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主题班会实效性的策略探究
2022-05-30陈昊
陈昊
[摘要] 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在新时代背景下,主题班会的现状不容乐观,提高主题班会实效性是避免班会课被边缘化的重要方法。本文在主题班会的设计中,尝试运用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和讨论澄清等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性,增进育人效果。
[关键词] 主题班会;实效性;策略探究
一首好的歌曲,可以洗涤心灵;一幅好的绘画,可以陶冶情操;一句好的名言,可以振奋人心。一节好的主题班会,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更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理性认知:主题班会的清晰定位
班会,即以班级为单位召开的会议或集体活动,属于学校课程的一种,是学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会的常见类型有两种:固定班会和主题班会。固定班会也称议事型班会,包括学校工作和常规班级工作的安排部署及总结,如周会、晨会等班级例会。而主题班会则是围绕一个主题,在班主任的组织和指导下,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班集体成员全体参与的班级教育活动。
主题班会是班级德育实施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既是一种班级活动,更是现代德育课程中活动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将班团队活动归属到必修活动课的范畴,作为学校以思政课为代表的认识性德育课程的重要补充,在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同时,陶冶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形成道德行为,完成知情意行的统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现实透视:主题班会的实际状态
21世纪以来,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人类进入了经济全球化、信息快捷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个性鲜明、自我利益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的学生,德育工作变得更加艰难。
班会作为现代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虽然各个学校都明确安排了每周一次的班会课,并定期布置主题,但是调查发现,大部分班会课并没有真正发挥德育的价值。有的班主任将班会课变成灌输心灵鸡汤的思想课,有的班主任将班会课变成学生的自习课,更有的班主任直接利用班会课教授学科的内容。即使有时候学校会安排相关主题,甚至提供教案和课件,但不少班主任不会充分利用。班会课的德育效果可见一斑。
造成班会不被重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班会虽然是一节课,但是它并不具备课程的基本要素,既没有课标,更没有教材和可供借鉴的案例、课件,这就使得很多班主任在面对这种特殊的课程时显得无所适从,尤其是新手班主任,完全不知道班会课怎么上。其次,许多学校虽然强调班会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阵地,要求班主任上好班会课,甚至安排专门人员检查班会课的上课情况,但是也仅认为班会课是班主任的“分内事”,在绩效上并没有额外的课时津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班主任组织班会课的热情。再者,学生道德水平的评估具有延后性,评价上也不易操作,而学生成绩是近在眼前的,也是许多学校考核老师的重点,事关老师的利益,这就造成了班会课经常被挤占甚至挪用。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只有真正用好班会课,上好班会课,方能发挥其德育效果。班主任是学生的主要精神关怀者,是代表社会、学校和家庭對学生实施教育管理的主任老师。主题班会是帮助学生提高德育水平的重要路径,主题班会的设计、组织和实施是每一个班主任非常重要的一项日常工作,既是班主任专业素养的综合反映,也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优化策略:主题班会的实效显现
鉴于主题班会在班集体建设、学生自我教育、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专业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如何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性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只有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性,真正让学生获得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才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产生深刻的教育意义。
1.创设适宜情境,引发深入思考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因其在形象感知和情感激发上的优势,情境教学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学科教学中。在主题班会中,营造适宜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主题中。情境多伴随着问题出现,班主任在设计主题班会的时候,应努力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以情境的方式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促进道德认知的发展。
情境可以直接来源于具体生活。例如,某班主任在召开“战胜拖延症”的主题班会时,通过情境表演“都是拖延惹的祸”,再现了拖延症学生的一天。学生在观看表演的同时,思考拖延症的表现及其造成的影响,初步形成拒绝拖延症、追求高效生活的思想。班主任再通过“如果这个学生长此以往,会有什么影响”“如果不拖延,他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不同”“你喜欢一个做事拖延的人,还是一个做事有效率的人呢”,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拖延症的危害,产生拒绝拖延症的认识,为之后寻找战胜拖延症的办法、实践战胜拖延症的行为做好准备。
情境还可以来源于新闻案例。例如,在主题班会课“我的抗疫故事会”中,班主任讲述了2020年上海少年赵珺延在疫情期间,只身一人从印度尼西亚将1.5万只口罩运送回国捐献给国家的故事,并请学生讨论:“赵珺延的事迹为什么会引发别人的交口称赞?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习到什么?”通过情境中同龄人的榜样示范,引发学生思考我能为国家、社会和他人做什么,进一步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为之后的活动“我的抗疫故事”、学生反思自己在假期的生活,寻找自己的进步和提高,接纳和肯定自己,为感恩他人做铺垫。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将个人的行为和国家需要、民族前途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创设情境的时候,需注意情境要切合主题,为主题服务。如在“节约资源”主题班会中,设计情景剧“节水风波”,引导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在“时间管理”主题班会中,展示富兰克林、福楼拜等名人一天的时间规划,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要珍惜时间。创设情境还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学段创设不同的情境。例如,在“环境保护”主题班会中,拟人化的情境“给地球妈妈看病”比较适合小学年段的学生,但是相对于高中年段就稍显幼稚,不仅不能引起学生兴趣,而且无法让学生深入思考,难以产生共鸣,效果适得其反。
2.精心设计活动,丰厚实践体验
