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与“早”的较量
2022-05-30于航
于航
每个班里总有几名“迟到大王”,当其他学生已翻开书朗读时,他们才急急忙忙跑到教室门口。问及迟到原因,不是起晚了就是堵车了,有的甚至埋怨家长没有及时送他们……
面对这些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教无效,网开一面只能让他们的迟到行为愈演愈烈,小小的惩戒仅能保持两三天效果。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之前同学们学过《早》,文中描述: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精心设计后,我让学生再次阅读这篇课文,他们读得特别动情。我专门点了那几名爱迟到的学生谈感受,他们纷纷表态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个时时早、事事早的人。一位“迟到大王”特别坚定地说,他以后再也不迟到了,要把“早”字刻在心上!听完他们的回答,我及时给予表扬,同学们也很配合地给他们送上了掌声。后来几天他们确实没有迟到。
就在我深感语言的魅力可以感化人心时,之前发言的那位“迟到大王”,竟然用钢笔在桌子上画了个心形,还用小刀在里面刻了个“早”字。
我第一时间找到他,问他为什么不爱护公物,他振振有词地说:“鲁迅先生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我这是向鲁迅先生学习呢。”一时间,我竟无言以对。
我突然意识到,单纯的说教或灌输是非对错,不足以起到深远的影响。学生有自己的认知,有时会用他认为对的行为来回应你。为此,我专门策划了一次班会活动。
我讓学生们用黏土制作自己喜欢的桌椅板凳,并挑选代表上台展示,从中选出优秀创作奖和黏土达人,学生们都很兴奋。最后,我要求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上刻一个‘早字。学生们听后一片哗然,迟迟不愿动手,还有几名男生大声抗议不想在自己的作品上刻字。我回望了一下那个曾经的“迟到大王”,他心领神会地低下了头。
随后我专门和他沟通,他说:“今天我明白了两个道理,一是自己真正在乎的东西,是不会轻易、随意涂抹的,因为在乎所以珍惜;二是我们要向鲁迅先生学习他的信念,而不是学习他刻‘早的行为。老师,我会把课桌上的‘早字清除掉,把‘早铭记于心!”
这次班会也让我意识到,不能将习惯强加给学生,习惯培养需要学生自己参与、理解和建立,最后内化为自觉行为。教师能做的是有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