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手术治疗疝气患儿的效果与安全性
2022-05-30陈科杰
陈科杰
【关键词】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手术;疝气患儿;效果;安全性
疝气属于普外科常见疾病,通常发病群体为15岁以下儿童,因其发病位置多处于腹股沟,也称作“腹股沟疝”,通常情况下腹股沟疝病情无法自我痊愈,需要借助手术干预来完成病情干预,手术治疗是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的治疗方式之一。受到医疗理念的提升,在病情干预方面腹横纹小切口术式的临床实施更好地促进患儿生理状态的提升[1-2]。本研究选取起于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本院接收的80例疝气患儿为研究样本,基于临床医疗干预术式的差异分组,探析疝气患儿的病理干预中,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手术安全性,详见下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起于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本院接收的80例疝气患儿为研究样本,基于临床医疗干预术式的差异,其中接收常规术式干预的40例患儿纳入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2~15(8.14±1.54)岁;接受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手术的40例患儿纳入试验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2~16(8.21±1.84)岁,一般资料数据分析不存在意义(P>0.05),入组患儿家属均知情,且自愿参与调研。
纳入标准:家属知情;病理确诊;资料齐全;无手术禁忌症;无凝血功能障碍。
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危急重症;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1.2 方法
本次收录的疝气患儿中,40例患儿接受常用开腹治疗,术式选择为传统疝修补术,40例患儿接受腹横纹小切口治疗。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疝修补术,患儿具备手术指征后,行吸入行全麻,腹股沟斜切打开手术切口,分离腹外斜肌腱膜、钝性分离提睾肌,与精索内侧找到疝囊作高位结扎;冲洗术区,常规缝合伤口[3-4]。
试验组行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手术,术前准备与对照组相同,取仰卧位,于腹横纹位置做切口,切口长度控制在20 mm左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切开筋膜定位腹外斜肌腱膜两个角,充分暴露精索后确定疝囊为主,固定鞘膜与提睾肌,提出疝囊,据疝囊颈2 cm环口剥离。将疝囊颈与腹膜外脂肪贯穿缝合,复位精索后缝合浅筋膜,常规缝合切口后敷贴无菌敷贴[5-6]。
1.3 观察指标
收集病情干预期间两组患儿存在的并发症例数及类型,统一数据格式,用作组间数据对比。
收集病理干预期间两组患儿治疗指标数据,重点以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四项为主,完成数据格式统一后用作组间数据对比。
微型营养指标评级量表(MNA):MNA≥24分为营养状况良好;17分≤MNA≤23.5分为存在营养不良的危险;MNA<14分为有确定的营养不良。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分数越高,社会支持程度越好。正常情况:总分≥20 分。总分小于 20 分为获得社会支持较少;20~30分为具有一般社会支持度;30~40分为具有满意的社会支持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完成评价,分值区间为0~10分,分值越高,患儿生理疼痛感越强。随访时间为术前至术后36小时。
采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评价患儿术后的生活质量,其中评价范围涉及躯体功能、心理情绪、社交能力、自我效能方面,单项分值0~25分,分值越高患儿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3.0 软件完成研究数据处理。所涉及到的计量资料以(x—±s)的格式进行统一,使用 t 校验;计数资料以[n(%)]的格式进行统一,使用 χ 2 校验。以P<0.05为数据差异存在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20.00%,数据差异存在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治疗指标分析
试验组患儿在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时间的数据分析中,均低于对照组患儿,相关数据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存在意义(P<0.05),见表2。
2.3 MNA、SSRS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儿MNA、SRSS评分数据差异无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数据均有着明显的改变,其中试验组MNA、SRSS评分数据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分析存在意义(P<0.05),见表3。
2.4 各阶段VAS评分对比
试验组患儿各阶段VAS评分中,术前组间分值相近(P>0.05);术后随着时间进展,组间VAS分值差异越来越明显(P<0.05),见表4。
