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彝族漆器“非遗”产业经济发展创新探索

2022-05-30王纯

艺术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产业经济非遗乡村振兴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彝族漆器这一“非遗”产业经济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机遇,彝族漆器“非遗”产业发展创新探索极为关键。文章从彝族漆器的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深化彝族漆器发展“非遗”产业经济的相应需求关系,开启彝族漆器发展经济创新的精细模式,以期助力彝族漆器更好地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与特色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乡村振兴;彝族漆器;产业经济;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5-00-03

艺术领域层级化附加值与叠加效应,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地方艺术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事业关系紧密。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振兴事业中的特色领域创新发展,蒸蒸日上,尤其在特色的、民族化的产业振兴方面成绩斐然。我国西南地区乡村振兴具体实践发展迅猛,对四川凉山、云南楚雄和红河等地区的彝族人民来说,彝族漆器特色化乡村振兴实践更是深入人心。彝族漆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深厚的历史文化。基于彝族漆器实际,相关地方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可以有效衔接,在彝族地区实施精准扶贫等工作。彝族漆器不仅是要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应该盘活、创新发展的非物质文化产业,更是助力彝族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的文创实业支柱。就彝族漆器的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来说,可谓机遇与挑战同在;就彝族漆器发展非物质文化产业经济的需求程度来说,供需关系特殊且突出;就彝族漆器经济发展创新的具体模式来说,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与优势。基于此,需要全面推进彝族漆器“非遗”产业经济发展创新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助力彝族漆器发展及乡村振兴。

1 彝族漆器历史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彝族漆器是有着数千年文化古韵的彝族瑰宝,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的民间手工艺品,主要以具有原始古朴民族艺术风格特色的餐具、酒具等为呈现样式。彝族漆器历史悠久,但其并非只静态存在,还在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彝族漆器自身革新屡屡止步。诸多因素导致彝族漆器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处于原地踏步甚至退步的状况,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大多数彝族漆器精品只存在于历史博物馆中,而在彝族人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漆器则是一些做工粗糙的低价产品或者是掺了化学漆的劣质产品。彝族漆器目前存在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

1.1 文化间断问题

在彝族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中,不论在哪个时间节点上都能看到彝族漆器的身影。可见,彝族漆器承载了太多彝族人民的文化记忆,是必须传承下去的文化印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乏出现彝族漆器被价格便宜、款式多样、使用方便的瓷器、陶器、不锈钢制品替代的现象,彝族文化间断问题严重。

1.2 技艺传承问题

彝族漆器一直以来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制作,在技艺传承上基本遵循“传男传媳不传女,传内不传外”[1]的保守习俗,而且髹漆工匠们文化水平普遍低,仅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彝族漆器技法[2]。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城市融入性的提升,大量年轻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工作生活,位于偏远地区的彝族,漆器到现在还只是那些老艺人在制作,留守当地的年轻人并不爱学,彝族漆器陷入无人可传的困境。

1.3 革新阻却问题

传统彝族漆器主要以食器、酒器为主,还涉及家具、兵器、马具等,而现代彝族漆器开发种类匮乏,以餐具为主,较少涉及饰品、家具等,创新性发展格局尚未打开,总体经营情况并不乐观。如今,彝族漆器与新时代、新媒体的大环境缺乏关联,没有革新思路,与时代、信息、供求严重脱节。

2 彝族漆器发展“非遗”产业经济需求探索

就彝族漆器现状而言,彝族漆器被彝族人民一直传承着,即彝族人民每天都使用漆器。与其他类型的漆器相比,彝族漆器的实用性能堪称第一。

2.1 文化习俗研究

彝族有著独特的文化习俗,就拿彝族漆器中的牛皮碗来说,一只碗可以用几百年,而不怕摔、不怕碎的文化传承使彝族人民对彝族漆器的感情十分深厚。彝族人民喜欢使用彝族漆器,也善于使用彝族漆器。彝族人民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制作精美的彝族漆器,有的是每天都在使用的食器、酒器,有的是家中床榻、衣柜、桌椅板凳,有的是梳妆盒、宝物箱……可见,在彝族人民生活中,彝族漆器具有较高的地位,也正是因为彝族人民的漆器情结,彝族漆器得以流传至今。

