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玉的电影冒险

2022-05-30孟星

环球人物 2022年17期
关键词:李玉王俊凯纪录片

孟星

李玉

电影《断·桥》上映第一天,《环球人物》记者见到了导演李玉。她刚刚结束上一轮采访,化妆师正在为她补妆。等待的间隙,她率先打破沉默,问记者:“看片了吗,看完之后什么感觉?”每次新片上映之初,她都有些紧张,迫切想知道观众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

《断·桥》之于李玉,有着不同的意义——时隔多年,她回归自己最擅长的现实题材。也因为此,电影未上映时就被不少人列为“年度期待”。作为一部犯罪类型片,《断·桥》并没有在凶手的身份上制造太多悬念,开篇即向观众坦白了“谁是凶手”,后续的情节则把人性的博弈作为创作着力点。这着实有些冒险,拿李玉的话来说,“就像在用钝刀子剌肉”。

李玉对自己够狠。为何如此?“这是我坚持要表达的电影的多义性,哪怕受到质疑,也都接受。”她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采访结束后,李玉马上就要去参加第一场观众见面会,直面第一批观众对《断·桥》的感受与评价。她既兴奋又忐忑,“这也是我做电影的乐趣之一,藏很多谜在里面,看看大家怎么去解它,能不能跟我碰撞出火花来”。

电影与人生都像谜题,两者遥相呼应。这大概也是李玉的电影贯穿始终的内核:带着迷茫和未知,找答案,找自己。

训练演员就像腌咸菜

有人曾形容李玉的电影都具有“暗黑”气质,她则回应说:“你越向往高处的阳光,你的根就越要扎向黑暗的地底。”《断·桥》是典型的李玉风格:阴冷的色调、迷蒙的空气、浸满水汽的城市、连绵不绝的雨、离奇的案中之案。

电影一开场,便是一连串纪实风格的场景,偷拍镜头、监控画面、带有呼吸感的长镜头轮番上演。突然,一座桥在监控画面中轰然垮塌,一具尸骨赫然惊现,一桩尘封多年的案件由此浮出水面。死者的女儿闻晓雨(马思纯饰)在父亲追悼会上遇到了逃亡少年孟超(王俊凯饰),对方告知她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她的养父朱方正(范伟饰)很可能就是这桩8年前的杀人案的凶手。之后,闻晓雨在孟超的陪伴下,追寻亲生父亲死亡的真相,并走上复仇之路。

对闻晓雨来说,生活突然“戏剧化”:一个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却成为她追查凶手路途上的伙伴;一个是抚养她多年的养父,却在瞬间成了杀父仇人。这3人之间彼此支撑、互相催逼和探寻,成为源源不断的“冲突”源泉,让整个故事在阴晦的表面下暗流涌动。如此建构,为李玉探讨极致人性、观照残酷现实立下一个坚固的支撑点。

《斷·桥》剧照。

早期拍摄纪录片的经历,让李玉对“观照现实”格外感兴趣。这种对“纪实”的执着,不仅体现在影像风格上,也体现在拍摄方法上。

比如,她的剧本从来不是确定的。在片场,她随拍随改,有时一直开着摄像机,让演员随意表演,台词随意发挥,中间也不喊停。“我会想一个真实的人,他到底会说什么样的话,而不是想所谓的台词功能。”李玉说。

拍《断·桥》时,李玉印象最深的是马思纯和王俊凯的一场戏。那天,所有既定拍摄已完成,剧组正要收工,她走到窗台边,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我突然特别伤感,这个场景像一个结尾——孟超预感到他要做那件事情(与反派朱方正同归于尽)时的状态。我赶紧把两位演员叫回来,他们还没有来得及换衣服,就直接开始拍了”。摄影机一直开着,两位演员旋即进入角色,即兴聊了很久,聊到最后,泪流满面。

李玉可以随时开拍、可以如此“任性”,首先得益于和摄影师曾剑多年的默契合作。但更重要的是,在开拍前她对演员有一套独特的“训练”方法,“就像‘腌咸菜,腌好了,那个角色便上了身,演什么都是对的”。

