的脑卒中重症患者治疗护理过程中,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预防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以往对该病的干预中,一般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无法达到预期,具有局限性。早期护理干预主要是指在脑卒中重症患者入院后短时间内则启动相应的早期预防护理干预对策,包括全面评估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11-12],结合患者的风险程度为患者开展早期、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最大程度上预防和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促进患者预后[13],改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小板水平、血氧分压水平,减轻患者由于深静脉血栓而增加的痛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预后[1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在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这一时段收治的65例脑卒中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结果显示,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研究组脑卒中重症患者护理后的深静脈血栓发生率、血小板水平、出院时间显著低于/短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脑卒中重症患者,且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对脑卒中重症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有效性较为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出院[15]。另外结果还表明,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研究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比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脑卒中重症患者对应指标均有很大程度的增长,表明对脑卒中重症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预后[16]。
总而言之,对脑卒中重症患者护理中给予早期护理干预的有效性较为显著,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预后,同时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较高,有助于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