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与路径
2022-05-30冯魁赵晓露万婷
冯魁 赵晓露 万婷
摘要: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疆,具有多民族共居、多宗教共容、多文化共存的鲜明特点。实践证明,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稳疆的重要举措,是文化润疆的内在要求,是长期建疆的必由之路,对于大学生增强“五个认同”具有现实意义。在铸牢过程中应注重坚持党的领导,夯实政治建设;突出思政教育引导,完善思政理论课程体系;深挖红色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加强正向引领,占领舆论阵地;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使用上提质增效。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高校;路径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1.06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疆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作。新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要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政治、文化、宣传、教育等多种途径,绵绵用力,持续加强各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做出贡献。
1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新疆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一部分,是未来建设新疆的主力军,他们思想活跃开放,涉世未深,判断力、辨识力还需加强,表现为易接受新鲜思想,但也易被极端思想所蛊惑,必须积极引导及时纠偏,帮助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长远之策、固本之举,也是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应有之义。
1.1是团结稳疆的重要举措
自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国家观念逐渐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变得牢固起来,并成为中华民族演变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作为多民族聚居区的新疆,各民族之间的杂居共处、共敌外侮、交流融合贯穿了新疆的整个历史。冲破重重阻碍回归祖国怀抱的土尔扈特部,从东北西迁千里守卫边疆的锡伯族,世居帕米尔高原为国守门的塔吉克族,抗日战争中支援前线的昆仑抗日运输驮队以及“三区革命”,无一不反映出在维护国家统一、反帝反封建的过程中,新疆各族人民始终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生动写照。正是有了这种“三个离不开”的血肉关系,新疆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才得以保证,并且与全国其他地区一同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重任。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的任务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各族师生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师生深刻理解“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就不会有新疆的稳定”的重要意义。
1.2是文化润疆的根本目的
新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植根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玛纳斯》《江格尔》《福乐智慧》《十二木卡姆》等文学艺术作品,既是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作品,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珍品所散发出的光芒,超越了民族界限,不仅没有割裂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而且还与其他中华文化的杰作一道,感染浸润着当地的人民,为中华文化添加了靓丽的一笔。另一方面,数千年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着新疆这方热土,以中华文化为纽带,连接着各族师生的情感,促进各族师生深度交流、交往、交融。最是文化润人心,新疆高校肩负着为新疆发展大局服务,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的使命。同时,新疆各高校身处民族地区,具有少数民族学生生源多的特点。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教育引导师生切实增强“五个认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帮助师生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引导他们树立中华文化的正确观念,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消除各民族隔阂,强化身份认同,进而增进文化认同,凝聚精神力量。
1.3是长期建疆的必由之路
截至2021年底,新疆(含兵团)共有本科院校19所,专科院校37所,共有各族在校大学生50余万人,应届毕业生人数达10余万人。高校肩负着为国家、为当地培养专业技能过硬,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高素质人才。他们的意识形态阵地是否稳固,与他们的成长成才、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融入社会的程度密切相关,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密切相关,关系着新疆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关系着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复兴。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需要56个民族勠力同心,需要一代代青年赓续奋斗。新疆高校坚守屯垦戍边历史使命,从它们的校史中可以看到,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撑,那么根本不会有今天的成绩。新疆高校的生源大多来自疆内,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也留在了新疆,如果这些人都没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那遑论实现“总目标”、实现“中国梦”。如果说“建设新中国”是支撑前辈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精神动力,那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指引新时代大学生建功边疆的思想基础。因此,必须强化新疆各族青年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深处产生向心力、凝聚力,才能肩负起长期建疆的使命。
2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高校紧盯新疆工作“总目标”,全面落实党中央要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通过各类宣传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各类宣讲、培训等具体工作,师生厚植家国情懷,树立了远大理想,大大强化了“五个认同”,爱国主义情感更加浓厚;二是在党中央帮扶和“对口援疆”的机制下,新疆高校教育力量更加充实、体系更加完善、发展劲头更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更加扎实;三是通过“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校园文化更加多姿多彩,各族师生更加团结、交流更加深入,迸发出勃勃生机;四是在高校“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引领下,广大师生深入贫困地区实习实践,直观了解到南疆农村的真实情况,激发了使命感、责任感,在脱贫攻坚中群策群力、互帮互助,贡献自己的力量,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与此同时,由于新疆地理面积广阔,毗邻中亚地区,南北疆民族分布差距大,人文环境也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宗教极端思想有着潜在的生存土壤,与敌对势力的斗争也充满着长期性、复杂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许多挑战。一是应当清醒地看到去极端化和宗教中国化的长期性、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带给相关工作的影响;二是应当全面认识到高校内部的迟滞性,诸如相关制度机制不健全、相关人员认识不到位、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不到位,爱国主义教育整体来说不够完善、不够入脑入心,高校民族团结活动创新性不强,针对各族青年的教育模式有待改进,“文化润疆”工程进校园迫切需要实施,大水漫灌、照本宣科式的讲授导致课堂效果差等方面,影响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铸牢。
