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遗民绘画对朱耷绘画的影响研究

2022-05-30谢琼贺香莉

艺术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朱耷

谢琼 贺香莉

摘要:从宋到元,花鸟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元代是花鸟画风变革的时代,这是因为南宋的遗民画家们将自我遗民意识投入整个画面变革中。朱耷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经历山河易主后成为遗民,将对故国的怀念深植于自己的绘画中。南宋遗民与朱耷一样经历了亡国之痛,二者的画面隐喻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结合南宋遗民与朱耷的相似经历,分析二者的时代背景和画面的表现形式,探索二者的共性与联系。

关键词:遗民绘画;南宋遗民;朱耷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8-0-03

与遗民含义相近的是逸民。逸指逃亡,遗指亡失。逸民每朝每代都有,而遗民则是曾在前朝为官做宰的逸民,属于士农工商中的士族阶级。遗民文化作品是指在江山易主、朝代更迭的情况下,遗民们沿袭前朝的文化习惯,以前朝传统的文化思想和观念创作出的文化作品。在宋末元初之际,许多南宋遗民在推动元朝绘画进步的同时,也通过画作传达出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当朝的态度。如南宋遗民的代表人物郑思肖,常以画无根兰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怀念。

朱耷,号八大山人,属江右民系,是明末清初画坛的一颗璀璨明珠,与当时的石涛、弘仁、髡残合称“四僧”。朱耷有极高的书画造诣,其早年的书法风格传承自黄庭坚。朱耷的花鸟画风格独特,夸张奇特,用笔凝练,构图精妙绝伦,其画风影响了后世的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等人,代表作有《水木清华图》《荷花水鸟图》《古梅图》等。朱耷是遗民绘画的代表人物,常常通过画作表现自己对当权者的反抗、对故国的思念,画作充满反讽意趣,流传度非常高。朱耷对南明遗民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将中国的水墨写意推到了顶峰。

朱耷与南宋遗民虽然不处在同一个朝代,但作为遗民,他们处于相似的社会环境,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与相似的思想理念,即都受到讲究伦理纲常的儒家文化影响。独特的人生经历影响了其绘画风格,他们都把对故国和时局的思考融入画作中。南宋遗民与朱耷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有相似之处,朱耷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前人的影响。

1 南宋遗民与朱耷所处的时代背景相似

1.1 南宋遗民所处的时代背景

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贸易高度发达,经济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1],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南宋将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中世纪后西方国家的一些特征:市民阶层形成、雇佣关系出现以及城市化。这大大推动了民族交融,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具有文艺复兴和经济革命的意义。而在蒙古军挥师南下统一中原之后,曾经自视清高的汉族人变成了他人口中的劣等民族的人,被迫接受时代更迭的事实,大多数南宋遗民在新朝代对自身身份认同产生了矛盾感。

1.2 朱耷所处的时代背景

朱耷所处的同样是被异族入侵的明末清初时期。他本人是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权的后裔,自小生活条件优渥,其父和祖父都是画家,因此朱耷受诗文书画的影响颇深。在朱耷15岁时,清军攻入紫禁城占领北京,在他19岁时南明灭亡,其父惨死,汉族文人跌入社会底层,亡国之痛和巨大的心理落差给朱耷造成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2]。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朱耷选择了隐姓埋名。

1.3 总结

南宋遗民和朱耷所处的都是王朝更迭的特殊时期,所谓的国家早已不是他们心中的国家。“中国”不仅仅是统治者手中的权力象征,更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综合体。如同“中华”,当一个民族被其他民族异化,在精神层面被奴役,在价值层面被贬低,这个民族的社会地位必然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第一时间在文化层面表现出来。变化的发生最开始可能十分细微,不过体现为服饰、发型的改变,似乎只是区区小事,不至于如临大敌[3],但这种变化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只会愈演愈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服饰的改变、生活作风的转变,以及社会地位的下降,令南宋遗民和朱耷存在同样的精神痛苦以及对自身身份认同的矛盾感。无论是在道德伦理上还是精神层面上,他们都无法对异质文化产生价值认同。

2 南宋遗民与朱耷的画面隐喻相似

2.1 图像的影响

图像是人类最原始的表达信息的媒介之一,是人類社会活动中最常用的信息载体。从两河流域开始,人们就利用图像传达信息[4],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升级图像,将其变为艺术绘画,并且形成了本土的绘画特点。而画作从始至终都在履行着最原始的责任:传递人们想表达的信息。朱耷和南宋遗民同样运用了图像传递自己想表达的信息。

2.2 南宋画家的图像隐喻

在南宋遗民画家中,以郑思肖为首的知识分子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他们不仅在绘画技巧和个人风格上有所创新,更巧妙的是,他们借用种种图像去隐喻自身的政治倾向,通过画作表现自己对当前时局的态度。他们的作品创作于宋末元初,其中流露出的精神气质是王朝没落的文人所特有的,这种精神气质在明末清初的明朝遗民中又再次出现。二者都因亡国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和精神折磨,但碍于种种原因不能表现出来,所以只得在画作中赋予一些图像特定的社会意义,以此作为心理补偿。