2.2 供需关系研究

在瓷器、玻璃器皿、不锈钢等质优价美的产品的冲击下,有些彝族人家也会选择使用一些方便的器具,也就是说,彝族人民不是只使用彝族漆器,而是混搭式地使用各类材质的器具。还有一些彝族人家搬迁至其他地区,生活环境改变,很难买到彝族漆器,或者入乡随俗,干脆就不再使用彝族漆器。部分彝族周边地区的人们,以及十分喜爱彝族漆器的人们,购买彝族漆器不是为了使用,而是因为彝族漆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用于收藏或装饰摆放。这些都说明新时代的彝族漆器有着新型的供需关系。面对供需关系的变化,彝族漆器的“非遗”产业经济创新的思路、方法、策略应有所变通,从而实现彝族漆器“非遗”产业经济创新发展。

2.3 民族特色研究

彝族漆器的民族特色来源于彝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尤其是毕摩文化、民间神话传说、生活习俗等造就了特有的彝族漆器特色。彝族漆器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体现在以黑、红、黄为主的三色漆器文化[3]的激情碰撞上,也体现在别具一格的本民族特有的精美图式上。彝族漆器的耀眼纹饰,凸显了其民族特色,辨识度极高。

3 彝族漆器发展创新模式

彝族漆器丰富多彩,其现存情况复杂多变。谋求彝族漆器发展需要创新思维,契合彝族漆器深厚的文化底蕴,符合当下大环境的实际情况,融合接纳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因子。彝族漆器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是对彝族漆器传承的革故鼎新,是对彝族漆器经营战略的开疆拓土,是对彝族漆器艺术发展的鲜活生发,更是对彝族人民所在地域经济、文化、技术的建设帮扶,有利于夯实我党对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助推政策,有利于加速彝族人民的文化艺术发展步伐,有利于激活彝族人民传承民族特色技艺的新生力量。

3.1 建立专业院校对接式教育体系

针对传承人问题,即传“男传媳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无年轻人愿意学习彝族漆器技艺等问题。

首先,需要高举“非遗”传承旗帜,列举国家、地方政府给予的扶持政策等,盘活老一辈彝族漆器艺人的思想,为彝族漆器传承寻求传统艺术根源。

其次,要建立与当地或者周边地区高等院校的专业对接教育体系,培养彝族漆器创作人才,使彝族漆器技艺传承不再是江湖民间艺术的孤芳自赏、单打独斗。当然,在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中,可以先从选修课教学入手,逐渐提升学生们对彝族漆器的认知度,从简单了解什么是彝族漆器,到进一步认知彝族漆器体系,再到能游刃有余地应用各项彝族漆器技艺技巧,从而有的放矢地创新发展彝族漆器。

最后,彝族漆器技艺传承人需要内外兼修,在接受高校美术专业素养教育的同时,与老艺人一起实践。只有内外相得益彰,方能成就新时代、新环境、新形势下的新型彝族漆器创作人才。

总之,建立专业院校对接式教育体系,在高校培养彝族漆器创作人才,避免了世袭式传统培养接班人的狭隘性,从根本上提升了传承人的知识水平及艺术创作素养。

3.2 创新与研发彝族漆器产品类型

就现在的彝族漆器艺术样式而言,表现种类较为单一,覆盖面较为狭窄,仍然是传统产品种类、传统图纹式样、传统色彩搭配。因此,针对彝族漆器产品类型的创新发展迫在眉睫,必须解放思想、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并结合新时代、新特点、新需要,大刀阔斧地进行合理性探索实践,闯出一条适合彝族漆器发展且有利于彝族人民致富的道路。

彝族漆器产品类型的创新,就是要从根本上做到革故鼎新,从思想上从彝族漆器的固有模式中跳脱出来,从艺术形态上激活彝族漆器多样化发展,从技艺技巧上融会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手工技艺。

