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语境下古典文学的碎片化传播

2022-05-30王睿睿

艺术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古典文学亚文化红楼梦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无与伦比的思想价值与文化魅力。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不仅是无数学者毕生研究的文学瑰宝,还是深受读者喜爱的必读书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电子化阅读盛行,即使是名著,也不得不面临阅读方式的改变和整体性的拆解。文章梳理融媒体语境下《红楼梦》在文本、剧情、人物等方面的碎片化呈现,分析此类传播形态的优劣,以期为古典文学在当代社会的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典文学;碎片化传播;《红楼梦》;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411;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6-0-03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文学作品迎来了传播的新契机。《红楼梦》在经历了以抄本和印刷本为媒介的文字传播、以戏曲为代表的口际传播、以绣像插图本为代表的图像传播、以影视作品为代表的视听传播阶段以后,也逐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103。无论是图文、视频还是其他信息获取形式,都在逐渐贴合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和猎奇、趣味性的阅读心理,《红楼梦》在新媒体语境中同样面临传播新形式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 文本的拆解

1.1 网络流行语

所谓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社会人群中,被人们广泛使用、流传、熟知的用语,往往指一些词语[2]。《红楼梦》作为明清白话小说的典型,其柔美细腻的古典文风一度掀起了“红楼体”的模仿风潮。常用的有“这会子”“劳什子”等原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口语化词语,由于此类模仿通常缺乏文学语境,贸然使用反而显得不伦不类,被网友戏称为“矫情文学”。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的主人公之一,凭借孤高的性格和卓绝的才情为一众读者所喜爱,原著中妙語连珠的讥讽之语更是成了网络流行语的“万金油”,被用于互联网娱乐的“吐槽”和“怼人”。地方气象台发布寒潮预警,评论区的“真是难为你费心了,哪里就冷死我了呢”也贡献了不少笑料。这种语言风格旨在表达黛玉寄人篱下的敏感性格,被拆解之后的“黛玉语录”却在互联网语境中成了拥有多重应用场景的流行语。

1.2 特征性描写段落的拆解

《红楼梦》被称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其中不乏对封建地主家庭吃穿用度的日常生活场景叙述,对于容貌、服饰、饮食、建筑等方面的描写更是占了较大篇幅。极尽奢华的文字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新媒体时代赋予文字更多的表现形式,不再局限于影视剧中的一笔带过,越来越多的细节被自媒体作为内容素材进行二次创作,成了受众了解红楼梦的又一切入点。

红学家胡文彬先生曾指出:小说用了将近1/3的篇幅,描写了众多人物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红楼饮食文化体系,展示了18世纪中叶的饮食风貌[3]。在以图文内容分享为主的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中搜索“《红楼梦》美食”,除了总结式的美食盘点,还会出现“冬日”“养生”“消暑”等根据季节、功能等细分的内容。

短视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生动鲜活的动态影像往往比静态的图文更让人印象深刻。抖音号“红楼宴”拥有近50万的粉丝,旨在“用厨艺致敬经典,复原红楼盛宴”。“红楼宴”的视频主题均取材自《红楼梦》中大大小小的美食,借鉴原文中的部分做法,用现代的烹饪方式加以改良,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向受众呈现出复刻美食的详细过程。视频拍摄场景选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烹饪过程也大多避开冰箱、油烟机、煤气灶等现代厨房电器,还原原生态制作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视频主角虽为美食,但博主每次都会交代美食在书中出现的故事背景、涉及人物等,让观众在观看美食视频之余了解更多《红楼梦》的相关知识。

此外,《红楼梦》中的诗词文化、服饰文化等也是相关自媒体常用的素材,更是比原著更容易吸引受众的“流量密码”。

2 剧情的拆解

2.1 音频解说

新媒体时代,传统听觉媒介的转型空间进一步拓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利用碎片化时间听音乐、听广播、听书来缓解视觉疲劳。喜马拉雅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在线(含移动)音频分享平台,以《红楼梦》为主题,为用户提供原著朗读、讲解、品评、广播剧、评书等多种音讯资源,如吉劭居《〈红楼梦〉原著原文朗读与讲解》、周思源“《红楼梦》里的配角”(《百家讲坛》)、张国立串讲240个《红楼梦》历史文化常识等,其中不乏红学名家和文学大儒,保证了受众在“听书”的过程中得到最权威、专业的解读。

