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的游戏机制研究
2022-05-30张玉萍傅凯莉
张玉萍 傅凯莉
摘要: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是当下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很好的数字化手段,具有较强的内驱力,在年轻一代中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在传播传统文化上有非常好的表现。游戏离不开游戏机制,游戏不同,游戏机制也不相同,文章主要研究《匠木》和《折扇》两个主案例和一些其他功能游戏案例的游戏机制设计,分析当下功能游戏中游戏机制的异同。通过分析对比,提出针对功能游戏的游戏机制设计的建议,帮助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游戏化;功能游戏;传统文化;游戏机制
中图分类号:G8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9-0-03
0 引言
步入21世纪以来,游戏作为大众重要的娱乐手段发展迅速,人们逐渐发现了游戏的魅力,游戏的目标用户从单一的年轻群体逐渐向其他年龄段群体扩散,游戏逐渐从单纯的娱乐功能向社会功能转变,针对游戏化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增多。基于游戏增强内部驱动力和外在交互趣味性的特点,将现代的游戏化思维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为传统文化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对目前亟待保护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游戏化思维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游戏,其目的是传播传统文化而非娱乐,能满足社会功能的需要,这类游戏成了游戏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功能游戏。
1 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的发展现状和应用
功能游戏最初是从国外的严肃游戏演变而来[1],近几年才开始出现功能游戏的叫法。目前业界认为功能游戏是指不以娱乐为首要目的,结合了多种不同的应用领域与场景,突出功能性和应用性,同时还保留了传统游戏本质特征的游戏类型。2018年,腾讯对功能游戏下了定义:“所谓功能游戏,可以将其理解为严肃游戏或应用性游戏,与传统娱乐型游戏有所区分,是以解决现实社会和行业问题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品类,系统性探索与发掘游戏的正向社会价值。”由此可见,功能游戏与娱乐游戏有本质的区别。功能游戏应用性较强而娱乐性稍弱,娱乐游戏则相反,因此功能游戏目前一般应用于教育、军事、医疗等行业,凭借良好的交互性和传播性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
1.1 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的研究综述和游戏机制的概述
目前国内针对功能游戏的研究大部分内容是讨论其交互模式和用户体验,还有一部分探究功能游戏与娱乐游戏的差异性,总体来说,当下针对功能游戏的研究比较少,但近年来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涌现了很多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的游戏设计和实践,但对功能游戏的游戏机制的研究仍寥寥无几。任何游戏都具备游戏机制,游戏机制是一款游戏的核心,因此研究游戏机制对功能游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游戏机制是一个游戏中构成这个游戏的所有规则,只要是游戏就有其伴随而来的游戏机制,游戏机制就是游戏世界的规则。被游戏设计者誉为圣经的《游戏设计艺术》[2]一书将游戏的组成归类为四大基本元素,分别是机制、故事、美学和技术。其将机制定义为游戏中的过程和规则。机制描述了玩家怎样才能达到游戏目标,游戏机制是游戏的核心,剥离美学、技术和故事后剩下的互动和关系就是游戏机制。简而言之,游戏机制就是玩家用于与游戏世界交互的基础功能。《游戏机制——高级游戏设计技术》[3]一书将游戏机制大致分为五大块:物理、内部经济、渐进、战术机动、社交互动。物理机制包含位置移动、跳跃等,内部经济机制包含消费和交易等,渐进机制包含解锁关卡等,战术机动机制包含策略等,社交互动机制包含结盟、交友等。游戏机制往往与游戏类型相关联,不同的游戏类型会有至少一项游戏机制蕴含其中。设计游戏的过程就是创造游戏机制的过程,包括游戏内所有的实体存在、交互关系、公式参数、公理法则。游戏机制与游戏规则的含义比较接近,但游戏规则更像是印在说明书上让玩家们了解的指南,而游戏机制,特别是电子游戏机制,很多时候对玩家来说是隐藏的。
一般游戏都具有一个核心机制,也就是一款游戏中最重要的规则,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任天堂出品的《超级马里奥》,这款游戏最核心的玩法属于五大机制中的物理机制,最基本的玩法和规则都通过跳跃来实现,简单却在当时引起轰动,成为经典。虽然对普通玩家来说,多数游戏机制属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但游戏机制的确支配着一款游戏的可玩性。而对功能类游戏来说,因其本身与娱乐游戏目标的差异,最容易被游戏设计者忽视的就是游戲机制的设计,因此很多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通常伴随着玩家对游戏可玩性的质疑,好的游戏机制并不一定需要创新,而需要与游戏主题相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的游戏机制的实际应用
