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自信培养的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探究

2022-05-30马登琴

艺术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自信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文化活动是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新形势下乡村文化建设自信培养工作面临的重大现实困境,提出全面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培养成效的实践路径,以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助力新一轮乡村文化大振兴。

关键词:乡村文化建设;民族文化;文化自信;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8-0-03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包含乡村文化建设,从战略的高度发展乡村文化是推动国家文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1 培养乡村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国家只有始终对本民族创造的精神文化充满自信、认同和肯定自身的民族文化,才能在大国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乡村文化自信的培养能够更好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以及助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美丽乡村。

1.1 有利于引导培育优良文明道德乡风,助力传统乡村文化创新发展

乡村文化自信的培养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乡风、家风、民风的思想源于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不断增强农民的乡村文化自信是农村培育文明新乡风、实现乡村振兴的“法宝”。培养乡村文化自信,使村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乡贤精英群体以及整个社会各方力量逐步形成新型乡村文化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国乡村整体振兴,增强地方老百姓的整体幸福感、快乐感和成就感。

1.2 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乡村文化建设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自信的培养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通过培养乡村文化自信,一方面能将乡村文化中优秀的部分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增添新的内容。乡村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其文化的根基就是乡村。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村民深刻理解和准确定位群体文化以及其他文化。文化自信是用一种更开放、包容、理性的态度看待自身和他者[1],培养乡村文化自信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息息相关。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从乡村文化中吸收养分。“乡村文化包含着丰富历史人文信息,能传递情感和指导生产生活实践价值,是表达人文情怀、抒发乡土情结、展现地域特色的精神载体,是农耕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促进乡村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因素。”[2]

1.3 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建设新时代中国美丽乡村

乡村文化自信的培养与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相辅相成。首先,乡村文化振兴最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来自文化自信,是村民这一主体主动推动家乡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次,乡村文化当前受到多元化环境、市场化资本、现代化传播手段等因素的影响[3]。要稳固乡村文化的地位、重申其文化价值,就必须唤醒村民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积极地挖掘、保护、开发、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在政府和基层干部的带领下实现乡村文化价值的最大化。

最后,培养乡村文化自信能够助力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建设。“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了乡村文明改革的深层动力、推动了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内生动力的形成、推动了乡村人民生活的现代化建设。”[4]

2 培养乡村文化自信的现实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与乡村逐渐呈现出不同步的发展节奏。因此,培养乡村文化自信受到了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强势的城市文化,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乡村文化危机,三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流失和缺失。

2.1 发展势头强劲的城市文化挤占了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

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影响着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其文化,使其朝非乡村化和非乡土化发展。首先,城市发展机会多,经济效益高,吸引村民进城务工,导致一些村庄人去屋空、杂草丛生,走向终结[1]。随着农民的流动,村庄出现了“空壳化”[5],导致乡村文化缺乏继承者。其次,文化资本强力介入乡村,导致乡村文化的市场不断缩小,生存空间不断被城市文化挤占,在发展中被迫打上商业的烙印。最后,城市文化强大的渗透力,导致乡村文化中的传统美德逐步淡化、不良习俗泛化,也导致乡村社会中人际关系日趋淡化[6]。农村在早先发展时大力积累物质财富,忽视了乡村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于是,乡村中家庭暴力、老年人故意碰瓷等道德严重滑坡事件频繁出现。更甚者,在一些落后乡村地区,不良文明社会风气蔓延,如天价彩礼、婚丧陋习等。乡村社会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变,村民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2 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乡村文化危机,消解村民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一步,对乡村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城乡之间二元对立的结构使乡村文化走向衰败成为必然,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最后被商业文化解构。乡村文化危机表现为抽离中的安全危机、断裂中的信任危机、隔阂中的认同危机、阻断中的表达危机[7]。

首先,村民对城市有天然的向往,城市利用其独特的诱惑一步步侵蚀乡村文化。

其次,伴随着农村和城市之间发展差距的逐年扩大、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冲击,城市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消解了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迫使乡村的人际信任逐渐淡化,村民诚实、淳朴的乡风民风逐渐被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和消费主义破坏。

再次,“去农文化”思想深入村民内心。村民认为城市是文明的源头,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而农村则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乡村文化在发展成长的整个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身独特的情感聚合力。

最后,乡村文化受到物质基础、制度环境以及时空的限制,文化表达方式相比城市文化的表达方式存在不足,因而遭到城市文化的消解。

2.3 乡村文化教育资源稀少,文化建设主体流失

乡村和村庄出現空心化现象,无人继承优秀的乡村文化。主体的缺失与缺席导致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缓慢,得不到创新性发展。

首先,乡村文化教育资源薄弱,为了有更好的教育环境,村民选择把孩子送到城市上学。

其次,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村民进入城市谋求发展,导致乡村社会空心化现象严重,优秀人才流出严重,梯队建设后继无人[8]。留守的村民存在文化水平不足、能力水平不高、分辨意识不强、价值观念偏差等诸多问题,无法承担起乡村文化振兴的责任[9]。