2.2 视频解说

互联网移动传媒的繁荣使得视频化成为媒体传播的主流趋势。在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APP中,影视解说类短视频通过剪辑电影或电视剧的片段,并配上介绍剧情或者评论分析的解说,受到诸多受众的青睐[4]。1987年版《红楼梦》因其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处理手法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5],在短视频平台也不乏以其为素材的片段式剧情解说。

以梳理剧情为主的概括式剪辑沿袭了最基本的传播思路,受众大多是初次接触《红楼梦》或是抱着“怀旧、追忆经典”的想法观看此类剪辑视频。《红楼梦》中的“名场面”也是剪辑师分割剧情的关键节点,在互联网的视角下依然带有极强的观看价值。账号“蒋勋说红楼”则利用极具网感的标题,用“《红楼梦》中最繁华也最心酸的一段”“每个男孩心中,都渴望有个元春这样的姐姐”等鸡汤式的文字,突出视频看点。

同类剧情的合并呈现能放大事件的共同点,体现出故事发展的前后变化。例如B站UP主“水镜白羽”的“如果红楼梦中的吵架高手们相遇”,单独盘点了“王熙凤”“晴雯”“尤三姐”等人物的吵架场景,虽然都是吵架,却能从用词、神态上呈现人物的鲜明特色。“云舒2018”剪辑的“红楼梦吃饭场景”,便能更清楚地体现出贾府吃穿用度的奢靡浪费以及封建礼仪的烦琐。影视剧流行的“混剪”是拆解出个人喜爱的剧情再配上合适的歌词、音乐,营造出特定氛围。例如读者群体中呼声最高的“宝黛”CP(Character Pairing, 组合、情侣),在B站拥有近千条剪辑视频,不仅包含双人主线剧情,还有“高甜爱情”“拌嘴吵架”等多种剧情分类,极大地贴合了亚文化群体的爱好。

同样是《红楼梦》个人镜头,有的剪辑却并非单纯的欣赏,而是通过技术定格,放大人物的面部特写,再配上电子化的声音,单独提炼和重复播放,达到一种洗脑的效果,同时放大人物的性格特征。

2.3 网络游戏

与《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同时期其他名著相比,《红楼梦》虽也拥有以原著剧情为基础的游戏产品,但基本以益智类、养成类和休闲类为主。卡牌养成类手游《金陵十三钗》和“娱乐通”发行的恋爱养成类游戏《红楼梦》是养成类游戏的代表。玩家可自主选择人物并代入角色视角,摘取原著中关键剧情进行场景化还原,基于不同的选择得到不同的结局,在游戏的过程中借助精彩的画面深入体会其中的爱恨情仇[1]113。

但相较于《梦幻西游》《三国杀》等热门网游,《红楼梦》相关的网络游戏人气明显不高。一是由于《红楼梦》的主线剧情以荣宁二府的日常生活为主,不以游戏创作所青睐的打斗、冲突等元素见长;二是“情”的主題使《红楼梦》在少年儿童文化消费市场敏感度高,在改编上存在一定困难[6],势必会造成关键剧情的阉割和整体文学性的损伤。

3 人物的拆解

《红楼梦》在呈现封建家庭由盛转衰过程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立体鲜活的经典人物形象。

3.1 “颜值”导向下的审美复古化

《红楼梦》对人物外貌的描写细腻传神,不仅对应着角色迥异的性格,而且大多是“俊男美女”,符合读者对小说人物的完美幻想,也与当下“颜值即正义”的审美取向不谋而合。外貌描写本是原著中最浅表最易于理解的内容,但在新媒体语境下,它也最直观最有效地助力了《红楼梦》的传播。

小红书博主“香泽花菜”曾以1987年影视剧版《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角色为范本,结合原著中的人物描写重点对其妆容进行模仿。黛玉、宝钗、王熙凤等经典角色也是“古风”“汉服”等亚文化圈层的受众在集体活动中的装扮对象。在B站搜索关键词“红楼梦”,播放量最高的20个视频中有11个为“群像(群体肖像)混剪”。无论是群像还是单人向的剪辑,都以“观赏性”作为主要目的,视频弹幕也大多围绕“美人”“为xx打call”“惊为天人”等内容展开。视频中每出现一个女性人物,弹幕都会打出原著中的角色判词或相关语句,“刷屏式”的视觉冲击无疑为观众提供了新的记忆点,片段式的文字虽然短小但也利于传播,不失为《红楼梦》在视觉媒体时代的一种有效传播方式。

3.2 多元议题下的角色解读

《红楼梦》作为一部反抗封建礼教的小说,人物身上体现的性格、思想无一不带有明显的象征性色彩,有些甚至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还会有多元视角的解读。

