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核心素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2-05-30葛晚银

教育界·A 2022年15期
关键词:小學语文部编版教材传统文化

【摘要】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正在持续推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将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學语文;部编版教材

作者简介:葛晚银(1985—),女,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搬经镇常青小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融入了汉字、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中,以此升华课堂,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这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一、概述

(一)核心素养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掌握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培养各项能力,提升学习技能,发展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后,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其运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核心素养理念,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品格和能力。其中,品格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养等,能力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等。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核心素养理念开展课堂教学。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制订学生的学习计划,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思想政治认知,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素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掌握更多文化知识,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1]。

(二)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成的一种民族文化,汇集了我国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文化,也体现了我国古代诗词、音乐等方面的发展历程。许多古代的礼仪、习俗延续至今,并且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宝贵财富,需要教师和学生传承和弘扬。它是学生需要了解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为重要[2]。

二、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未将核心素养和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教学内容中

当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未能制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死板。有的教师即使设计了核心素养目标,也未能将这一目标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未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起到的重要作用,向学生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当讲解到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时,往往只是粗略地讲几句,未能深入讲解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等内容,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如果教师不能将核心素养、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很难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激发自身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降低[3]。

(二)学生未明确学习目标

小学语文学科涵盖了古诗词、传统节日和习俗礼仪等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中不仅需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识,还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主动了解和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部分学生未明确学习目标,错误地认为自己只需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会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内涵,也不会自主学习课外知识。这既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同学派的思想等内容体现了崇高的道德和文化艺术修养。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鼓励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教材中如文言文的释义等内容,激发自身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责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控力较为薄弱,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而且可以让学生懂得“少年强则国强”等名言的真正内涵,意识到现如今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自己需要努力奋斗,学习更多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4]。

四、传统文化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呈现分析

(一)生字词中的传统文化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字词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可以向他们讲解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一课时,除了引导学生学习“日”“月”“水”“火”等汉字,还可以简要介绍这些汉字的演变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对汉字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和探究文化知识的兴趣。教师通过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何书写本节课的生字词,进而尝试运用这些生字词进行组词造句。又如,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升国旗》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为学生呈现了文本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使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变得简洁明了,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汉字的难度。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可以激发自身对朗读课文、学习汉字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利于快速掌握汉字的含义、写法等知识,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5]。

(二)课文内容中的传统文化

编者在编写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时,十分注重所选择的课文中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知识。比如,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这篇有关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的课文阐述了大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率领民众、与洪水这一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在了解大禹身上所肩负的责任的过程中学会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古诗词的课文。这些古诗词相较于其他课文,蕴含了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其中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值得学生了解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的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詩词时,应积极渗透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学生朗读古诗词、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赏析某些词语和句子,了解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比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咏柳》这首古诗中,诗人通过描写柳树来歌颂春天,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讲解诗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句时,教师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简要介绍《碧玉歌》的内容;在讲解“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诗中暗用的《南史》中关于杨柳的典故。学生通过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积累许多传统文化知识,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6]。

(三)插图中的传统文化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插图不仅充实了教材内容,使教材看起来更加美观,而且蕴含着传统文化知识,充满传统文化气息。学生通过对这些插图内容的观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快速把握文章主旨,还可以掌握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插图中传统文化的产生背景,让学生借助插图思考和分析与课文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如,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江南》这首诗歌中的插图,仅用几笔便将荷叶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展现了我国古代的艺术之美。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歌时,可以通过欣赏插图,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五、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教师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时,应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体会到传统文化对自身的学习和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这篇课文时,可以将有关我国四大传统节日的知识融入其中。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相关视频,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自己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习俗。最后,教师可以拓展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少数民族的节日及习俗等资料,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发现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7]。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围绕传统文化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开阔自身的知识视野,积累更多传统文化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传统文化伴我行”活动,要求学生自主搜集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成果。教师可以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道具和服装,编排有关传统文化的情景剧。学生在表演练习中可以自主学习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知识,激发自身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体现爱国情怀的课文时,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一些爱国人士的事迹。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革命先辈为取得胜利所做出的贡献,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进而发愤图强,努力学习。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8]。

结语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善于将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讲解教材中的生字词、课文、插图等内容时,渗透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发现传统文化与自身的学习、生活之间的联系,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此外,教师还需要适当拓展课外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内外的知识,有效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水平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美荣.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3]刘楠楠.聚焦核心素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呈现分析[J].语文知识,2016(24):20-21.

[4]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01):11-13.

[5]张心科.论语文核心素养及语文教育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05):100-104.

[6]官国富.渗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黑河教育,2018(10):22-23.

[7]毕代军.浅谈传统文化教育进入小学语文课堂[J].教育现代化,2017,4(04):236-237.

[8]张雯,闫苹.语文教科书的文化传承功能: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节日素材的教育价值[J].语文建设,2009(03):16-19,45.

猜你喜欢

小學语文部编版教材传统文化
“趣”教“乐”学
部编版教材到底该怎么教?
论写作教学的不断探索
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部编版教材中的渗透教学
幽默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尝试
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培养
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探索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