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陆军重建“新5师”的深层逻辑

2022-05-30杜燕波安高峰

领导文萃 2022年14期
关键词:特遣队多域美陆军

杜燕波 安高峰

美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去年底发布消息称,美陆军将采用5种新的师级编制。本文作者提出以下几个审视角度:此次调整,是否意味着美陆军对当年以“师改旅”为标志的模块化转型的否定与回归?其与近年来美陆军大力发展的多域战特遣队及刚提出的“多域转型”目标有何关系?“新5师”与多域战特遣队,哪个才是未来美陆军的主打力量?希望随着探讨的不断深入能给您更深广的启示。

师改旅,还是旅改师?

熟悉美陆军编制体制的人都知道,对于美陆军而言,“重建师级作战部队”的潜台词是:要由当前以旅为中心的编制体制,重新调整为以师为中心的编制体制。之所以说重建,是因为长久以来,美陆军都是以师为基本作战单位,只是在经历肇始于2003年左右的模块化转型后,师才逐渐虚化,地面旅战斗队成为基本作战单位。此次调整,触及现代陆军编制转型的一个非常重要又很难说清的问题:现代陆军编制转型的趋势,究竟是师改旅,还是旅改师?曾几何时,美陆军号称“50年来最大变革”的模块化转型,被视为世界陆军转型的风向标,引得其他国家地面部队纷纷效仿,包括俄军。另一方面,针对师改旅的批评不绝于耳。特别是俄陆军先于2008年俄格冲突后的“新面貌”军改中,全面实施师改旅,2012年底又恢复师级作战编制这样“翻烧饼”似的军改,更为批评者提供了证据,让这个重要问题变得扑朔迷离。此次美陆军宣布“重建师级作战部队”,无疑加重了这种疑虑。

2003年左右,正值美国身陷两场反恐反叛乱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之际,美军地面部队呈现不敷使用的状态,再加上数字化、网络化升级及“斯特瑞克”旅战斗队的试验成功,在时任美陆军参谋长斯库梅克将军的主导下,美陆军正式开启以师改旅为基本标志的模块化转型。转型后,美陆军的作战中心由师一级下沉至旅一级——包括3种地面旅战斗隊,分别为重型旅战斗队、“斯特瑞克”旅战斗队(中型旅战斗队)与轻型旅战斗队。每个地面旅战斗队编制在3500至4000人,像是师的“缩小版”。

然而,现在战略环境完全变了。2011年以来,随着漫长的反恐反叛乱战争走向尾声及美国政府“重返亚太”战略,美国军事斗争准备基点转移到未来可能与中俄发生的大国战争上来。纵观近10年来美军(包括美陆军)的一切变革或转型活动,均与这一战略转向密切相关。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美陆军以旅为中心的编制,实际上已悄然发生变化。以典型的重型旅战斗队(又称“装甲旅战斗队”)为例,同2004年、2007年编制相比,2016年编制员额在3791人(2004年)、3769人(2007年)基础上增加近千人,达到4713人。其他两种地面旅战斗队的编制,也发生类似变化。美国内部一直有观点认为:以旅为中心的部队,很难在未来大国战争中有所作为。美陆军部此次要求“重建师级作战部队”,显然是对这种声音的回应。美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毫不掩饰地指出,此次编制调整就是“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大国高端战争”。

回归历史,还是面向未来升级?

美陆军旅改师,表面看像是对以前模块化转型的苦涩,但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美军此次重建“新5师”,是一种螺旋式升级。

美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给出的“新5师”编制,主要指部队编制,很少涉及武器装备,但从一些细节可窥一斑。例如,突破师属3个装甲旅战斗队各编制1个机器人战车连,显然是为当前美陆军正在加紧研制的机器人战车预留战位;突破师属炮兵旅编制1个增程加农炮营,显然是要列装当前最先进的M1299增程加农炮——这种火炮射程可达70至100公里,具有精确打击能力,性能比现编M109A7“帕拉丁”自行榴弹炮强很多。此外,3类轻装师(严格意义讲,联合强制介入空中突击师、联合强制介入空降师也属轻装师)均编制师属轻坦营,对应装备应当是美陆军最新型轻型坦克。