2.2.1 画面的政治隐喻

南宋遗民将对家国破碎的痛心疾首、对山河易主的无可奈何,全部注入了画作中,以画的故事隐喻国的故事。如郑思肖,他最出名的画作是《无根兰》。郑思肖一生画兰,他笔下的兰花周围都没有泥土,旁人问起他便回答:“土地都被人夺走了,怎么还会有土呢?”他笔下的无根兰用色极简,整幅画面只有黑白两色,几根稀疏的兰草中间有一朵小小的兰花。瘦弱的兰叶虽然在风中摇摇欲坠,但是依然坚韧挺拔。兰花小小,花瓣向上,不畏北风。

2.2.2 画面的动物象征

南宋遗民中,动物绘画的代表人物是钱选。钱选是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初与赵孟頫、王子中、牟应龙等并称“吴兴八俊”。他是南宋末至元初的著名花鸟画家,不肯出仕元朝。

钱选用色清丽淡雅,笔下的动物充满了暗喻和讽刺,他常将当朝的统治者比作多以负面形象示人的动物,如钱选笔下的鼠图。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鼠大多数情况下具有负面含义,如“蛇鼠一窝”“贼眉鼠眼”“鼠窃狗盗”等,鼠也经常被看作贼的人格象征[6]。钱选以鼠为主角入画,并不是为了美化其形象,而是用鼠讽刺一些人或事,如《黠鼠图》中的老鼠偷窃食物大快朵颐,暗指当权者如同老鼠一般窃取江山。

2.3 朱耷画面的图像隐喻

朱耷将文人画画到了极致,他一生画过许多动物,用来讽刺清政府和趋炎附势之人,经常运用各种典故表明自己悼明之亡、揭清之失的思想。他以日常中常见的瓜果蔬菜、花鸟小品为主要绘画元素,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如朱耷于康熙二十八年中秋节创作的《瓜月图》,当时64岁的朱耷通过一只瓜与一轮圆月表现自己对故国的怀念,画上题诗:“昭光饼子一面,月圆西瓜上时。个个指月饼子,驴年瓜熟为期。”八月十五原本是团圆之夜,而朱耷内心却充满对现实的无能为力之感。

2.3.1 画面的政治隐喻

从朱耷与南宋遗民的画作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相通的政治隐喻,甚至都用了少墨、枯笔的表现手法,以表明自己的态度。以《古梅图》为例,图中是一棵无根古梅树,画中题诗“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一是表明此梅花致敬郑思肖,二是表明自己像采薇老者一样,表面看起来如无土梅树,内心已经满目疮痍。此幅古梅图与南宋郑思肖所画的无根兰相呼应,不但梅根裸露,而且干顶虬颓,枝叶稀疏。此时的朱耷已经遁入空门,心中依然难忘亡国之痛。

2.3.2 画面的动物象征

朱耷常以动物讽刺当权者。其画作中的动物眼神飘忽不定,或是白眼,或是斜眼。在早期清朝的怀柔政策之下,朱耷原本可以归顺清王朝,但是身为朱明王朝的后人,他痛恨夺他家乡的满人,也痛恨随满人一起入关做官的汉人,于是将自己对当朝的看法通过画作表现出来,《鹊石图》[5]就展现了朱耷对清廷的态度。画面中两只喜鹊站立于大石之上,暗示朱耷对故国如磐石一般坚定不屈,鸟雀纷扰是讽刺清廷入主中原实际上是鸠占鹊巢。与之相对应的《孔雀图》[5]表现了朱耷对二臣的态度。《孔雀图》中的竹子没有竹叶,讽刺那些“当年深自惭周粟,今日幡思吃国粮”的贪图权势财富的官员,孔雀则是讽刺苟且偷生、卖主求荣、成为二臣的明朝官员。

2.4 总结

在图像的表达上,朱耷的画作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图像隐喻。郑思肖以兰花喻自我,钱选以花朵喻家国,朱耷受前人绘画的影响,以古梅喻己,直接在画中题诗“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表明自己宁可饿死也不肯从仕的隐居志向。

在动物的表达上,动物在画家的笔下有特殊的象征含义,在王朝更迭的特殊时期,信息传递并不像现代一样发达,律法更是严苛,人们不可能把对当权者的痛恨宣之于口,但是画家们可以通过图像表达自己的心志。朱耷和南宋遗民画家在这方面有相似的做法。

3 南宋遗民与朱耷在王朝衰败后的人生选择

3.1 南宋遗民的选择

元初蒙古人统治中国时,南宋江南文人们难以适应,无论是生理层面上的移风易服还是心理层面的君臣纲领,重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都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前朝的知识分子与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职业画家,经过常年的积累,已经基本形成了适应当时的道德规范[7],如以身殉国、精忠报国等,因此他们追念故朝旧君,对新朝采取回避或抗争的态度。如郑思肖,他长年累月地自我折磨,公开抵制与新朝合作,草草结束了一生。钱选有感于亡宋士大夫的颓废,毅然烧毁自己的文集,而成为职业画家,后半生困顿度日。

