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地域资源,促进综合实践与小学科学课堂融合

2022-05-30李俊

教育界·A 2022年17期
关键词:科学资源探究

【摘要】小学科学的综合性较强,开展小学科学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物质和文化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当地的地域资源来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既能够丰富学生的体验,又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地域资源;综合实践;小学科学

作者简介:李俊(1981—),男,江苏省溧阳市戴埠中心小学。

在素质教育的时代,教育者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只有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真正地参与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才能够开阔其眼界,丰富其见识,培养其能力。就小学科学这门学科而言,将地域资源融入教学,能够让综合实践活动变得更加有趣,同时也能够让课堂绽放光彩。

一、营造课堂氛围

(一)利用本土实物,精心设计课堂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1],生活当中的很多实物能够被用作教具。对于小学生来说,本土化、生活化的教学更容易接受,他们也更容易产生兴趣。直观的感受往往要比语言教学更加有效,挖掘生活当中的实物资源来组织课堂教学,更能够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让综合实践活动变得更加高效。因此,教师在对小学科学课堂进行设计时,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生活中的实物可以用在课堂的什么环节呢?答案有很多种,如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展示实物,吸引学生的目光,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还可以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展示实物,为学生的探究提供物质基础等。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这一节为例,这节主要介绍了实际生活中材料的多样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考虑到在课堂上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棉花、腈纶制品、烧杯、量筒、木屑、石子、塑料、玻璃、纸等,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之后,教师再让学生以教室为例进行观察,说一说教室是由哪些材料组成的。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建造教室需要砂、石、水泥、钢筋等材料,教室中的窗户用的是玻璃,窗户上安的窗帘是布料的,学生所用的桌椅是用木头制成的,教室里的垃圾桶是塑料的……至此,教师便可以揭示本节课的主题—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能够快速激活他们的思维,让学生认识到原来在实际生活中有这么多种材料,每一种材料都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同时,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这些材料有一些是来自大自然的,有一些是人工制成的。

结合生活实物来设计小学科学课堂,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做铺垫。从学生熟悉的场景着手,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环节,则能够让课堂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因此,教师应结合生活实物,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着手设计课堂,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目的。

(二)播放资源视频,创设趣味情境

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来设计课堂无疑是一种非常简单直观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能够被直接搬到课堂,这时教师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呈现给学生。互联网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2],结合多媒体设备使用互联网,教师就能够将一些难以直接呈现的资源用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能够给学生带来相对直观的体验和感受。与此同时,使用多媒体设备能够让课堂的情境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耳目一新。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创设趣味情境,呈现当地资源,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对课程内容进行思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巧用多媒体设备,打造出生动的课堂。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的“河流与湖泊”一节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认识河流和湖泊这两种水体类型,探究河流和湖泊的形成条件。母庸置疑,教师不可能把河流和湖泊搬到课堂上,也很少有机会真正带着学生去河流与湖泊边开展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的强大功能,让河流与湖泊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凸显地域资源,教师可以自己录制或者在网上搜索当地的河流和湖泊的視频资料。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播放视频时,教师需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和湖泊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从状态上来讲,河流是动态的,河里的水在不断流动,湖泊是静态的,它的水面相对平静;从形状来讲,河流一般都是长长的条状,而湖泊则是一块不规则的水域,周围有土壤围绕着。

将难以直接搬到课堂上的生活资源用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的包容度,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即使不出教室也能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二、培养兴趣能力

(一)巧用场所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综合性[3]。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结合科学学科的这个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发掘地域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要,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场景,巧用场所资源开展教学。如此,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使学生对身边的各类事物进行思考和研究。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给动物分类”这一节提到了动物园,这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地方。在开展教学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上的动物园图片来授课,而是提前探访了当地动物园,向当地动物园借来了宣传图册,这些图册上有动物园的分区示意图、各种动物生活习性的介绍等。在课堂上,笔者把当地动物园的宣传图册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和教师一起阅读宣传图册。学生表现得非常激动,去过动物园的学生还给其他同学当起了“云导游”,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的兴致高涨。在这样的氛围中,笔者向学生讲解了动物分类的重要根据—有无脊椎,向学生介绍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特点,然后组织学生以有无脊椎为标准对当地动物园所容纳的动物进行分类。