自2018年以来,随着政策的支持,腾讯、网易等游戏厂商在功能游戏领域都有涉猎,其中腾讯在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的制作上数量最多、成绩最好,制作出了《折扇》《榫接卯和》《尼山萨满》《佳期》《画镜长恨歌》等传统文化相关的优秀功能游戏,这些游戏在游戏机制的设计上各有千秋。比如弘扬满族文化的功能游戏《尼山萨满》,游戏类型定位为音乐游戏,实则为音乐节奏游戏与剧情冒险游戏的结合,它结合满族的千年传说,提取其中满族少女尼山深入鬼城通过击鼓喝退邪灵、拯救灵魂的故事,将击鼓的动作与满族的传统音乐结合,再融入尼山萨满的剧情,配以民间传统的剪纸风人物角色,打造了一款相当出色的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其构思十分巧妙,实现了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而且兼顾了游戏的可玩性,这离不开主创团队对游戏机制的选择和设计。
虽然目前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的发展非常迅速,数量逐年递增,市场份额也逐渐增加,但功能类游戏的目的是发挥社会价值,保护、科普、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而非获取经济效益,因此从目前的游戏市场来看,此类功能游戏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正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游戏机制构建是重要的游戏设计环节,研究当下的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的游戏机制,能够帮助设计者更清晰地认识到当下游戏机制的优势和局限,为未来游戏机制的设计提供参考,有利于未来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的发展和游戏机制的革新。
2 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的游戏机制的案例分析
针对目前市面上各种不同游戏厂商制作的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笔者选取了业内口碑较好、具有特色的两款——《匠木》和《折扇》,对其游戏机制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当下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的游戏机制的设计原则,寻找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的发展机会,同时填补目前在游戏机制方面的研究缺口,为功能游戏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1 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匠木》的游戏机制分析
《匠木》这款游戏根植于我国的榫卯文化,上线后获奖无数。《匠木》的成功除了因为其大气精美的游戏UI设计和增强玩家参与感的交互模式,游戏机制也是使其保持良好用户黏性和游戏可玩性的重要因素。
《匠木》的核心机制是通过3D建模和空间解密的形式向玩家揭开榫卯结构的神秘面纱,展示榫卯文化的独特魅力。首先在物理机制方面,玩家在3D视角下先观察木料,再根据游戏图纸或者自行切割裁切木料,从而学习基础的榫卯结构,随后在渐进机制的引导下通过一个个关卡的学习最终能够复刻我国古代的建筑和家具。《匠木》这款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玩家,还在于新颖的社交互动机制,玩家之间可以进行切磋比拼,并设置了排行榜来激励用户不断冲榜,使这款游戏始终拥有大量的活跃用户。
2.2 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折扇》的游戏机制分析
《折扇》这款功能游戏自上线以来好评如潮,多次获得大奖。其特色是将折扇的制作工序用游戏的形式呈现给玩家,寓教于乐,玩家通关后能对折扇这个老物件产生新的理解,从而达到保护和传播折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折扇》这款功能游戏的游戏机制非常单一,是“交互+轻解密类”游戏,在游戏机制的运用上主要采用了物理机制和渐进机制,玩家只需要通过简单的点击、拖拽、长按屏幕等动作就能与游戏内的组件进行交互,然后渐进解锁制作折扇的流程。整个流程完全按照真实的折扇制作工艺进行设置,从选竹到削边、打眼、烘焙,再到烫钉、裁面,让玩家沉浸式感受制作折扇的匠人匠心。虽然游戏机制简单,但并不影响玩家对折扇的学习和了解,虽有部分用户会反馈其可玩性不强,但是瑕不掩瑜,这不能掩盖《折扇》作为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在传播传统文化上的出色表现。
3 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的游戏机制模式的特征分析
通过对《匠木》与《折扇》这两款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的游戏机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优秀的游戏作品存在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就《匠木》这款功能游戏来说,其优势是精致的画面、精细的3D建模、新颖的玩法,加上榫卯结构的知识可视化,使其在保证可玩性的同时,也为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贡献了力量,不仅有实力,而且有情怀。但其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对部分关卡的难度把控不足,难度过高导致用户流失,自由度不高,玩法相对固定,切磋板块的组合形式太单一,无法满足用户自由设计的需求。