3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在深入了解新疆高校民族团结工作、思政工作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精准施策,久久为功,全面提升教育实效。
3.1坚持党的领导,夯实政治建设
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一是发挥学校党委举旗定向、总揽全局的作用。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履行办学办校的主体责任,统筹规划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设置活动宣传教育周,既要“造型”,也要“塑心”,确保学校上下步调一致、知行合一。二是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作为、踏实肯干的党员特别是学生党员、少数民族党员多给予宣传和肯定,还要增加专题培训、讲座面授和参观学习的机会,组织师生实地参观相关主题陈列展,切实把党的领导放在学校发展、师生教育管理的各环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做好民汉合班、合宿工作,创新民族团结联谊和“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要举办民族团结品牌活动,不断深化和丰富民族团结活动的载体和内容,在活动中增强师生的“我们感”和“有我感”,形成一批有特色和效果显著的民族团结活动模式。
3.2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要充分结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结合新疆区情变化,针对广大“90后”“00后”大学生表现出的新特点,通过做深、做实、做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思政理论课程体系,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根基。
一是提完善工作机制。建立从党委书记至学生党员干部讲思政课的制度,设置专门议题,把铸牢工作融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职工理论学习、思政课等各方面工作。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在教育教学方面,既要充实专业力量,配备专业的教师,也要用好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辅干部,提高思政课程考核权重,加强对教师队伍的选拔、管理,确保政治立场坚定。同时还要深刻认识到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也是铸牢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抓牢抓实教材建设,编制相关教材读本。要以专业、基础、梯度、多样为原则编制课本,使教学工作有标准、有依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发挥各方力量,每一个教师、学生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践行者,每一门课程都是实践载体。要引导、动员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所授课的内容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正向引领,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教化学生。
三是突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既发挥好“主渠道”作用,开设专题讲座,也要在党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三进两联一交友”、青马班等日常工作中全覆盖做好宣传教育引导。
3.3挖掘红色资源,丰富校园文化
新疆各个高校的创立、发展,植根新疆这片沃土,与党的领导紧密相连,与新疆的发展密不可分、与各个民族息息相关,可以说保留着不同程度的红色基因。诸如新疆农业大学“支农劳动实践课”的优良传统、塔里木大学的“胡杨精神”、石河子大学的“兵团精神”、新疆大学“抗大第二”的革命传统等,都是可以深度挖掘、发扬的红色育人资源。
一是结合自身与地区实际,深挖红色基因,编制书籍读本、制作课件,将各自独特的红色文化、历史传承融入大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是加强校园红色氛围的营造,利用学校故事园、宣传栏、黑板报、LED屏等宣传红色故事、红色精神,耳濡目染地使学生受到感染。
三是以各类学生组织为载体,以校园文化活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活动为平台,发挥学生的主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机融合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做到暖人心、筑同心,形成校园文化品牌。
四是将少数民族的光荣传统与中华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举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风情展,讲故事大赛,少数民族文化周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弘扬爱党爱国、爱疆爱校的优秀品质,促进各族师生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4加强正向引领,占领舆论阵地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和大规模普及,使得各类海量信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生的手机里,特别是“三观”不正的暴力色情虚假信息等。面对鱼龙混杂的互联网,高校必须加以重视,加强正向引领,注重舆情管控和疏导。
一是在形式上校园主流媒体要与学生、社团自媒体多管齐下,利用网站、各类新媒体平台齐发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以短视频、新媒体作品为主的宣传教育中,牢牢占据舆论阵地。
二是在内容上要进一步加强对典型事迹、先进人物、红色基因的宣传,鼓励当事人现身说法,选树一批典型,用榜样凝聚人心、振奋士气。
三是在宣传结构上持续优化校报、网站、新媒体等融媒体宣传机制,提升宣传工作的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在各类公共场所、宣传栏、校园景观中融入爱党爱国、维护民族团结的元素,软件硬件双管齐下,进班级、进宿舍、进头脑,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大学生。
3.5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使用上提质增效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既是一个基础的教育工具,又是各民族深度交流的基础,还是各民族融入现代社会的基础。应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使用上提质增效,一是在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的基础上,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学习使用能力的考核,将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毕业的硬性条件。二是组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从海纳百川的传统文化、历久弥坚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提炼主题、萃取素材,汇聚正能量,促进血脉相通、灵魂相融,筑牢思想基础,进而在他们毕业回到家乡后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影响他人参与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
在新疆,各个民族朴素的爱国爱家情怀与传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桥梁,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纽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的最大公约数,可以超越族群、阶级、文化、信仰等层面的差异,凝聚起各个民族的精神力量。新疆高校要完善相关制度和规定,鼓励出台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学生行为准则和评价、奖罚制度,增强师生之间的“我们感”,加大爱国、爱党、爱校教育,还要发挥高校人才优势,组织专家通过调查开展相关理论阐释,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新疆日报,2020-09-27(01).
[2]国家统计局教育数据[EB/OL].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3.
[3]王娟.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21.
[4]馮魁,赵晓露,陈梦媛.红色基因融入新疆高校育人工作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1,40(01):19.
[5]李晓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及路径[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