饰演孟超的王俊凯进入角色的过程就是这样。王俊凯以往给大众的印象,和“逃亡少年”相差很远。但李玉通过观察,“从他的身上看到了野性”,便开始用自己的方法,去挖掘、激发王俊凯身上的“潜意识”。

拍摄前,除了前期的读剧本训练,王俊凯还需要去真实的环境里熟悉角色、贴近角色。他每天穿着孟超的工作服,浸泡在修车厂刺鼻的气味中,真正学会了修车的活计。“试拍时,我们把小凯直接扔到了一个废弃的楼里,他一进去就特别适应,浑身都是那种逃亡少年的气息。”那一刻,李玉知道“王俊凯已经和孟超融为一体了”,“尤其是他把笑收起来的时候,你会觉得他身上有一些神秘莫测的东西”。

李玉认为,演员的不确定性是非常宝贵的一种天赋。她不让演员过度地做人物小传,“你分析得太细了,(人物)就不是生长出来的。你去感受就好了——人是很复杂的,人性也是很复杂的”。

“安全感是个挺可怕的东西”

李玉喜欢冒险,拒绝安全感。

从主持人转型成为纪录片导演,再成为电影导演,拍摄爱情、犯罪、悬疑、喜剧……每一次的李玉都不一样。她对这种新鲜和未知乐在其中,“我觉得安全感是个挺可怕的东西,就像你现在已经看到你老了什么样,这对我来说太可怕了”。

毫无疑问,《断·桥》又是这样一场冒险。而每一次的冒险、尝试,突破与质疑一定是并行的。

犯罪片作为一种经典的类型片,常以紧张刺激的警匪追逐、查找凶手的烧脑情节来吸引观众,《断·桥》却摒弃了这种常规操作。电影上映后,网络上关于“悬疑”的质疑声不断,李玉都坦然面对。

“电影它其实是有多义性的,大家一想到犯罪片就想起悬疑片的这种设置,看你怎么反转。我们是反过来的,把这个作恶的人一开始就端给了你,然后去看深陷困境里的人的故事和情感纠结。”李玉说。

演员王俊凯在汽修厂学习。

这种多义性,也体现在主角闻晓雨和养父朱方正这对人物关系上。他们曾经似亲人,如今是仇人。

影片中,闻晓雨得到了一个关键犯罪证据:一个记录着朱方正杀害她父亲过程的U盘。但她却不报警,而是选择亲手报仇。为什么如此?这也成为《断·桥》争议最多的一个话题。

李玉认为,这恰恰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复仇本身是古典主义的,放到法律健全的现代社会里,它就是一个难以言明的选择。如果面对的是一个陌生人,她可能就报警了,但闻晓雨对朱方正不只有仇恨,那是养育了她8年的、她把他认作是亲生父亲的一个人。所以,她要如何面对朱方正和面对自己,都是这个人物的纠结”。最终,闻晓雨失控了,头也不回地奔向“黑夜”,酿成悲剧。

《断·桥》中另一组人物闻晓雨和孟超,也是一对“非典型”的人物关系——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却彼此施以援手、互相取暖。李玉想要探索的,正是人和人之间那种复杂的情感,“我有一个愿望:让世界上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在某一个瞬间发现彼此同命相连。当他们真正相处时,又产生了一种很复杂的情感”。

这样的人物关系,李玉曾在上一部影片《阳光劫匪》中尝试过。在片中,阳光(马丽饰)帮助小雪(宋佳饰)寻找她的老虎女儿,同样也是陌生人出手相救的故事。为了将这份相互救赎的情感表现得更为纯粹,李玉甚至将原著中的男主角改编成为女性角色,意在“去爱情化”,让这份感情不掺杂其他,只展现人心。

“就像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那些沒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了一个家庭,生活在一起。他们是一群互相取暖的、孤独的人。”李玉说。

每个人都在拍自己

作为当下最受关注的女性导演之一,李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独树一帜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并非她刻意的表达,而是来自于女性本身的天然视角。