具体而言,彝族漆器产品类型的创新是实实在在、从内到外的进步。

第一,扩大原有彝族漆器涉及的范畴,从单一的餐具、酒具、饰品、家具等拓展到方方面面、角角落落。以饰品类为例,以前的彝族饰品是镯子、项链等,现在可以与其他材质相结合,尝试混搭效果。举几个例子:一只茶杯,杯子的把手可以是彝族漆器样式;一个女士皮包,其手柄可以是彝族漆器样式;一辆汽车,其方向盘可以是彝族漆器样式……尝试彝族漆器的混搭风格,不仅可以扩大其应用范围,也可以探索形成一种新的民族美感潮流。

第二,适度改进彝族漆器的制作手段,彝族漆器的亮点是手绘线条的流畅性以及线条排列组合的形式美感,但也正是这高超的手上功夫使得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因为不苦练几年基本功,的确很难做到得心应手。随着科技的发展,初学者或者经验不丰富的人,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协助人工绘制,如电子测量仪、激光投线仪、红外线水平测量仪,都可以让初学者很快上手,从而使彝族漆器的绘制事半功倍。

第三,继承传统彝族漆器纹饰、色彩方面的元素,并且有的放矢地结合当下艺术形态,循序渐进地创新、拓展彝族漆器纹饰及色彩等。

3.3 采用彝族漆器优势文化品牌构建战略

在彝族漆器优势文化品牌建构方面,着实需要用些心思。目前,彝族漆器多以传统家族工坊的形式进行生产、加工、制作及售卖,没有系统、完整、正规的生产经营模式,更缺乏文化品牌效应。因此,彝族漆器迫切需要打造优势文化品牌。建立文化品牌,不仅有助于人们认识、了解彝族漆器,还有助于人们放心购买、安心使用彝族漆器,更有助于乡村振兴,有助于文化与经济发展,彰显“非遗”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具体而言,建立彝族漆器优势文化品牌要从彝族漆器文化溯源、当下文化艺术环境、大众审美趣味导向、材料绿色健康环保、优质营销策略等方面着手,周密部署、环环相扣,从而提升彝族漆器企业的整体形象。

3.4 建立彝族漆器文创战略与产营销一体化管理机制

彝族漆器要振兴,就要重视文化创新,要与时俱进,满足广大受眾的物质精神需求,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彝族漆器文创战略是结合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发展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好产品,走创意附加价值的路线。同时,要重视彝族漆器文创战略与彝族漆器的产营销一体化管理机制协调发展。文创战略关乎彝族漆器的设计形式美感表现,也关乎经营销售的具体效益情况。

3.5 线上、线下营销模式互为补充

彝族漆器的营销应该与时俱进,采取线上、线下营销模式互为补充的灵活方式。

具体而言,彝族地区是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全国各地的旅游者都乐于享受彝族地区的自然风光,品味彝族特有的风土人情。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选择购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作为伴手礼,这给彝族漆器创造了很大的商机。因此,文创实体店里不光要有成品展示,最好也设置体验区域、互动区域,这样可以很好地体现彝族漆器的文创价值。关于彝族漆器的线上营销模式,则可以利用淘宝、抖音等平台,采用直播的形式,展示彝族漆器的制作过程,定期举办一些艺术交流等活动,这样既能售卖彝族漆器产品,又能传播彝族漆器文化内涵。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政策下,彝族漆器“非遗”产业经济创新发展迎来了久违的春天,要紧紧抓住党与政府给予的发展机遇,迎接彝族漆器“非遗”产业的创新挑战,稳扎稳打,继承和发扬彝族漆器的优质文创精神,成就品牌,使彝族人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浩淼,王婧怡.凉山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流变与传承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9):126.

[2] 颜伟娜.浅析四川彝族漆器的传承与发展[J].美术研究,2021(6):72.

[3] 马锦卫.凉山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情况调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4):64.

作者简介:王纯(1981—),女,辽宁沈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漆画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当今四川彝族传统漆艺的革新发展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ZWH2117

猜你喜欢

产业经济非遗乡村振兴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浅谈我国电信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