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绘画艺术中的布白之道
2018-10-21樊海鹏
樊海鹏
摘 要:朱耷,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尤善花鸟。他将时代变化和内心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作品中,形成了中国写意花鸟画的新风格,对后世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殊的时代背景和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八大山人矛盾的心理,成就了他独特的绘画语言。中国绘画的虚实观源自中国传统哲学“有无”、“虚实”等对立统一的理念。本文从形式语言中的布白出发,来论述朱耷绘画作品中的虚实之美。
关键词:朱耷;布白;虚实
一、无形之象
大面积的布白其实也是对物象描绘的另一种方式,在朱耷的花鸟画卷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有岸却无水,画鸟不画天,画鱼没有水。朱耷许多极简的绘画带给人一种空灵虚静的美感,这种空灵正是依靠极简的画面处理表达出来的。其花鸟画构图常呈“一”字形,并于背景留下大片空白。绘画作品中一尾小鱼,一只孤鸟,一块奇石构成了一幅又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除了主体物象外不着半点笔墨,大面积留白的给以人无限的遐想。无笔墨处意境自成,“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倘能于笔墨不到处观古人用心,庶几拟议神明,进乎技也。”1
留白在中国绘画中的意义是不容小觑的,朱耷的每一幅花鸟画作品均展现了布白在画面中的作用。《双鱼图轴》的整体构图极为简练。整幅高 122厘米的立轴作品只是在画面中间偏下的位置绘上两尾小鱼,他们相对而游,上下相互错开。空无一物的背景就好似宽阔的水面,作为主体的鱼宛如在水中游走,怡然自得,表现出了一种生生不息的气,这种“白”模糊了画面中的时空观念。
朱耷的花鸟画整体呈现出虚静的美感,那大面积的布白并不是空无一物的,而是自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对于布白阐述道:“中国画很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是海,是天空,却不感空。空白处更有意味。这些都说明,以虚代实,以实代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许多自然物象是通过虚实变化来展现的,并展现出虚实相生的美感。小到花鸟的虚实,大到宇宙中的天、地、湖、海等辽阔美景,都需要通过布白来传达,画面也因布白的处理而尽显活力。
二、以实写虚
布白是一种与实像紧密结合的产物,有一种不可言传之美。潘天寿曾语:“实,画材也,须实而不闷,方见空灵。虚,空白也,须虚中有物,才不空洞。即是实者虚也,虚者实之之谓也”又言“画事能知以实求虚,以虚求实”。中国花鸟画的构图形式、视觉心理以及审美思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画中显现出来的就是图为实,底为虚;繁为实,简为虚;密为实,疏为虚。布白并不是自发的空虚,而是通过一定的条件展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布白的效果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来营造,而这种艺术境界的营造则需要通过虚实的效果来表现。如同朱耷的《莲房小鸟图》中,独画一枝莲悬空于画面的中央,一只小鸟拍打着翅膀张大嘴,好像在与其他小鸟交流,又好像是向远方呼喊。这看似不完整的莲茎,又配画上一只想停留或者想飞起的小鸟有着一种体味不尽的意境,那消失的部分就好像是实的延续,让物象在整体的虚实变化中产生出有意味的情境。
三、以虚显实
以虚显实就是为了突出主体物,关键物象一定要集中精力去描绘,注意力以外的就可以“视而不见”,这是人们观察事物的基本习惯,这种习惯也被运用于中国画创作中来。画中的主体物力求明确清晰,其他的就可以尽量减略或者放弃。朱耷的《双鱼图轴》也正是用背景的布白突出了两尾小鱼的真实感,将两条鱼刻画的十分生动。左边的一条眼珠向上,好似有些无助而又惧怕。另一条则是白眼看向左边的鱼,张着露出牙齿的嘴,威胁中带着几分嘲笑。正是背景的虚渺,衬托出两条鱼的栩栩如生。《游鱼图轴》中,一条用线勾勒的鱼在画面中,底是大片的留白。这一尾小鱼和后面莫大的虚的空间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鱼的眼睛用中锋描绘,并在上方用重墨点上眼珠,眼神看向上方,好像充满了迷茫。鱼背用虚实变化的细线勾勒,在鱼鳍和鱼尾用重墨渲染,这一虚一实的处理使得整条鱼跃然纸上,充满生机。
四、负形之美
中国画构图的空间感不仅凭借大面积的布白,还有物象之间的顾盼关系所产生的一块块小的留白。大面積的布白和物象之间的小空白形成一种强烈的起伏变化。这些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空白为画面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美感——负形之美。
“所谓负形,是指物象实体的背景或‘空当的形态”3。负形丰富了画面的形式,活跃了画面的氛围,不同负形还带给画面不同的美感。《双禽图》中画面处理的负形关系就十分微妙。枯树采用“S”形勾画,从树枝、树干到树根产生了节奏强烈的疏密变化,从画面最低端的石头开始将画面的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贯通于纸面。这些变化将画面分割成不同的几个空白,这些空白造型各异,不同的空白形成不同虚形,这些虚形使画面更为丰富,形成了空间面积的层次变化。
4整幅作品也就是靠着思想感情的注入才变得充满生机。画中之白反应的即是画中之画,也是画外之画。正如佛家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管是画内还是画外,是淡若止水的审美理想还是虚空明镜的禅境追求,都是由内心所想所触发的,是通过画家的绘画生命情感进行传递的。绘画作品已然成为一种心理的映像,实不碍空,空不误实,我们从画面的实相中可以看到禅境所追求的彼岸空幻的美。
朱耷画面留出大量的空白使得整幅画面产生出空灵的意境美。“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所以纸上的布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5道家对于虚幻境界的把握一直是空灵意境的主要思想来源,这种虚幻的境界被主体意识所捕捉,必然导致了一种“虚”、“幻”、“空”、“无”的境界。这种境界让自然和主体的精神世界相互融合,就如同庄周梦蝶一般,“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到底是蝶梦庄周还是庄周梦蝶,这种虚幻意境将物我融为一体。因此,道家认为,人和自然应是相互通联的。朱耷的艺术是空前的,是划时代的,朱耷将“空白”抽象提纯出来,与笔墨一样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将“布白”推向审美的更高境界,也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延展空间。朱耷的“布白”是渊无的,祌秘的,亦是空白的,我们的探索只是不可知的猜测,正是这种不可知的猜测引导了我们,这种引导将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清)杨家洛.南山画拔.明清题跋[M].上海:世界书局,1988:224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29
[3]邬烈炎.视觉体验[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62
[4]姜澄清.中国绘画精神体系[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117
[5]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45
(作者单位:曹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