体谅模式是一种从情感入手的德育模式,以人际—社会情境问题为基本教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当时的情境,从而学会关心、体谅他人,促进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体验式班会课是体谅模式在主题班会课中的具体运用。体验式班会课是一种基于“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和心理学理论,运用相关心理学技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与反思,最终达到自我成长、互助成长、共同成长的目的。运用好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活动,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更可以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收获良好的德育成效。
从活动的时间来看,体验活动可以分为课堂活动和课前活动。
活动可以直接在课堂上进行。例如,在“劳动教育”主题班会中,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白色海报纸和记号笔进行模拟插秧的活动,通过弯腰在纸上画圈的方式模拟农民插秧的劳动,通过“自己‘插秧不到一百次就已经腰酸背痛”和“农民每天插秧上千次”的对比,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农业劳动的辛苦,形成尊重勞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
而对于耗时较久,或者需要特殊设备或特定环境的活动,还可以采用在课前进行,在课堂上分享、总结和感悟的方式。在“珍爱生命”主题班会中,通过提前布置的活动“气球宝贝”,让学生在衣服里揣上一个气球,体验一天“准妈妈”的生活,再在之后的班会课上进行总结和分享,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不易,产生心怀感恩、珍爱生命的情感。
从活动的类别来看,体验活动可以分为团体游戏和实践活动。
团体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相对于教导,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通过参与游戏,学生能够增强与老师及其他同学的情感交流,在游戏中获得感悟和收获,增加对相关主题的认同感。例如,在“磨炼意志”主题班会中,开展游戏“举手比赛”,学生围成圆圈,将双手平举于胸前,手心向下,坚持时间长的同学获胜。通过活动的总结和分享,让学生体验用意志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动,感受坚持的可贵。
实践活动是另一种设计体验活动的方法。社会实践是学生强化理想信念、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社会责任的重要方法,将实践活动融入主题班会中,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增加学生的深刻感受,提高对相关主题的认同。例如,在“勤俭节约”主题班会中,提前安排学生进行身边浪费现象的调查,分别了解生活中浪费水、电、纸、粮食的现状,在课堂上汇报并讨论。由于学生亲身参与了浪费现象的调查,对于勤俭节约的重要性有了更多的认识,能很好地认识到勤俭节约是对国家资源甚至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的保护,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设计体验活动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有效参与和体验。例如,在“悦纳情绪”的主题班会中,体验活动“画出情绪花”让学生将情绪用花瓣的形式画出来,分享和讨论的时候,不仅要关注乐于分享的、图画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学生,还要关注不愿分享、图画表现为消极情绪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情绪,为下一环节了解情绪的积极意义及正确控制情绪做铺垫。
总之,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合适的体验式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分享、学习、感悟,在体验中学会关心、学会体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提升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3.巧妙运用讨论,引领价值澄清
主题班会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形成道德行为。空有活动,没有更进一步的讨论和教师的价值澄清,活动就会停于表面,流于形式,班会课就成了学生放松的游戏课,道德认知无法提高,道德情感无法深化,道德意志无法培养,道德行为也自然难以形成,达不到真正意义的德育目标。
要提高讨论的有效性,首先要关注话题的必要性。在贴合主题的情况下,讨论的话题务必做到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讨论的方向,形成符合话题甚至班会课主题的观点,为之后的价值澄清做好铺垫。例如,在“勤俭节约”主题班会中,由于学生提前调查了身边的浪费现象,加上在课堂上增加了我国资源现状的相关链接,学生在讨论“浪费资源会造成什么后果”时,就能够结合生活中的现状和国家的情况,得出符合主题的观点,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其次,话题要有一定的意义。根据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带有矛盾和认知冲突的话题能够帮助学生澄清某种价值或者形成合理的认识。例如,在“遵规守纪”主题班会中,让学生讨论“能不能不服从班级管理者的管理”就没有实际的意义,因为学生们都接受过教育,知道对错。要想让讨论变得有意义,就必须将学生置于冲突的道德情境中,让学生在自我判断后进行讨论。“放学后,作为值日生的你已经打扫完卫生正准备走,劳动委员发现你扫的地面还有一点纸屑,于是让你重新打扫,但是你和朋友约好了要一起回家,担心对方在学校门口等太久了,而且地面除了那点纸屑,也不是很脏。面对挑剔的劳动委员的要求,你是会留下来继续打扫,还是以打扫完了为由离开呢?”学生通过对道德两难问题的选择,增强对规则的理解、对遵守纪律的认同。
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澄清某些观念,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但是还需要班主任的总结提升,通过班主任的引导,对学生偏差的观念进行引导。例如,在“遵规守纪”主题班会中,就能否不服从管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纪律是自由的保证,是学习的保证,也是安全的保证,纪律约束才能促进个人成长。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中具有主导作用,尤其是对讨论方向的把控。要善于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寻求最大的教育效果。
主题班会是班级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守好班会课主阵地,更要以严谨、审慎的态度对待每一节班会课。在上好固定班会的同时,认真研究每一次主题班会,灵活运用情境、活动、讨论等多种策略,让每一节主题班会都如同一首动听的乐曲、一幅美丽的画卷,洗涤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的灵魂留下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齐学红,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基本功(第3版)[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7).
[2]班华.现代德育论(第2版)[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7.
[3]张旭宁.微情境在主题班会中的应用[J]. 教学与管理,2015(05).
[4]黄向阳.德育原理(第1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韦志中.学校心理学: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6] 刘同科,张锐.提高主题班会的有效性[J].教学与管理,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