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民越自信,越容易赔钱

2022-05-30梁捷

环球人物 2022年17期
关键词:酒量平均水平过度

梁捷

先做两个思想实验。第一个是关于酒量的。大多数中国男性都会喝酒,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中国男性的饮酒率为48%。换言之,近半数中国男性在过去一周至少喝了一次酒。那么,跟周围的人相比,你觉得自己的酒量怎样?你的酒量能超过40%、70%还是90%的人?请判断你的酒量在人群中的大致位置。

第二个思想实验是关于车技的。很多中国人会开车,但水平参差不齐。假如你会开车,请你评估一下你的驾驶水平。你觉得你能超过40%、70%还是90%的人?

有经济学家做了上述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酒量和车技超过平均水平,而且全世界都如此。在瑞典,69%的司机认为自己的车技高于平均水平。而在美国,竟有93%的司机这样想。这个结果很有美国特色,但显然是荒唐的。所谓平均水平,可以粗略理解为一半人在其之上、另一半人在其以下。现在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在其之上,显然是出现了集体性错觉。经济学上把这种错觉称作“过度自信”。

这种过度自信往往是信息不充分所导致的。比如中国人的平均酒量到底是多少,这是相当模糊的事。你知道自己的酒量大约是半斤白酒,平时周围的人都不怎么喝酒,喝个二三两就不行了,你的半斤酒量算是相当不错了。但是真的放在喝酒成风的省份,半斤的酒量就真不算什么了。

自信很重要。从生物进化角度来看,自信可以让自己显得比实际上更聪明和强壮,增加个体基因遗传的机会;在社会环境中,你会观察到,自信的人比不自信的人能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交友机会。虽然过度自信有时会导致一些可笑的结果,但是总体而言,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人生态度。

证券交易也与自信高度相关。为什么每天证券市场里有那么多的交易,无数人买进某一只股票,同时又有无数人在卖出同一只股票?在金融学里,有学者用数学方法推导出一条“无投机定理”。即对于同一只股票,假如每个人都能接触到同样的信息,大家又都是理性经济人,大家关于股票未来价值就会形成相同预期。只要不存在私人信息,交易任何股票都是没有必要的,除非这个人就是为了要现金、要变现,他才应该抛售股票。

事实上我们可以观察到,任何国家的股票交易所里,每天都有大量的股票交易。中国A股的换手率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的,每年都有400%以上,美国大概有100%。换手率高总是不划算的,因为交易本身需要成本,不交易就没有这笔成本。股票的换手率那么高,违背了“无投机定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股市里必定存在一定的非理性。

在标准金融学模型里,人们应该把股票的当前价格看作是未来价格的一种信号。理性学习的人,应该逐渐修正自己的信念,使之符合市场的主流观点。也就是说,个人要尊重市场,相信市场,顺势而为。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投资者并不这么看。他们更相信自己,把自己的信念与市场价格的差异看作是机会,尝试着与整个市场进行博弈。

假设一位投资者认为,贵州茅台的股价应该是2600元,而最近贵州茅台的实际股价是2156元,两者之间有400多元的差距。尊重市场并追求风险规避的投资者会反思,自己对茅台的估值是不是偏高了,它的实际价值是否可能不到2600元,而是在2100元到2200元之间?

但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并不是这样思考。他们认为自己犯错的可能性要远小于市场犯错的可能性,所以自己总是对的,市场错了。价格2600元的股票,现在价格只有2156元,当然被低估,所以现在要调整的不是自己的信念,而是要调整手里的股票数量,趁着股价低多买一些。

过度自信的来源是什么?有两种可能。第一,证券投资者往往认为,自己得到的市场信息更加准确,自己读新闻更有经验,消息来源更权威,等等。他们高估了这类信息的准确度,错误地认為自己掌握的信息高于市场平均准确度,自己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事,自己的估价当然就更准确。这种过度自信简单说就是“我知道你们不知道的”。

