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游戏设计

2022-05-30王婷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4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王婷

[摘要] 游戏对低龄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工具价值和促进性,因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本文采用观察法与文本分析法探究游戏对教学的改进,得出结论:其一,游戏作为环节要素,通过改良和创新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其二,游戏的形式能够与其他教学环节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其三,游戏理念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创作潜能。

[关键词] 小学美术;有效游戏;教学策略

从古到今的不少哲学家、教育家都指出,教育中常常蕴含着游戏的成分,反过来,游戏对儿童的学习自主性也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环节中穿插各类小游戏,能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感官,使其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误以为只要课堂有游戏且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度就一定会提高。实际上,游戏设计的意图如果只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为了玩而玩,这样的游戏往往是无效的。有效的游戏要围绕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重难点去设计,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运用正确而有效的游戏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情境中学习美术知识。笔者结合教学课例,来探讨儿童立场下有效游戏设计的策略。

一、游戏的要素

将游戏融入教学环节应当考虑其中的价值尺度。游戏的要素主要有以下特征:对话性、体验性、生成性。所谓对话性,就是作为教育者的美术教师与作为接受者的学生形成良性互动,使游戏成为一种手段,最终达到传达与教授的目的。体验性就是将教学环节进行一定的游戏化改造,使得学生能够在设定的教学游戏中获得愉快感、兴趣感、胜任感等良性心理体验。生成性是游戏能够作为一种理念,持续地鼓舞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教学的要素主要有控制性、目的性、规划性等,追求对教学过程的外在干预和掌控感。游戏要素对教学要素的介入应充分利用游戏的工具性价值,对传统教学机械僵化的成分进行改良,从而在轻松而具有体验感的游戏中深化学生的美育认知和美学感受。

教师往往依据传统来设计游戏,如猜谜语、讲故事、看动画、听声音等,这些课堂游戏的设计可谓丰富多彩,但是否真能做到从儿童视角出发,丰富学生的认知,这值得我们教师思考。

在学习苏少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七彩生活”一课时,笔者想到了一个不错的游戏。考虑到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低年段的学生,他们对未知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设计了闭眼吃糖果的游戏,将课堂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在此过程中学生们跃跃欲试,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课堂参与度较高。吃糖果的游戏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比起传统的方式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

反思这节课,教学中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应当环环相扣,为后面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做铺垫,吃糖果游戏的设计必须要从形式回到原点,如果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吃,学生只会留下糖果好吃的印象,没有为课程的教学目标而服务。作为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从儿童视角出发,在师生互动中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认知。在反思后,笔者根据低年段学生的感性思维特点,在吃糖果游戏后引导学生表达对糖果色彩的直观感受。接着,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色彩,通过交流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联觉能力,能结合糖果的颜色进行色彩归纳和延伸,实现了更高阶的教学目标。

同样的游戏,一个只是单纯地吃,一个是通过味觉激发色彩的视觉感受,这就是无效游戏和有效游戏的区别。有效游戏应当体现立足学生、激发学生、发展学生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时,我们应当将游戏教学的趣味性、引导性和启发性相结合,使游戏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认知。

二、游戏的形式

在教学中运用游戏往往面临两种话语论争:究竟是“教学游戏化”还是“游戏教学化”?所谓教学游戏化是指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出于适应低学龄学生的美育需要,将教学目标转变为新颖的游戏环节,用游戏促使学生提升参与感、收获感、满足感。而游戏教学化则更加侧重将游戏作为一种差别化的教学环节。本文强调从学生立场出发,主要是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态——作为教学的游戏仍然被学生视作严肃的教学,这种教学游戏仍然未脱离传统的课程体系,因此对优化教学过程的效果不明显。只有将游戏的形式融入教学中,使“教学游戏化”而非“游戏教学化”,并正确地运用游戏增进教学,做到从多角度出发,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真正有效优化教学过程。

五年级上册第6课“水墨山水画”属于小学高年段课程,此时学生的认知能力已经达到一定层次,他们有能力对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调整与修改。在一次作业后,笔者设计了改画的小游戏,在班级随机选一位学生来进行改画。她用浓墨在另一位孩子绘画的拱桥下面添画了几笔,整个桥就更有立体感了。但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被改画的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表现得闷闷不乐。课后与这位孩子沟通时,他表示在同学面前被改画特别尴尬。这与游戏最初的设想背道而驰。游戏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探究孩子们在运用“奇奕画王”绘画软件时,是否掌握了墨色变化的方法。而这一游戏或许能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在绘画技能与方法上的不足,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因而算不上是有效游戏。

于是,笔者将请学生改画游戏调整为“看看、改改”游戏,在本环节通过出示吴冠中、米芾、黄公望等画家的作品,引导学生在画家笔下找到与自己绘画内容想契合的主题,如民居、青石板路、乌篷船……学生在看和改的过程中既满足了视觉审美需要,也可以尝试对比探究水墨作品笔墨的奥秘。当学生进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比较墨色变化和用笔技巧,为自己的作品汲取灵感,这样既能向大师学习,也能调整画面的不足之处。

这一课,教师通过有效游戏的设计,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结合自身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提高美术课堂学习效率。而且,游戏作为童年精神的延续,使得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中减轻了课堂的严肃感、压抑性,在游戏中生成知识。这同样体现了游戏策略中的生成性特征。

三、游戏的理念

杜威在“活动课程”教学体系中指出,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若要通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早期就能主观上接受美學理论,就不能机械地将美术教育局限在某堂课或某个场合中,而应当作为一种精神和理念,激励并鼓舞学生。而游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展开,可以作为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精神理念,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2022年新课标强调美术教学应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有效游戏的运用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以四年级上册“会说话的手”为例,在组织教学之初,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了手影舞的表演,当屏幕上出现表演者的手影变幻时,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很多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也尝试自己用双手摆放各种造型。于是,笔者设计了创意手影游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电子白板上进行展示,章鱼、小狗、兔子、孔雀……学生们根据手形的变化与组合呈现出一个个有趣的手形,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手形进行直观感受,引发他们的联想,而后在手形轮廓的基础上进行创意绘画。这样,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游戏设计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关键在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设计游戏时,教师可以由一点到多点,比如在一年级上册“圆圆的世界”教学时,笔者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然后请学生猜一猜老师会把它变成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得越多的小组加分越多。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游戏氛围中,产生丰富的思维灵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如太阳、花朵、地球、西瓜、风扇等。学生说教师画,通过不断思考学生获得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同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立足儿童立场的有效游戏,不是一味地迎合与迁就学生,为了玩而玩,而是应当在尊重儿童个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开放的游戏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激发创造潜能。同时,有效游戏的设计也应发挥其趣味性、教育性、多样性等优势,更好地解决美术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关于提升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