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

2022-05-30安士荣

求知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摘 要:近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日趋增长,对人才的要求也愈发严格。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积极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初中数学是一门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智力水平的主要科目,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初中数学教师应发挥该学科的育人优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终落实培育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安士荣(1973—),男,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第一中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初中数学教师应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其成长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基于此,教师应充分保障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实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践行素质教育新型理念的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确定为教学目标之一,能够有效转换教师的角色,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师生站在平等的地位进行沟通交流。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得到双重发展。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特征、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其迸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时代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结果,要想实现新突破,使时代新人具备更高的创新能力是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具备创新性的想法和能力。

(二)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要求

传统教学以高分数作为追求的目标,过度强调升学率,使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背离素质教育理念的教学活动无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全面的人才。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完全违背数学学习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只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关系,未真正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学生的能动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观察法、比较法、类比推理法等方法,能够使学生吸收多种数学思想,有利于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切实体现教学的实效性[1]。

二、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思路缺乏人本性

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践行主体性和民主性的基本原则。从当前情况来看,虽然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安排和规划,但并未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仍然占据课堂活动的主导地位,没有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合理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思路缺乏人本性还体现在教师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有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缺失,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二)教学方法缺乏多元性

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但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环节相对枯燥和重复,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只为学生提供一种解题思路,以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这违背了数学学科解题思路的开放性、灵活性,导致学生的发展滞缓。

(三)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

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安排,明确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步骤和策略。有些教师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时未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将各部分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理解。缺乏系统性的数学教学体系,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四)教学内容缺乏拓展性

数学学习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部分教师未认识到其中的关联。例如某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偏弱,会直接影响其审题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未将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纳入其中,教学活动就会缺乏针对性。学生存在数学学习的短板,就无法全面、深入地理解数学题目,进而阻碍数学学习的有序开展,影响教学效率及质量。数学教学内容缺乏拓展性还体现在教师未合理应用“互联网+教育”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未认识到互联网对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作用,这也是导致数学教学实效性较差的重要原因[2]。

三、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以预习环节为切入点

自主学习是学生发展自身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预习环节一直被数学教师淡化甚至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预习环节笼统地让学生浏览课本,初步了解相关内容;二是在预习环节中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不注重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因此,要想提高数学教学的实际效果,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应以预习环节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预习任务单,让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单自主落实预习任务。预习任务单可以使学生的预习更有针对性,能对学生的预习产生引导作用。在预习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任务单的引导,既能够对以往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又能够初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式及其在生活中的具體应用。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查询相关网络资料等,尝试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并将存疑或者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在课上询问教师。如此一来,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对教学方案及时做出调整和优化,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设计出完善可行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初步理解,并做好心理建设和知识架构。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化繁为简,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为合理创设情境,做好课程铺垫,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兴趣来选择情境,并通过一些趣味性、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只是体会到冰冷的数字,还能真切感受到具体的知识。例如,教学“有理数”中有关“数轴”的内容时,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将分别表示不同度数的温度计的图片借助多媒体呈现给学生。温度计作为家家户户普遍具备的测温工具,学生对其并不陌生,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图片读出温度计的度数,借此提高学生对“点”的感性认识。随后教师可以引出实例进一步推动教学内容的展开,比如“小明的家和学校在同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小明从家到学校需要沿途依次经过一个便利店、一个公交站牌和一个十字路口”。基于此,让学生试着画图表示这一情境,直观的图像能帮助学生深化对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教师结合生活化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增强学生的探究心理,为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也是更好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注意:1.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实现优势互补,使全体学生均能获得一定程度的进步;2.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3.重视合作探究的过程,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参与的机会。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各小组成员总结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并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反思。学生在历经知识的探究过程之后,可以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3]。

以“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为例,在合作探究环节,教师可提出问题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如“将存款确定为正,取款确定为负,小明在一月份第一次存款10元,第二次存款15元,那么本月一共存入多少元?如果小明二月份第一次存入30元,第二次取出15元,那么本月一共存入多少元?”教师引出此问题后,先让学生自主思考除了以上两种情况还会出现什么情况,随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探讨,对上述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学生探讨完毕后,教师再选择其中的三个小组代表分别说出题目的答案,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或黑板将学生的答案呈现出来,采取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并引导学生归纳有理数加法的类型,从而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挖掘知识的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落实“互联网+教育”模式

将信息技术引入初中数学课堂可以省去一些耗时费力的环节,如教师的板书、讲解等。对此,教师要了解信息技术对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善于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更直观形象。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探究活动中[4]。例如,教学“二次函数”时,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中的相关软件绘制图象,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画图步骤及图象中的要点。利用信息技术能够确保图象的精确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又如,教学“轴对称”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丰富多样的轴对称图形,如花瓶、风筝、屏风、扇子等,并在其中增添一些干扰因素,让学生根据自身所学知识判断图示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从而帮助学生在其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扩充和优化,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五)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是课堂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此期间,教师需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理清学习思路并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构建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从而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此外,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习成果的体会,增强其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进而减轻或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难心理,从而使学生在树立正确学习观念和良好学习态度的情况下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采取正面、肯定、积极的评价方式能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改善学生的情感态度。例如,教学“全等三角形”时,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全等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对应的元素,并引导学生提炼相关的学习方法,如寻找对应元素时从运动角度看可以采用翻转法、平移法和旋转法,也可以根据对应边和对应角这类位置元素进行推理。通过反思与总结,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六)课后跟踪,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能够有效检验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设计多样化的作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个人意愿将其分为A、B、C三组,对于高水平的A组学生,教师应尽量在布置作业时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对于中等水平的B组学生,教师为其布置作业时应适当提高基础题目的难度;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C组学生,教师应为其布置一些难度较低的基础练习题目,夯实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其逐步增強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其创新思维,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5]。例如,完成“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后,教师可将作业设计为三个层次:其一,完成课后练习中解方程的相关习题;其二,完成课后练习中的前三道应用题;其三,结合生活经验自主设计与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的应用题并对其进行解答。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作业的机会,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和进步。

结语

基于数学学科的特征,教师探索有效的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制订教学策略,发挥好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其逐步成长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刘小英.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1):77-80.

韩邦英.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2):193-194.

刘贵仓.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8):36-37.

林明茶.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J].学苑教育,2021(26):45-46.

赵振秋.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科幻画报,2021(7):149-150.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探究初中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方法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