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救被“禁足”的男孩

2022-05-30姜红霞

中学生博览 2022年14期
关键词:打人玩儿家长

姜红霞

小乌是城区某小学四年级男生,中等身高,学习成绩优秀,性格外向,与同学相处也十分融洽。最近两个月以来,小乌在校与同学玩耍时多次出现打人的行为,而且出手没有轻重,常常把同学打痛,甚至出现过打同学的头、踢同学肚子等一些危险行为。有一次,在他打了某位同学后,很多同学家长都得知了此事,之后多位家长向班主任反馈说,孩子表示曾经被小乌打过。

班主任十分重视这一情况,多次和小乌父母沟通,要求对孩子的行为多加管教。为了减少小乌这种打人行为的发生,班主任还对小乌在校期间的活动做了严格要求:中饭后的自由活动时间里,同学们都在教室内外嬉戏玩耍,小乌却被要求尽量不出教室,尽量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書、学习。活泼好动的小乌仿佛被“禁足”了。

这样的情况让小乌父母十分苦恼和焦虑,妈妈很担心,这样下去孩子会被同学们孤立,失去朋友。一周前,小乌又一次打了同学,妈妈带着他去同学家里赔礼道歉。在这样的情形下,妈妈电话预约了本次心理咨询。

耐心倾听,撕去“打人”标签 

周六上午,小乌和爸妈一起来到了辅导室,一家人坐在了三人沙发上。小乌心情似乎不错,外向的他与我轻松、随意地交谈起来。通过一番对话,我了解到小乌在班级里人缘其实蛮好,同学很喜欢和他一起玩儿,小乌觉得这主要是因为他很会动脑筋,总是想出一些有趣的玩儿法,而且反应灵活,这让同学们觉得和他一起玩儿特别有意思。

在初步建立关系后,我问小乌:“今天爸爸妈妈为什么会带你来这里呢?”原本笑呵呵的他低下了头,“那应该是因为我打人吧。”一旁的父母这时忍不住接上话,向我描述了小乌在这段时间里的种种打人行为。在父母大段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父母内心的焦虑和担忧。

我转向小乌,想听听他对妈妈所说的这些事情的看法。小乌表示,确实像妈妈说的那样,自己打过几位同学,但那并不是本意。我又进一步追问:“那你能说说当时的情景吗?我想知道你的本意是什么。”小乌描述了他和同学常玩儿的追逐游戏。他会去打一下同学,刺激同学来追赶他。有时候,玩儿得特别开心时,可能就会把同学打痛了,自己却没有意识到。

通过小乌的描述,我看到了这种打人行为的特殊性。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不恰当的玩耍方式,因为这一行为只在中午追逐玩耍时出现,也只针对参与游戏的伙伴,没有扩散到其他同学。同时,在玩耍中,小伙伴们都会用这样的方式刺激其他人来追赶自己,但他们能控制好打的力度。因此,我认为小乌的打人行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攻击性行为。

我问小乌:“那看起来,你这个打人并不是真的想打同学,而是想让他们来追赶你。这更像是你想和同学玩耍的一种信号。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称作是不恰当的玩耍方式?”小乌听了之后,拼命点头,表示非常认同我的说法,“就是这样的,我没有想打他们,我也知道打人是不对的。”

接纳情绪,改变家长认知

这时,一旁的妈妈打断了小乌,“你说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你就是不会改啊!”原来就在这周,小乌又出手打了一位同学,妈妈带着他去同学家登门道歉。我让小乌描述了这次事情的经过。从小乌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愧疚: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伤害了同学;另一方面他也感觉很愧对妈妈。“老师,我真的知道这样不对,我以后不会再这样了。”小乌抬起头很诚恳地对我说。就在小乌这样表态的时候,爸爸显得有些不耐烦:“你就是现在这样说说而已,玩儿起来你肯定马上就忘记。道理你都知道,就是记不住,做不到!”爸爸的话让小乌再次低下了头。

听得出来,父母对小乌的改变似乎要失去信心,在错误行为的几次反复之后,甚至否定了孩子曾经有过的进步和努力。为此,我试着引导小乌的父母,让他们理解,孩子行为的改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非只有“做到”和“做不到”两种状态。如果孩子打人的次数逐渐减少了,影响程度逐渐降低了,那就是孩子的改变正在发生,我们就要肯定孩子的努力,不断鼓励他继续这样做。

理解感受,看见孩子内心

就在我与家长谈到“要看到孩子想要改变的意愿,看到孩子正在努力”时,一旁的小乌开始流泪。我想那应该是委屈的眼泪。他未曾想到自己和同学之间的玩耍会引发这么多的问题,而班主任和父母似乎只在他出现问题时提出严厉的批评和责备,却忽视了他正在努力改变。“小乌,你觉得有点儿委屈是吗?”“你也很努力了,但是他们好像都没看见。你希望老师和爸妈能多帮助你,而不是指责你,是这样吗?”小乌的眼泪似乎越来越多,当内心被理解,当行为被看见,这个男孩最真实的感受才表露出来。一旁的父母看着流泪的孩子感到很意外,他们的情绪也开始发生转变。“其实,他们也像你一样,非常希望你能改掉这个不恰当的玩耍方式,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做效果最好吧!”