3.2 朱耷的选择

朱耷面对朝代更迭,选择剃发修行。他出家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明哲保身,朱耷毕竟是朱明王朝之后,为逃脱清政府的迫害,出家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二是不愿与清政府合作,宁愿困苦隐居,也不为二臣。

3.3 二者的心理比较

朱耷和南宋遗民同样经历了时代变动,这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主要需要面对两方面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是相对于殉国者,他们不免有苟且偷生的道德负疚感[8]。例如,南宋遗民郑思肖,南宋灭亡后他产生了极大的愧疚感,一生画无根兰,认为故土被他人夺取,临死前托好友在自己的墓碑上题: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另一方面,周围的人不断同化让他们感到不安。他们没有归属感,极度孤独,从郑思肖《咏菊》的题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就可看出这一点。其将从北而下的蒙古人隐喻为北风,自喻为菊,表达了宁死不入流的意志。朱耷所作的《瓜月图》也同样表达了复国无望的无奈和自己的孤独。

3.4 二者相同的心理防御机制

孔子所讲的“三纲五常”中的“君为臣纲”是所有知识分子终其一生的信仰,忠于前朝的旧制是遗民们的核心思想。在社会规则被打破的背景下,遗民们必然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以此减轻心理矛盾,消除焦虑,更好地适应环境。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八种,分别是否认、隔离、潜抑、攻击、合理化、升华、幽默、补偿。在绘画方面,朱耷和遗民画家都选择通过升华和攻击这两种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精神痛苦。“升华”是指将对生活挫折的不满转化为对世人有用的活动。南宋遗民画家和朱耷将对当权者的不满、对时局的讽刺融入画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并影响了后世的画家[9]。“攻击”是指公开发泄情绪,表达自己的痛苦。如朱耷公开在《孔雀图》中表明自己对二臣的讥讽,钱选通过《黠鼠图》表达对当权者的鄙夷。

在生活方面,南宋遗民与朱耷都选择了“潜抑”这一心理防御机制帮助自己舒缓情绪。潜抑是指把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和情感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让当事人不能察觉或回忆,以免痛苦。朱耷和南宋遗民们或是归隐,或是出家,都消极避世,让自己尽量脱离社会关系和正常的人际交往。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也没有真正遁入空门,而是悬崖撒手式的被迫接受,亡国之痛伴随他们的一生。钱选归隐后仍拒绝在画面上提元朝年号。隐居的朱耷也十分痛苦,到了60岁仍然心懷愤懑,用“八大山人”署名时,常把四字连缀起来,如同“哭之”“笑之”,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

在精神层面,朱耷的情感与南宋遗民有极强的互通性,他们不属于一个时代,却是最了解彼此心境的知己。同样,他们的画作在文人中大受追捧,不仅仅因为画风独特,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上,他们是中国千千万万时代更迭中遗民的缩影。

4 结语

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情感表达总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南宋和南明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异族入侵。对于礼崩乐坏和汉人地位迅速降低的现状,长期拥有极高社会地位的江南文人们是无法接受的。

元初和清初分别涌现出一大批遗民画家群,前后虽相隔300多年,但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思想状况和生存方式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文人选择绘画和诗文作为表达思想的载体是必然的,他们的思想因其而净化,成为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 钟艺,金楠.南宋官窑艺术遗产的传承与设计再造研究[J].美与时代,2022(7):67-69.

[2] 郭容.分析朱耷绘画的艺术特征及情感表达[J].艺术品鉴,2021(23):8-5.

[3] 李瑄.存道:明遗民群体的价值体认[J].学术研究,2008(5):112-118.

[4] 李炜.图像数字的处理与研究[J].广播电视信息,2014(5):82-84.

[5] 王小瑜.朱耷绘画的漫画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17-24.

[6] 陈帧希.象物尺素 死生一致:论钱选艺术创作的审美取向[J].西北美术,2019(1):100-105.

[7] 余辉.遗民意识与南宋遗民绘画[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4):50-69.

[8] 孔定芳.明遗民的身份认同及其符号世界[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3):121-128.

[9] 陈帧希.元初遗民意识影响下的花鸟画写意性变革[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71-72.

作者简介:谢琼(1979—),女,上海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贺香莉(1997—),女,浙江嘉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朱耷
八大山人写意花鸟画研究
八大山人绘画风格研究
墨点无多泪点多 浅谈朱耷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朱耷艺术性格形成探究
浅谈绘画艺术中的布白之道
朱耷艺术思想转变探究
中西文化之另类比较研究
朱耷 《松树双鹿图》
朱耷名号研究
现实人格相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