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上的湘赣边界“一大”
2022-05-30王喆宁
王喆宁
谢氏慎公祠内的党旗下摆放着一张长条桌,就是当年边界“一大”的主席台。
井冈山市茅坪镇,群山环抱,绿树成荫,古朴民居错落有致,谢氏慎公祠坐落其间。这是一处有着特殊意义的革命旧址。走进这座砖木结构的老祠堂,一张长条案桌置于党旗之下,格外显眼。90多年前,这里召开了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毛泽东话语铿锵地阐述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时至今日,来访此地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身穿红军服,涌入这间祠堂,驻足凝望着饱经岁月沧桑的长条桌,听着导游的讲解,体会着根据地党代表们参会后,信心陡增的激动心情。“当年5月底开完这一次会议后,井冈山根据地达到全盛时期,面积达到72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多万,红军部队也达到上万人的规模。”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研陈列室主任饶道良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一个人和一封信
井冈山市有100多处革命旧址遗迹,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谢氏慎公祠外景。
1927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党的工作被迫转入地下。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湖北省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正式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9月,毛泽东等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失利,向南转移至农村地区。后来,一个人的出现,让起义队伍改为走上井冈山的道路。
这个人就是時任湖南浏阳县工农义勇军第四团第二中队党代表的宋任穷。彼时,中共江西省委机关已经转入地下,带着队伍要来参加起义的宋任穷,在省委的秘密驻地见到了省委书记汪泽楷。汪泽楷对宋任穷说:“你来得正好,听说‘秋暴的队伍已离开浏阳向莲花一带行动,你赶快带一封信去。宁冈有我们党的组织和党领导下的几十支枪,要他们到那个地方去。”毛泽东看到汪泽楷的信后,立刻与前委同志商量,但没有得到大家的赞同。最后,毛泽东以决断的语气说:“目前敌强我弱的形势,需要我们退到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去。”
后来,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时,减员较大,人员不足千人,组织很不健全,思想相当混乱,再不进行问题整改,恐难以完成艰巨的斗争任务。在此背景下,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提出对起义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史称“三湾改编”。
当年10月,毛泽东率部来到井冈山茅坪,之后于11月上旬在茅坪象山庵召开了宁冈、永新、莲花三县地方党组织负责人会议,详细了解了湘赣边界各县的实际情况,并得出结论:党在这个地区的群众基础较好;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周围各县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易于部队筹款筹粮;这里地处两省边界,距离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比较远,加之湘赣两省军阀之间存在矛盾,敌人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经过慎重考虑,毛泽东等选择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红旗到底打得多久”
早在1927年12月,毛泽东就曾以前委的名义,通过湘南特委和吉安县委分别向湖南、江西省委及中央写报告,建议组建湘赣边界特委;次年1月和3月,他又先后向湘、赣两省省委和中央打报告陈述理由,但都没有得到明文批准。“此前,有中共湖南省委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边界工作。1928年3月,前委被撤销,导致整个湘赣边界没有党的领导机构。这时,急需成立边界地方党的最高领导机构。”饶道良说。
彼时,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部分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四军)。随后,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二占永新城,三次击破敌人对根据地的“进剿”。边界武装力量顿增,红色区域不断拓展,军民革命热情高涨。然而,湘赣边界党内一些人的思想一时难以转弯,产生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在此紧急形势下,赣西特委于4月底转来了江西省委的一封信,同意湘赣边界组建特委。
1928年5月20日至22日,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茅坪的谢氏慎公祠召开。“茅坪背靠黄洋界这边的山,相对安静、隐蔽,比较安全。谢氏慎公祠算是村里比较大的建筑,后面就是著名的八角楼,从空间和生活便利方面考虑都比较合适开会使用。”饶道良介绍说,“当时,来自宁冈、永新、遂川、莲花、酃县5个县的县委和茶陵特别区委及军队60余位党的代表参会。”