接下来的咨询中,我使用了焦点技术来协助小乌建立改变的信心,增强他改变行为的动机。首先是对小乌想要改变的意愿,以及付出的努力给予赞美,“看得出来,你非常想要改掉这个行为。老师觉得能有这样的想法就非常好!”“所以你一直在努力想办法呀!”通过这样的赞美,让小乌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也增强了小乌改变的动机。

在此基础上,我试着通过应对询问挖掘小乌曾经尝试过的有效方法,“你说你也努力在改变这个行为,那你可以具体说说你做了些什么样的努力吗?”“这一周打人的行为只出现了一次,比以前少了很多。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在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小乌一点点说出了自己在最近这段时间里的改变,如休息的时间里尽量控制自己不跑出去,玩耍的时候尽量控制自己不要过度兴奋等。在这个过程中,我适时追问小乌,“还有吗?”“能再说得具体一点儿吗?”“这样做了之后,效果怎么样啊?”在不断的追问中,小乌回答出来的内容越来越详细,哪些方法可以比较轻松地做到,哪些方法的效果好。小乌似乎自己找到了解决答案,而在一旁的父母也看见了小乌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具体行为。

趁着小乌信心满满时,我试着用奇迹询问再次强化小乌改变的动机,“如果真的有一个奇迹发生了,从下周开始,你这个不恰当的行为不再出现了,你和同学相处得比以前更好了,那么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改变呢?”小乌描绘了奇迹发生后,自己与同学一起玩耍时开心的场面,也思考了问题解決后,老师和父母在对待自己态度上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学习与生活状态的变化。几个问题以后,小乌情绪逐渐回升,对行为的改变有了更强的信心,也对自己有了更多的期待。

明确问题,提供具体支持

对于小学生而言,改变具体问题行为,仅仅停留在动机激发还不够,必须给予具体的行为指导。所以,在最后的咨询阶段中,我和小乌具体讨论了改变问题行为的具体方法,比如,玩耍时同学哪些身体部位不能拍打,在方式上只能用手,同时,不能在跑动过程中拍打等。在讨论这些具体方法时,小乌说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他逐渐抬起了头,话也越来越多,慢慢回到了咨询刚开始时的状态。听得出来,他已经非常清楚接下来该怎么做了。

辅导导效果及反思           

在咨询结束一周后,我主动电话联系了小乌的妈妈,询问这段时间孩子的表现。她告诉我,这一周里小乌没有再出现以前那种打人的行为,她和爸爸也在改变与孩子交流的方式,试着多夸奖、赞美孩子。从妈妈娓娓而谈的声音中听得出来,之前的焦虑和担忧已经减少了。在这之后,我也没有再接到过妈妈的预约电话。虽然改变并不容易,但我相信小乌正在不断努力着,并且他的努力也一定被周围的人看见了。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有意通过攻击、威胁、辱骂等行为伤害他人的心理、肌体,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任何行为。本案例中,小乌这样的攻击性行为常常出现在小学中低段男生中,带有取乐、习惯、模仿等多种意图。教师和家长首先应结合具体的场景对行为进行具体分析,而不能直接认定为是打人或欺负同学等,应认真询问和倾听孩子对行为的解释,在了解具体的行为表现以及行为意图的基础上,再对行为的性质进行评价和判断,从而采用不同的应对方法。

其次,对于小学生的问题行为,老师和家长简单的“禁足”、说教、责罚等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需要成人提供更加具体的行为指导——与其告诉孩子不要这样做,不如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同时,孩子这样的问题行为也给老师以及家长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在这类辅导中,我们在直接对孩子进行辅导的同时,更应该帮助老师和家长缓解焦虑,理解他们的处境,再逐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期待,看到孩子正在努力的过程,从而给予孩子更多的肯定和支持,进一步激发孩子改变的意愿和动力。

编辑/王语嫣

猜你喜欢

打人玩儿家长
色彩玩儿起来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玩儿火的画家
孩子总打人怎么办
俺去陕西玩儿
打人的年纪
宝宝“打人”,就是不友好吗?
家长请吃药Ⅱ
战“痘”不能痘着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