而《折扇》这款功能游戏同样有突出的优势,其画面雅致,注重细节,体现了国风传统文化的美,将知识可视化做得典雅精美,在讲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将制作工艺与游戏结合,使枯燥的工艺趣味化,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喜好,具有很好的宣传效果。但在游戏的引导上有所欠缺,导致不经常玩游戏的用户上手稍有困难且自由度不高,缺乏相应的社交板块,无法满足用户的分享欲,另有部分用户反映趣味性不足。《匠木》和《折扇》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和不足在当前的功能游戏市场上并非个例,非常具有代表性,通过对这两款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的分析,有利于了解当下同类型功能游戏的游戏机制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3.1 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的游戏机制的共同特征
简单来说,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的游戏机制一般都包括物理机制、渐进机制这两个主要的游戏机制,少部分会增加内部经济机制和社交互动机制,而且游戏类型单一、缺乏新意,核心机制一般都是点击、拖拽、长按等简单交互的物理机制。其创新点也只是建立在简单的物理交互的基础上,并没有进行更大胆的尝试。
3.2 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的游戏机制的差异
虽然目前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的游戏机制在交互模式方面差距不大,但优秀的作品都有其可借鉴之处,比如《匠木》之所以备受关注,其独特的空间解密的核心机制功不可没,而除去与同类功能游戏相同的游戏机制,它还加入了社交互动机制,这给这部作品增加了可玩性。《尼山萨满》也是如此,将核心机制与剧情结合形成独特的音游玩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玩家尝试。而《折扇》则体现了同类功能游戏的通病,虽然作为功能游戏达到了传播传统文化的目标,但是游戏机制过于单一和枯燥,导致游戏的可玩性不强。
4 针对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的游戏机制设计的启示
首先,当前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虽然在创收方面依旧无法与普通的娱乐游戏相比,但基于其正向的社会价值和政策支持,功能游戏的发展潜力巨大。游戏机制作为对一款功能游戏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游戏设计者必须加以重视。针对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的游戏机制,游戏设计者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掌握优秀作品的游戏机制设计原则,在现有基础上进行革新。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创新,游戏不一定要新颖才有趣,重要的是适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进行不同的游戏机制设计,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与游戏机制进行充分的融合,这样的功能游戏才能更好地达到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
其次,游戏作为第九艺术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游戏开始与当下前沿的科技结合,比如VR、AR等。在未来,如果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也能与这些前沿的技术结合,将大大增强玩家的沉浸感和参与感,在使功能游戏的可玩性大大增强的同时使历史“活”起来,这将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5 结语
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在国内的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并且重点更多放在游戏的实际制作上,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支撑,导致此类游戏的游戏机制设计没有很好的借鉴,针对此类功能游戏的游戏机制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此外,不同的传统文化如何与游戏机制有效结合,从而达到功能性与游戏可玩性的平衡,同样值得游戏设计者深入思考。相信在未来,传统文化类功能游戏在文化保护和传播上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獻:
[1] 杨媛媛,季铁,张朵朵.文化遗产在严肃游戏中的设计与应用[J].包装工程,2020,41(4):312-317.
[2] 杰西·贝尔.游戏设计艺术[M]. 2版.刘嘉俊,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205-243.
[3] 安内斯·亚当斯,多尔芒.游戏机制:高级游戏设计技术[M].石曦,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210-253.
作者简介:张玉萍(1997—),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媒与影像数字化。
傅凯莉(1988—),女,江苏苏州人,博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实证美学、感性工程学、用户体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