2.5 生活质量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儿躯体功能、心理情绪、社交能力、自我效能评分数据差异无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数据均有着明显的改变,其中试验组躯体功能、心理情绪、社交能力、自我效能评分数据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分析存在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在疝气的病理学分析中,其病理定义可解释为:机体内某项组织或脏器偏离了对应的生理解剖位置,经过后天或先天形成的孔隙缺损或机体内部薄弱点,进入到身体的另一个解剖位置的病理表现,病理分析中是指人体脏器解剖位置出现的空隙状态,导致组织膨出的病理类型;疝气在发病后未能及时介入医疗干预,会导致急性炎症的病理类型发生,对患儿的生理状态有较大的影响[7-8]。相关医学研究证实:男性患儿在疝气的临床发病率方面要高于女性患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常见的病理类型,该疾病可由先天形成,也可由后天形成,在儿童阶段,由于生长发育尚未完全,疝气的发病率更高,但部分患儿会在发病后自主恢复,而大部分患儿则需要介入手术干预方式进行复位与修补,由于儿童年龄较小,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大的手术创伤会影响到患儿的机体血供及营养状态,不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故在手术术式的选择中,腹横纹小切口疝气修补术的临床实施兼顾了高效、微创、安全的特点,在小儿疝气的病情治疗中有着极高的价值体现[9-10];在传统的开腹手术实施阶段,由于手术创口较大,在术后干预阶段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睾丸萎缩、输精管损伤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到患儿的预后生存质量。随着医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小切口术式用于小儿疝气的临床治疗体现了极高的价值,相较于传统术式,小切口术式通过腹部小切口完成手术干预,手术切口小、术后影响小,有利于患儿生理状态的进一步加速恢复[11-12]。而传统的开腹干预手术可能会导致患儿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并有并发睾丸萎缩、输精管损伤等不良结局,对患儿的预后生存质量影响较大。该疾病的发病对患儿的消化系统、生理体感等均有着极大的影响,易导致患儿出现腹痛、腹胀等病症表现,其中发病年龄较小的患儿还会影响到其生殖系统的生长发育,故在临床干预方面,需要有效的医疗干预措施来辅助治疗,改善患儿生理状态[13-14]。微创术式的临床实施中,基于考虑到机体美观的影响,通常操作工在脐部及腹部两侧进行开孔,手术操作后生理疼痛感较小,且产生的瘢痕较轻。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是一种手术创伤相对较少的临床术式,该术式的实施对患儿机体的创伤更小,切开、修复的层次较少,术后康复效果更好,有着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15-16]。研究结果分析: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证实行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手术的预后效果显著,安全性更高;试验组患儿在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时间的数据分析中,均低于对照组患儿,相关数据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存在意义,证实了手术效率方面行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进一步证实微创术式的临床使用,对患儿康复效率提升效果显著,以说明在该列术式的临床应用前景中,微创术式有更好的应用价值体现;干预前两组患儿MNA、SRSS评分数据差异无意义;干预后;两组数据均有着明显的改变,其中试验组MNA、SRSS评分数据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分析存在意义,说明行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手术后患儿的状态恢复良好,由于手术切口较小,患儿在术后的机体营养状态及社会支持度方面均有着较好的恢复效率,更好地保证术后康复效率的提升;试验组患儿各阶段VAS评分中,术前组间分值相近(P>0.05);術后随着时间进展,组间VAS分值差异越来越明显(P<0.05);该性研究结果证实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在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显著,由于切口较小,术后生理疼痛,评分较低,恢复效率更高。干预前两组患儿躯体功能、心理情绪、社交能力、自我效能评分数据差异无意义;干预后;两组数据均有着明显的改变,其中试验组躯体功能、心理情绪、社交能力、自我效能评分数据显著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了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手术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临床医疗效率、改善了预后质量,使得患儿术后康复效率进一步提升,有效保证医疗干预效果的显现,嗯嗯更好促进患儿术后生活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基于本院疝气手术的实施,证实行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手术能够显著促进医疗效率的提升,治疗安全性更高,患儿生存质量显著改善,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