最后,作为传承和弘扬文化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一直被灌输“逃离农村”的思想。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学生无法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强,文化自觉意识无法转换成文化自信意识,导致乡村文化自信建设工作进程较为缓慢。

3 培养乡村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培养乡村文化自信这个重要环节,这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重塑乡村文化生存环境、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品牌、培养和增强文化建设主体的自觉和自信意识、充分发挥乡贤的榜样引领示范作用。

3.1 推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重塑乡村文化生存环境

首先,培养乡村文化自信,需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城乡发展二元利益结构矛盾对立问题是长期阻碍城乡文化和谐融合协调发展的一大绊脚石,因此各地在深入推进新一轮乡村文化发展振兴的建设规划中,既要强调高度重视中心城市县域的区域经济发展,同时政府也要进一步重视特色乡村产业的集聚发展。

其次,重塑中国乡村文化生存环境,必须大力提升美丽乡村品牌的核心吸引力。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的发展,要提升乡村的吸引力,就必须重视经济发展,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发展乡村经济要立足当地的具体实际,与村民共同制订相应的经济发展规划,依托农业发展第三产业,走文旅融合发展道路。

最后,必须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一些西方媒体和不良分子利用自媒体对农村生活进行负面宣传,借此引发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导致城乡矛盾进一步加剧。网络是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是村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沟通渠道,因此必须搭建好网络文化阵地,占据文化意识高地。

3.2 利用当地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和特色节庆等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

首先,加强对乡村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创新培育,增强当地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历史的见证[10]。“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11]

其次,可以结合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打造山清水秀的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美在环境,美在生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打造乡村文化特色品牌的过程中,要打造特有的文化标识,“要根据现有的林盘植被、荷塘沟渠等自然地形地貌规划,不搞大拆大建,不求千篇一律,要少硬化、多绿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抓自然布局,融自然特色。”[12]

最后,研究乡村特有的生活习惯、节庆、展会、赛事等来培育乡村文化自信。乡村的生活方式不同于城市,具有绿色、低碳、环保、便捷、和谐、闲适、慢节奏和亲近自然等特点[13]。通过举办乡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既可以使乡村居民有表演的舞台,又可以使城市中的村民有一个心灵寄托之处。

3.3 增强农民文化自觉和主体意识,发挥乡贤的榜样引领示范作用

农民是创造者也是享用者,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关系到乡村文化自信的培养。第一,在增强主体的文化自信上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通过扩大公共教育空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利用自媒体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多种形式,提升乡村文化对广大乡村居民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认同感[14]。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主体的文化自信。培养乡村文化自信要坚持一切为了乡村居民、紧紧依靠乡村居民、文化成果由乡村居民共享的价值理念,真正做到文化育民、惠民、乐民。

乡贤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故土的有效载体”[9]。“乡贤作为一个精英群体,不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更是文化的引领者,体现了谋利桑梓、建设乡村的群体追求与故土情怀,曾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起了重要作用。”[15]乡村文化自信的培养,关键在于人。因此,要培养乡村文化产业本地人才、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制度、制定文化人才回归的优惠政策以及设立文化人才回归的奖励制度[6]。

4 结语

乡村文化自信的培养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关键作用。乡村文化自信的培养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需要推进城乡文化发展、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品牌、发挥乡贤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等,多方合作,携手打造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 方坤,秦红增.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文化自信:内在理路与行动策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2):41-48.

[2] 张士闪,邓霞.当代民间工艺的语境认知与生态保护:以山东惠民河南张泥玩具为个案[J].山东社会科学,2010(1):34-37.

[3] 吕宾.文化自信视角下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困境与应对策略[J].湖湘论坛,2021,34(4):71-84.

[4] 张天浩.十九大以来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研究综述[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4):84-92,184.

[5] 吕宾,俞睿.乡村文化自信培养困境与路径选择[J].学习论坛,2018(4):66-73.

[6] 谭玉甜,刘淑兰.文化自信视域下培育文明乡风的路径探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5):33-37,52.

[7] 沈一兵.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危机及其文化自信的重构:基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J].学术界,2018(10):56-66.

[8] 张坤.提升乡村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J].今古文创,2021(38):123-124.

[9] 徐文静.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探究[J].中国经贸导刊,2021(8):78-79.

[10] 封春艳.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自信與提升路径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3):18-20.

[11] 段金柱,郑璜.“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习近平在福建保护文化遗产纪事[J].福建党史月刊,2019(1):17-21.

[12] 周炫.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提升文化自信的路径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1):25-29.

[13] 杨吉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与提升路径[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8,20(1):24-27.

[14] 苏亦飞.乡村振兴语境下培育乡村文化自信:价值、困境与进路[J].理论导刊,2020(5):118-123.

[15] 倪国良,张世定.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建[J].新疆社会科学,2018(3):131-137.

作者简介:马登琴(1998—),女,贵州凯里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文化自信乡村振兴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