“文如其人,片也如其人。我也是一直在解决自己的困惑。女性的困境,逃离原生家庭之痛后如何面对世界、面对自己,其实跟我的经历很像。”李玉说。

1993年,李玉大学毕业,遵从母亲的想法,成为济南电视台新闻栏目主持人。这份职业,给她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和人前的风光,但每天念别人拟好的稿子,难以满足她心中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

《红颜》剧照(2005年)。

《阳光劫匪》剧照(2021年)。

两年后,李玉瞒着家人,辞去电视台的工作,孤身来到北京,成为“北漂一族”。基于此前的工作经历,她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做纪录片编导。其间,她拍摄了大量纪录片,如《姐姐》《守望》《光荣与梦想》等,讲述人物故事、人生百态。

《姐姐》拍摄于1996年,是李玉的处女作。当时,她原本被安排去采访一名优秀刑警,在刑警家里跟拍了好几天。那是个四口之家,妻子是家庭主妇,有一对6岁的双胞胎儿女——出生时剖腹产,大家一致认为女孩可以多照顾男孩,女孩便先被拿出,成了“姐姐”。有一次,刑警的妻子无意中说“这个女孩子不讨人喜欢”,一下子吸引到了李玉。于是,李玉把摄影机从刑警转移到了女儿身上,开始拍摄《姐姐》,记录下小女孩的生活和遭遇:在家里,父母最爱对她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父母给弟弟报了国际象棋班,每一次下棋的时候,她都要当弟弟的陪练……

《姐姐》虽只有20分钟,却足够有深度,且话题性强。片子播出后,引发有关儿童教育、重男轻女、长幼尊卑、轻视个体等问题的热议,当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协会大奖”。而这部纪录片,对李玉来说,则是她对现实题材作品中女性形象、女性命运话题的一次初探。

这种探索,随着她开始拍摄故事片后,越来越深入。

让李玉真正进入大众视野的,是拍摄于2005年的《红颜》。拍摄时,李玉要名气没名气,要资源没资源,没有请到一个大牌明星,画质也相当粗粝、朴素。但影片却得到了诸多好评,让人眼前一亮。

“为了不知道而拍电影”是李玉拍电影的初心,“未知”和“迷茫”的内核贯穿着她早期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这种迷茫感,最直接的影响便是电影开放式的结局——李玉的女主人公们最终都走进了未知的后来。

近两年,从《阳光劫匪》再到《断·桥》,李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和她们的选择,也在不断变化中,“已经开始走向笃定,从命运的漩涡中挣脱。”有影评人总结说。

但笃定并非不再迷茫,反而又有了新的困惑——文艺和商业的平衡该如何把握?越主流越失衡,越商业越平庸,这个局如何破解?李玉还在寻找答案的路上。

“每个人其实都在拍自己。”李玉说,电影中的角色在成长,她自己也在成长,“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思考和反思也在增多”。

采访接近尾声时,李玉说,她已经在准备下一部作品了,她还想拍一部“像折耳根一样的电影”,“折耳根”又名鱼腥草,拥有一种特质:辛辣、寒凉但解毒,“我希望这个电影不是平庸的,大家看到了不会没感觉,我希望它是能打到你的,而不是抚摸你”。

李玉

1973年生于山东,导演、编剧。1996年执导首部纪录片《姐姐》,获中国纪录片协会奖。后转型故事片导演,代表作《红颜》《观音山》《二次曝光》《万物生长》等,《观音山》获第二十三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等多个国际奖项。近日,其导演作品《断·桥》上映。

猜你喜欢

李玉王俊凯纪录片
How to realize an ultrafast electron diffraction experiment with a terahertz pump: A theoretical study
意林2020年1月
TFBOYS队长王俊凯出演五月天《纯真》20周年版MV
BOLON EYEWEAR上镜青年——和王俊凯一起穿越真我秘镜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王俊凯:用偶像力点亮公益星空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论李玉电影作品的“跳切”剪辑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