更值得关注的是,作为美陆军现代化所秉持的一些核心理念,如模块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不仅没有被削弱或否定,而是得到加强——正是这些核心理念的贯彻与实施,决定了一支部队到底是不是在进步。以模块化为例,并未因“新5师”的组建构成对模块化转型的否定,也不能说“新5师”就不是模块化部队。事实上,模块化本身是一种理念或相对概念,很难说哪支部队是模块化或不是模块化,只能说哪支部队的模块化理念更深入、模块化理念运用得更好。模块化部队的精髓在于标准化建设、积木式用兵、任务式指挥。经过十几年的模块化转型,这一基本理念已在美陆军深深扎根。“新5师”编制并未破坏原来的模块化结构,而是以原地面旅战斗队、模块化功能旅为基础,对美陆军部队进行重构,师、旅间由于面向特定目标而由原来的松耦合关系变成相对紧耦合关系。其实,美陆军对于这种操作并不陌生:在伊拉克、阿富汗战场上,由一个师司令部指挥来自不同方向的旅战斗队几乎是常态。此外,以“会聚工程”为龙头,美陆军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一直在推进,因此“新5师”编制在内涵上不是传统师可同日而语的。由此引申,无论是师改旅,还是旅改师,都是现代陆军部队的表象,只有从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入手分析,才能判断一支部队的作战能力究竟如何。总之,美陆军重组“新5师”不是对历史的回归,而是面向未来大国战争的升级。

“新5师”与多域战特遣队,谁是主力?  

美陆军“新5师”编制的确很唬人,让人联想到二战期间动辄上万人的师及建立在师基础上的军、集团军等“巨无霸”编制。但回到当下,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这种“新5师”编制,能否适应未来大国战争?其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

2011年,美国军事斗争准备基点转移到备战未来大国战争后,美陆军备受冷落。美空、海军联合提出名噪一时的“空海一体战”构想,按照这一作战构想,地面部队(包括陆军、海军陆战队)被排除在外。尽管在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坚持下,后来国防部将“空海一体战”更改为各军种均参与的“联合介入作战”,但美陆军在未来大国战争中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始终是一个被高度质疑的问题。原因不难理解:地面部队的动员与机动速度,很难适应未来大国高强度战争的飞快节奏,而它所掌握的侦察距离与火力射程,又决定了它在未来大国远距离、大纵深交战中很难有所作为,这个问题是编制体制调整无法解决的,从这个角度看,美陆军组建“新5师”的噱头意味,远比它带来的实际威胁要大。

相比而言,值得警惕的是,美陆军近年来大力发展的多域战特遣队。

按美陆军构想,未来美陆军介入大国战争,多域战特遣队将担当首用和主打力量。那么,“新5师”与多域战特遣队,哪个才代表美陆军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两者代表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多域战特遣队追求远程精确、分散部署、灵活机动,更适应现代大国高端战争;“新5师”虽融入一些现代元素,但终究无法脱离体量大、消耗大、机动速度慢、综合保障要求高的传统弊端。然而,对于一场大规模战争而言,两者似乎又不矛盾,反而构成一定互补关系。简言之,这种兵力需求的多样性,是由现代战争的混合性决定的——大国战争不只有前期电光火石般的高端战争(以高速导弹打击为主要标志),还可能辅以高端战争后漫长的常规兵力较量,如抢滩登陆、夺占重要目标、城市城镇作战等。结合美陆军在《陆军多域转型:准备在竞争和冲突中取胜》中透露出的兵力运用理念,可以推断,在未来大国战争中,美陆军介入的方式是:先由多域战特遣队以分散部署、快速转移的方式切入,凭借远程精确火力对敌“反介入与区域拒止”力量予以沉重打击;待敌“反介入与区域拒止”体系遭毁瘫后,出动突破师、联合强制介入空中突击师(空降师),对敌重要目标实施突破与占领;待敌主战力量瘫痪后,出动重装师、轻装师,执行平叛及局势稳定任务。如此看来,应将重建“新5师”视为美陆军多域转型大盘中的一项实际举措。当然,这也是美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在推出“新5师”编制时一再强调的。

(摘自《世界军事》)

猜你喜欢

特遣队多域美陆军
“全时多域五三三”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建构
多域SDN网络中多控制器负载均衡算法研究
美陆军士兵在演习中使用反无人机系统对无人机进行干扰
美海军作战部长谈海军无人特遣队的发展
美陆军授予动力系统公司无人机与巡航导弹防御系统合同
基于多维战场空间理论的联合防空反导作战效能评估
美陆军察打一体无人机发展与运用
基于时限访问控制模型的时间判断点选择算法研究
法国巴黎消防总队“特遣队”
二战中美国第101特遣队的特别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