第二,有一些证券投资者是技术派。他们不相信什么消息,但相信技术,相信自己预估股票内在价值的能力。我见过不少投资者都是这样跟我描述自己炒股经验的。但是这类投资者常见的问题是,高估了自己估算的准确性,低估了自己估算的误差。这种过度自信简单说就是“我看到你们看不到的”。

我们不能说股市就是“零和博弈”,但是股市里确实弥漫着这种心理:我不用比所有人都强,我只要打败50%的投资者,就可以从股市中赚钱。绝大多数投资者都相信,自己至少比50%也就是平均水平来得更好。

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前面说的开车与喝酒这两项调查。在股市里也是一样,即使股市里的财富分布是平均的,也会有一半左右的人的表现低于平均水平。事实上,股市里大多数人的表现都低于平均水平。不幸的是,普通股民正好就属于这大多数人。

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个人能力和技能,把失败归因于外部。但对于他人,人们往往把成功归因于外部,把失败归因于个人能力和技能。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会表现出这种形态的过度自信,但是男性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有学者用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统计数据做了点研究,发现单身女性每个月买卖其股票资产的4%,而男性会买卖7%。一个人如果不觉得自己有套利机会,就不会轻易变动股票投资组合,所以这个指标可以部分反映出过度自信的水平。过度交易必然要付出更高的交易成本,使得投资者陷入更不利的状态之中。

不妨再从心理的角度分析一下过度自信产生的原因。过度自信又可以细分为两个类别,第一类叫做产生幻觉,第二类叫做过度乐观。

幻觉包括很多种类,比如对于自己的能力过度自信。还有一种常见幻觉,叫做“归因偏差”。个人总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技能,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比如考试考得好,那是自己能力出众,没考好是因为题目出得太难,而实际情况往往相反,考得好是因为出题太简单,没考好才是你的实际水平不高所致。

個人投资者过度自信的时候,会认为自己有足够能力预测一家企业未来的价值。所以经常出现这类情况: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总是比处于平稳阶段的企业获得较多支持者,也更容易被市场高估。比如IT、光伏节能、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企业,投资者会认为这类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预测其会有较高的增长率。公司早期确实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这是由产业结构本身所决定的,并不能说明投资者独具慧眼。但投资者不这么想。他们信心满满,最终可能损失惨重。

有意思的是,当个人从行动者变成旁观者的时候,他的归因方式就会出现转变。当人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比如让你解释,为什么你的同学这次考试没考好,你可能会说“他就是很笨啊”“他一点也不用功”,而不大会归因于这次考试题目很难。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当你观察他人时,你关注的主要是他这个人,而忽略了外部环境。

再来看过度乐观。所谓过度乐观,就是遇事总相信会朝于己有利的方向发展。最近上海处于台风季,随时随地可能下雨。每次出门的时候,假如你问我会不会下雨,回答取决于今天我包里有没有带伞。有一次,我出门已经走到小区门口,想起没有带伞。再看看天空,是阴天。这时我就安慰自己,别回去拿伞了,今天看起来不会下雨。

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是如此。比如你购买了一家生物制药公司的股票,也知道这家公司正在研制一款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如果研发成功,那么这家公司的股票就会大涨。此时如果有人问你,这家公司研发新冠疫苗的成功概率是多少,你会怎么看?

假如你手里没有股票的话,你会以一种平常心来看待。生物制药公司研发疫苗,失败的概率原本就很高,成功研发的概率需要通过过去的数据来计算。但是你现在手里握有其股票,心态就不一样了。你会无意地忽略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放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认为这款疫苗一定可以研发成功。这就是过度乐观所导致的过度自信。

幻觉和乐观这两种机制,有时候会交织在一起。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区分不同的过度自信。比如一个终生都生活在美国农村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比50%的美国人都好。这是不是一种过度自信?我们挺难评价。他可能确实一辈子都没有发生过任何交通事故,因为美国农村的路况很好,他没有遭遇过复杂的交通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他变得高度自信,驾驶技术可能因此确实越来越好了。

猜你喜欢

酒量平均水平过度
酒量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败在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