例如在当今社会争议较大的“女权”话题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会作为“封建社会中的女权主义者”的角色被提起,他在原著中的“女清男浊”论在当时的夫权社会背景下不为旁人所接受,在现代社会却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当谈到《红楼梦》对儒家文化的继承时,宝玉对长辈的孝敬,对兄弟姊妹的体贴,对奴婢的尊敬与包容,对穷亲戚刘姥姥的怜悯,无不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博爱、宽厚与恻隐之心[7]。

《红楼梦》不仅表达了对佳人“真善之德”与文学之才的礼赞,同时也突出了她们的精明干练,推崇大观园中女性的治家之能[8]。王熙凤最为人熟知的是她贪财、追求权势的较为负面的角色形象,但在女性主义崛起的社会思潮中,她八面玲珑的社交能力,把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的管理才能逐渐被读者发现,对她也趋于“才德分离”等理性客观的评价。

4 《红楼梦》碎片化传播的优势与不足

4.1 优势——低阅读门槛与高讨论度

新媒体时代,古典文学的传播呈现出明显的网络化、碎片化倾向。互联网提供的多种传播渠道让受众可以自由把握阅读时间、阅读内容甚至阅读方式,不同的解读视角也让《红楼梦》变得更加浅显易懂,摆脱了“最难读懂的书之一”的标签。

名著赏析也逐渐呈现出“去中心化”趋势,不是只有“红学家们”才能够公开发表个人观点,社交媒体为无数同好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互联网、亚文化的呈现方式可以轻易地与古典文学结合,碎片化拆解让《红楼梦》可以轻易地吸纳各个圈层的受众。新媒体的加入让《红楼梦》不仅作为一本名著、一部作品,更成为一个可供开发的文化IP,任何元素与之结合都能产生火花,为中华灿烂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提供全新的思路。

4.2 劣势——整体文学性的割裂与过度娱乐化

新媒体碎片化特征的确拓宽了《红楼梦》的传播渠道,为用户提供了自由创作的空间,但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难免会出现利益驱使带来的低俗化趋势。在公众号、百家号、短视频平台上,“宝玉初试云雨情——贾宝玉到底跟多少人发生过关系?”“王熙凤和谁有私情”等以低俗、色情化标题吸引点击量的内容屡见不鲜,更有不少自媒体会故意将带有性暗示意味,但其实与《红楼梦》毫不相干的图片放置在文章或视频中诱导受众。

《红楼梦》本就是一部“未完之作”,由于年代久远,流传下来的各种版本或多或少都有些出入,因此对《红楼梦》的“真正结局”,相关的野史和诸多解读层出不穷,少数自媒体为了标新立异,根据主观猜测过度解读甚至编造出“《红楼梦》里的人全是鬼”“《红楼梦》后40回找到了”等荒唐言论,不仅极易误导受众,而且损害与抹黑了《红楼梦》整体的文学性和神圣性。另外,长期沉迷于“速食化内容”也不利于受众文化素养的提高。

5 结语

《红楼梦》在新媒体环境中呈现出积极、正面的传播态势。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正是通过多种媒介产生的多媒体渠道赋予《红楼梦》不同形式的传播内容,从而令其在更多的领域散发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特征是以兴趣为导向、以社交需求为目的以及以获取精神快感为倚重的浅层浏览,但经典文学仍需专家学者在新媒体平台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受众用欣赏式的眼光回归文本,去阅读和体悟经典,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佳,钮迎莹.《红楼梦》新媒体传播现状及展望[J].红楼梦学刊,2020(3):103-120.

[2] 冉用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4.

[3] 李鹏飞.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谈《红楼梦》与饮食文化[J].红楼梦学刊,2020(4):84-120.

[4] 李静兰.二次创作:影视解说类短视频侵权及规制策略[J].传播与版权,2021(12):122-124.

[5] 薛潇悦.跨越百年的红楼一梦:谈87版电视剧《红楼梦》对小说的影视改编[J].戏剧之家,2021(30):146-147,161.

[6] 贾佳.从文本到消费:《红楼梦》文创产品的文化意义[J].红楼梦学刊,2021(2):258-274.

[7] 费虹.《红楼梦》对儒家思想的承载与批判[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26(5):1-7.

[8] 张砚宸,王全权.生态叙事与女权意识的觉醒:《红楼梦》的生态思想论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87(3):98-110.

作者简介:王睿睿(1999—),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艺与传媒。

猜你喜欢

古典文学亚文化红楼梦
更正说明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於于野谈》与中国古典文学关系考察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