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教育理念下上海社区花园的营造研究

2022-05-30赵佳宇罗曼

艺术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自然教育设计策略

赵佳宇 罗曼

摘要:自然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在自然境域中开展自然知识学习、建立自然情感、增强爱护自然行动力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推广生态文明理念和促进教育改革的一种很好补充。基于当今自然教育商业机构未成体系、受众人群较少、市场发育不成熟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社区花园作为自然教育载体的内涵及特征,提出社区花园的设计策略,通过公众参与的形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期为未来的社区更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自然教育;社区花园;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5-00-0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出现了自然空间越来越少、高层建筑覆盖城市绿地、噪声污染取代鸟语花香的现象,人们没有了自然空间的生存体验,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儿童也不会产生识别方向、听声辨位等需求,这导致许多儿童缺乏感知外界环境的敏感度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由于生活中存在的“去自然化”以及儿童的“自然缺失症”等问题,自然教育逐渐得到社会重视。

在城市环境中,绿地作为人们的游憩空间和休闲场所,起到了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其中向公众开放的主要是公园绿地,可利用的自然空间十分有限。社区花园是指居民在社区公共空间内进行设计营造与维护管理,共同参与到社区环境品质的提升中,激发社区活力,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自然教育,鼓励更多人去观察自然、动手实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

1 自然教育和社区花园的内涵

1.1 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理念源于卢梭所著的《爱弥儿》,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自然法则,让儿童亲近自然,接受自然的磨炼,成长为一个独立、健康、自信的人。目前自然教育被解释为以自然和环境为背景,让儿童在自然中游戏、学习,获得重要的体验与成长。真实有效的大自然教育,应当遵循“融入、系统、平衡”这三大法则[2]。

1.2 社区花园

自古以来,农耕文明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因此有不少居民在家门口自发种植。最早出现社区花园的地区是上海,为了解决高密度城市中绿地面积减少以及社区治理困难的问题,社区居民通过参与互动收获幸福感,实现自我赋能,从而促成公共空间的共建与共享(见图1)。

2 基于自然教育的社区花园特征

基于自然教育以及社区花园的内涵、融入自然教育的社区花园应具备以下特征。

2.1 开放性和共享性

建设社区花园的目的是打造人人可以参与的园艺空间,从幼童到老人,通过大家的共同协作,将社区内原本的闲置荒地变为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的百草园项目中,居民把家里的种子和花草种到小区的公共花园里,设计师教小朋友做设计、画方案,把这些通常由专业施工队负责的园林绿化工程化整为零,使其变成有趣的社区活动——整地、培土、育苗、扦插、堆肥等,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交流。

2.2 参与性与互动性

社区花园根植于社区邻里,通过让居民设身处地地感受周围环境,感知生活空间,进而更好地认识大自然。因此,社区花园和普通花园有所不同,更注重居民的参与和互动。通过举办社区活动,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其中,提升社区居民的主动性,从而建立与自然的联系。

2.3 教育性与科普性

在社区花园的营造过程中,通过自然要素和自然空间将自然知识体现出来,开展各种各样的亲子活动、娱乐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儿童学习自然知识,感受自然空间的魅力,构建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使居民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从而将自然教育融入社区花园。

3 基于自然教育的社区花园景观设计策略

3.1 呈现适宜性和趣味性的景观要素

景观要素即组成景观的个体成分,包括地形、气候、水、生物、土壤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在设计中可以突出景观要素的趣味性和在地性,融合当地地域特色,吸引更多的人体验自然环境,使自然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3]。社区是人们主要的生活场所,是儿童接受自然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3.1.1 植物

植物作為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对人们的生理、心理感受产生积极影响,不同空间的组合变化以及植物的色相、季相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因此,利用好植物的多变性可以创造出有趣且特别的景观环境。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首先要注重植物的安全性,利用不同植物的质感、色彩、形状,在社区中营造奇特、有趣的自然景观,既可以激发儿童感知自然的兴趣,又可以让儿童更加珍惜和爱护所处的自然环境,体会自然的魅力。

3.1.2 地形

丰富的地形能为儿童提供更有趣的娱乐场地,在儿童活动区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地形微弱的起伏和波纹,为儿童打造一个自然且充满情趣的开放活动空间。微地形分为景观型微地形和游戏型微地形,景观型微地形以观赏、学习功能为主,模仿自然的形态,启迪儿童对自然的探索和发现;游戏型微地形是指依靠自然地形创造的游乐场景,给予儿童更广阔的游乐空间,同时游戏型微地形对儿童成长及自然教育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游戏型微地形被广泛应用于公园及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在色彩和材质上必须迎合孩子们的需求,充分利用微弱的起伏和波纹,营造出自然、丰富的变化,使场所具有自然野趣,富有创造性。

3.1.3 水体

儿童具有亲水性,水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极具吸引力的景观要素,自然教育环境中的水体大多为天然水景,可分为动态水和静态水。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地形、植物、石材,设计适宜的水体景观。在社区中可以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水景,如手势互动喷泉、单车互动喷泉、地面感应互动水景等,通过感知体验让儿童设身处地地感受自然空间,爱护大自然。