这次会议相关记载与史料甚少。饶道良说:“因为大部分参会人员后来都牺牲了,会议情况也几乎没有文献记载,或是难以保存,我们只能把零散的碎片式回忆搜集起来,大致还原当时的情况。”20世纪80年代中期,湖南省安化档案馆在清查档案时,发现了1928年7月红四军二十八团、二十九团攻打郴州时被敌方掠去的一部分文件。其中,国民党第十六军政训部于8月翻印了“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政治纪律决议案”,但只残留两条内容,其余部分均缺失。
关于会议内容,主要来自日后一些文献资料,包括毛泽东所著文章中提到的相关内容。据曾任湘赣边界特委委员的陈正人后来回忆,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成立湘赣边界特委,作为地方党组织的统一领导机关。此外,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也提到,会议解决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这个疑问,“因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湘赣边界第一届特委会,成员为毛泽东、朱德、陈毅、刘寅生等19人,后来又加上了杨开明、袁文才和莲花县委两位同志等4人,共23人。毛泽东、宛希先、刘真、谭震林、谢桂标5人为常委;朱德、陈毅、刘辉霄、龙高桂为候补常委;毛泽东任特委书记。
“成立中共湘赣边界第一届特委会,能够更加全面地统领根据地的工作,对于在井冈山扩大根据地、建立工农武装、开展土地革命和加强武装斗争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饶道良说。这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面、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的标志。
左上图:茅坪八角楼毛泽东同志旧居。左下图:毛泽东同志办公书桌。右上图:八角楼的天窗。右下图: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后,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国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只准点1根灯芯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毛委员就是那掌灯的人,照亮中国革命的万里程。”这两句歌词出自歌曲《八角楼的灯光》。八角楼是茅坪当地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楼上有一个透明天窗,依中医八卦之理,修成了八边形,因此而得名。
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期间,毛泽东一直居住在八角楼里,领导和指挥井冈山的革命工作。“当时毛泽东的脚受伤了,为了更好地治疗,他就居住在当地中医谢池香的家中,也就是八角楼。”饶道良说,“在他来之前,其实这里已经住了人,就是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1927年永新暴动之后,他们先退到了茅坪。在毛泽东来后,贺敏学觉得八角楼各方面都不错,生活也很便利,就让毛泽东住在了这里。”
面积不大的屋子里,一张床、一把靠椅,靠窗陈列着一张桌子,桌上是毛泽东用过的大砚台、竹筒铁盏青油灯,旁边是两本泛黄的小册子。彼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力量不断壮大,国民党当局为了扼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不仅在军事上对井冈山发动多次“会剿”和“进剿”,经济上也对井冈山实行严密封锁,使井冈山根据地所需的服装、弹药、柴米油盐紧缺。
为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毛泽东精打细算,教育红军战士节约粮油等。当时井冈山只出产少量茶油,大部分用油要靠下山打土豪获得。因此,毛泽东刚上井冈山时,就向部队宣布了用油规定:各连及以上机关办公时,用一盏油灯,可点3根灯芯;不办公时,应将油灯熄灭;连部留一盏油灯,供值班、查哨用,只准点1根灯芯。
毛泽东以身作则,经常在一根灯芯的微弱光线下,写作、学习,在这里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井冈山上,全军也严格执行了这一规定。每到夜晚,熄灯号响后,只有连部的一盏油灯点燃着。
如今游客来到这间屋子,依旧能直观地感受到当时毛泽东的生活环境。“当年,国民党进攻井冈山时,主要范围是五道哨口之内,即茨坪、大小五井这一带,而茅坪在此之外,并且房东一直住在这里,房子没有毁坏,东西也没有丢失,放在哪里他也非常清楚,基本都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饶道良说。
1928年10月,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茅坪白云寺召开,毛泽东起草了会议决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就是其中一部分。同年11月,毛泽东在八角楼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即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的《井冈山的斗争》。
报告最后,毛泽东充满自信地指出:“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
毛泽东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在阐述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一思想时,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正是像井冈山这样微弱的“星星之火”,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