巧用当地动物园宣传册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即使小学生没能亲临动物园,但这个地方他们毕竟更加熟悉,对于自己熟悉的或见过的事物他们往往会有更加热烈的反应。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相对主动地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任务进行思考和探究。

(二)布置探索任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大多是在教室完成的,这样有利于开展集中教学。但如果教学仅仅局限在教室中,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倦感,因此教师除了在教室上好课,还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下参与科学实践研究,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上、教室里,让他们能够从生活中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教师可以结合地域资源,给小学生布置相对自由的课下任务,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和观察科学现象,从而逐渐地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常见的岩石”这一节中介绍了一些生活当中常见的岩石,并详细阐述了这些岩石的特点和辨认方法。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走在上学的路上,还是周末和父母一起去郊游,都有很多可以发现岩石的机会。于是在讲解这一节内容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长期的任务—记录你所发现的岩石。任务的具体要求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岩石后,可以先取下一小块收集起来,再将其清理干净,然后利用本节课所学习的判断岩石的方法确定这块岩石的种类,最后将它装到特定的收纳盒中并贴上标签。这一系列的操作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的观察、判断、记录的过程。有了这个任务以后,班里的学生就会开始重视生活中遇到的岩石,主动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后,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当然,教师在布置任务前,可以先进行一定的调研,到了发布任务时顺便给学生提供地域资源线索,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观察、收集当地的岩石。

用地域资源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可以打破常规的小学科学教学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更加自由地进行综合实践研究[4]。因此,教师可以考虑多利用地域资源,布置综合探索任务,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提升能力。

三、升华综合实践

(一)安排小组合作,让学生学会探究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很多主题实验或综合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合作来完成,而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往往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逐渐学会探究,在探究中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和地域特点。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深入研究科学教材,结合当地的本土资源,找到适合小组合作探究的实践主题,通过科学的指导让学生完成实践。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测量气温”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为例,为了教会学生使用气温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将这节课的教学分为两个部分。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引导操作让学生认识气温计,学会读写气温计上的气温。学生有了认知基础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不同地方的气温,观察不同的地点的气温是否相同。当然,在学生测量气温之前,教师已在校园的几个角落提前放置气温计,并确保自己对校园气温有所了解。随后,教师安排每个小组测量一个观测点的气温,让学生在不影响其他班级上課的同时到达指定观测点,整个小组合作测量和读数,然后把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采集数据结束之后,教师让学生回到教室进行交流和讨论,经过这一活动,学生能够发现在不同的地方气温是不相同的,由此,学生就能够进一步明白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学会团队协作,这是开展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也是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5]。

(二)引导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过程

开展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逐渐形成科研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让学生亲身实践,能够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来体验实践过程,在参与中形成技能。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探究昆虫的奥秘”一节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昆虫的奥秘,并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四年级的小学生了解的昆虫知识可能并不多,因此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一个实验有较大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指点。例如,探究“能不能用莴笋叶来代替桑叶喂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同时告诉学生应给两组蚕提供相同的生长环境,一组蚕喂桑叶,一组蚕喂莴笋叶,然后学生只需每日观察并记录蚕的生长情况即可。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昆虫的奥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关于昆虫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后,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的昆虫博物馆,让学生通过参观和考察得到问题的答案。如此,学生能真正地参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了解更多昆虫知识,认识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无论是哪类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都应保证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过程,如此才能够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不注重学生的实践,直接通过课堂的讲解或多媒体设备给学生灌输知识,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会削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结语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地域资源,这些资源如果能够被开发和利用,就能够成为小学科学课中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重要元素。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结合地域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小学科学课堂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林青.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策略[J].教育艺术,2021(11):32.

[2]贾金凤.新时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分析[J].新智慧,2021(34):4-6.

[3]廖道福.利用地域资源开发小学综合实践校本课程[J].新课程(上),2016(02):55.

[4]游丽金.新形势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J].求知导刊,2021(45):20-22.

[5]郑思文.小学综合实践课堂中“小组合作”的优化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86):7-9.

猜你喜欢

科学资源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科学大爆炸
资源回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