3.1.4 景观小品

在景观设计中,景观小品起着点睛作用,可以营造精神和艺术氛围,更能体现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景观小品应体现艺术性、趣味性以及自然性,与周围植物、地形、水体、沙子等结合,可以使景观小品更具有在地性。目前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偏向于单向灌输枯燥无味的知识,这造成了儿童学习被动、亲子关系僵硬的现象,在社区花园中可以将自然界的生物形态作为灵感来源,如座椅可以设计成小狗、小象或植物造型等,既起到科普自然知识的作用,又在社区花园中融入自然教育,达到寓教于乐、双向互动的效果。

3.2 营造多元化和创新型的景观空间

3.2.1 优化感官知觉体验

在景观空间的营造中,应增加儿童感官与景观的互动,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景观感知具有多感官特征,人体感官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刺激,获得多于单一感官得到的体验。在感官体验中应放大视觉感官,如果要引起被试者视觉持续关注,则要着力设计形式上最具特色,形态、方向和颜色对比明显的景物,通过设计刺激特定感知器官的景观要素,同时适当削弱其他感知器官的感官体验,可有效增加人的感知深度,给人带来更全面、深刻的感知体验。

3.2.2 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参与式社区规划”是指在政府部门、居村党组织、居村委会、社区居民、社区规划师以及社区治理领域组织和人员等多方共同参与下,推动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社区。在社区内可以开展朴门永续设计课程、果实采摘、种子播种等自然教育活动,鼓励居民动手实践,拉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让居民认领“一米菜园”并自主销售果蔬,加强居民与多方平台的协作,最终为社区花园的维护作出贡献。

3.2.3 开展参与互动活动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明确提出,要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近年来,上海许多社区发起了参与式社区活动,居民参与互动活动的同时促进了自然教育的发展。第一,举办“一平米改造”活动,几十组居民提案,有10组最终落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居民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自豪感、幸福感。第二,在社区花园的营建活动中,居民参与后就会在元宇宙里获得一份专属志愿者NFT徽章,它可以促进善人发善,使社区活动或社交变得更加有趣。激发在地居民用有创造力、参与式的方式发展社区,从而更好地在社区生活。

4 上海庄行社区花园案例分析

4.1 背景分析

该项目位于上海奉贤新城,占地约5公顷,处于规划绿廊与生态走廊中间,同时位于居住生活圈,周边有多处社区及学校,区域内有庄行郊野公园,社区基础与生态基地条件良好。庄行社区花园重点打造以乡土“明星”物种萤火虫为主题的亲子游乐区和以保障老人社会归属感及心理健康为出发点的康养区。

4.2 设计策略

亲子游乐区以乡土“明星”物种萤火虫——黄脉翅萤为主题,以其从卵、幼虫、蛹到成虫的变态过程为主线,以萤火虫作为伞护种串联其在周边自然环境里会遇到的其他“邻居”[4-5]。在设计过程中,将原有的自然物种抽象化,提炼其“邻居”的生境元素,通过空间设计的手法将其转化为有趣、互动性强的景观节点。此外,结合景观设计制作了一系列科普标识、导览手册、生境手册并开展引导亲子参与互动的系列活动(见图2)。希望通过这些内容引导儿童与成年人关注身边的自然,了解生境的重要性[5]。

康养区设计关注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希望通过景观设计营造安全舒适的生活氛围,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增强归属感[4]。从老年人日常生活场景出发,加入自然的力量,让老年群体能够在这里老有所学、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护。设计针对老年群体的行为模式特征以及身心需求,在空间里植入五悦花园、园艺体验园、香草园、疗愈步道等区域,使老年人在户外景观空间中可以减轻压力,感受温暖[5],详见图3。

5 结语

文章以自然教育的载体——社区花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上海百草园和庄行社区花园的实践案例,得出社区花园的营造应该从发挥自然教育价值的角度出发,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充分体现社区景观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社区花园要围绕一个当地中心,可以在那里做参与式社区规划、社区园艺培训。那里应该不断有居民活动,不断有种苗流通,带动每个社区的人气。”目前国内社区花园的营建主要靠政府投入和企业资助,专业团队完成设计后,居民如何延续社区花园的生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需要联合多元社区力量,创造“1+1+N”模式,以社区自身的生命力实现公共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共创美好社区。

参考文献:

[1] 唐亚林,陈水生.复旦城市治理评论·第4辑·社区营造与治理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3.

[2] 章雪富.生活在自然的年轮之中:关于环境教育的哲学思考[J].环境教育,2016(10):28-30.

[3] 杨光.基于景观异质性下的城中村景观更新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20.

[4] 管颖.基于互动性理念的居住社区绿地景观设计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1.

[5] 严建雯,魏闽,刘悦来.基于乡土保育公私合作的公园绿地设计:以上海庄行社区花园为例[J].景观设计,2021(6):42-49.

作者简介:赵佳宇(1997—),女,內蒙古包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城市公共艺术。

罗曼(1981—),女,辽宁鞍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城市公共艺术。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公共艺术多维助力上海旧区改造与社区生态系统再造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BWY028;2021年度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资助项目“环G60城乡创新及可持续设计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ES21002;2021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青年科研团队培育计划资助项目“公共艺术与智慧环境空间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NTD202109

猜你喜欢

自然教育设计策略
利用农村花木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特色教育活动
浅谈农村普通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自然教育的内涵及其启示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