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合视角下小学德育教学策略
2022-05-30张传平邴花燕
张传平 邴花燕
【摘要】在当前的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小学生处于成长的起步阶段,这个时候对其进行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极其重要,会对其成长和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要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标准的优秀人才,教师需将德育教育全面渗透。本文基于家校联合视角,对小学德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推动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关键词】家校联合;小学德育;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张传平(1979—),男,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东北庄学校。
邴花燕(1979—),女,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石桥镇石桥中学。
当前,家校合作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对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起着积极的作用。新时代的小学德育教育应当建立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的基础之上,教师需要对家庭教育更加关注,并着力构建完备的德育工作机制,促进小学德育工作效率和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基于家校联合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优势
(一)开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资源
家校联合能够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互补成为现实。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的、深远的,家长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习惯、为人处事态度以及三观等。在学校,学生会受到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学生基础的知识内容,也需要传授学生做人的基本道理,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家校联合能够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小学生接受更和谐的德育教育,使得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更加
完善。
(二)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在学校德育教育实践中,教师的工作容易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如教学任务的繁重等。为了确保学生接受完备的德育教育,教师必须寻求其他力量的支持,对自身的德育工作进行完善。在家庭德育教育中,家长自身的教育方式不合理、德育意识不足、文化水平不高都会对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和效果提高带来阻碍,并由此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1]。教师和家长若能进行德育教育合作,共同商讨教育方式、教学措施,那么双方都能对学生的成長情况有更切实的把握,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受到正确的引导,走上正确的成长轨道。
二、小学德育工作现状
(一)家庭和学校德育教育分裂
很多家长认为,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是教师的事情。然而在学校,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也是教育工作的责任人,教学任务相对繁重,于是许多班主任只会在课堂上或者学生犯错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就使得德育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德育教育过于理论化,德育教育的效率也就随之降低了。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的教育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部分家长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得学生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不充分。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这些孩子会因此逐渐忘却教师的教导,不重视在学校学习的德育知识,从而降低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二)德育教学方式单一
部分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经常使用知识灌输法,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对道理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用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不能明白教师表达的核心是什么,还可能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说教”产生排斥。此外,有些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只关注学生犯错误的地方,没有留意学生的优点,引起学生对德育的反感;还有些教师开展教育时的态度始终是严肃的,学生体会不到教师的关心和温暖,导致学生存在畏惧心理。产生上述情况后,教师再想和学生进行良好互动就很难了。在部分家庭中,家长开展德育教育的形式也是以说教和批评为主,这会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德育教育可能适得其反[2]。
三、家校联合视角下小学德育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育思想,强化家校合作意识
为了让家校合作更有效率,德育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在开展家校合作的德育教育时,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需要先转变自身教育思想,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对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有科学的认识,尤其是要强化家校合作意识。
1.教师方面
小学教师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体,教师的教育观念、方式和素养是与德育工作成效直接挂钩的,对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着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作出表率,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作为工作指导,强化家校合作意识,积极主动地和学生家长展开沟通和交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校合作。
2.家长方面
学生家长教育理念和思想的转变离不开学校和教师的引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家长开始过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应先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避免家长对孩子成绩过分关注,让家长将注意力转移到孩子的全面发展上来,并向家长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健康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终身发展的保障,教师应当积极地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愿意主动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德育工作,在家庭教育中适当强调德育教育内容,并注意自身言行举止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二)搭建沟通平台,提高家校合作能力
在过去的家校沟通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方式是家长会和电话沟通,这两种渠道的交流不够便捷和清晰,实际成效不够理想。为完善家校合作机制,使家校合作效率提升,确保德育工作的效果,学校和家庭之间有必要搭建交流平台,建立多元的沟通渠道,让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更加紧密,切实提高家校合作的力度。首先,学校可以建立家校委员会,选出家长代表,让其作为学校与其他家长联系的枢纽,向家长传达学校的相关工作安排,并收集、反馈学生家长的意见和想法,组织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德育问题进行研究和商讨,从而得出合理的策略[3]。其次,学校需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依托信息技术,让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更加便利,如学校可以收集学生家长的微信、qq、电子邮件等信息,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家长群,由各班的班主任担任家长群管理员,并在家长群中定期分享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课程安排、活动通知等。班主任也可以在群中分享德育教育相关话题,引发家长的讨论和重视,以及分享优质的德育教育方法和经验,让家长学习、参考或者借鉴这些方法、经验,将其用于家庭教育中。最后,学校还应当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大德育教育宣传力度,在学校官网、官博设置德育教育板块,投放各种与思想道德和法治意识培养有关的讯息,鼓励学生家长关注这些讯息,让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有一定了解。
(三)坚持立德树人立场,明确德育目标
在实施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坚持立德树人的立场,明确德育的目标,让学生成为集健康、睿智、博学于一身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家校不应仅以学生出现的问题来驱动临时的合作。家校双方应该明晰德育的目标,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家校联合的根本目的,并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主,提前做好规划和科学的统筹,建构系统的合作体系,使得家校合作能够持续性地开展。另一方面,家校双方应该建立一种平等、和谐、互助的协作关系。学校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重视家长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肩负的责任,尽可能调动家长参与德育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搭建基于家校共建、共享及共同维护的德育平台。学校甚至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打造丰富多彩的德育校本课程,借此来提升家长的德育教育水平,将家庭变成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重要场所。此外,家长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育素养,专注于良好家风的建设,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手抓”“两手硬”,最大限度地实现德育的目标。
(四)搭建立体化互动桥梁,增强德育效力
1.树立跨界整合思维
学校和家庭的关系愈密切,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就会愈加频繁,也就更可能改善学校和家庭德育的质量,实现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所以家校双方应该形成跨界整合的思维,借助对话、协同、互补、联通等方式,从文化信念、关系机制、系统支持等方面进行持续而深入的探索。首先,家校双方应该明确家校之间的协同合作的目标是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保驾护航;其次,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与家长建立持续的、深入的對话,并建立健全长效合作机制,使其成为家校联合的重要保障;最后,家校之间的联合应该注重“艺术性”,换言之,家长与教师都应该秉持着包容、共生的理念,坚持科学性及互动性的统一,将有品质的学校教育和有品位的家庭教育进行融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沃土。
2.实现多元互通
要想整体提升家校合作的质量与效率,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家校双方需实现多元互通。家校双方应该立足传统的家校合作模式,比如“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等,丰富家校合作的内容与方式,并根据学生综合发展的目标,建立长效的家校联动机制。比如,学校在开展针对学生的职业信念教育时,可以让不同职业的家长来到学校进行职业生涯演讲。这些家长演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家长既可以向学生展示他们的工作成果,也可以向学生展示他们的工作方式,或者展示这一行业的基本工作内容等。这种个性化、贴近于生活的家校协同教育模式,能够给学生的职业生涯、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帮助,也能落实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及协同育人的目标。此外,家校双方还应该借助互联网,全方位地开启“线上+线下”的多向合作。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让家长与教师之间共享信息、共同讨论,并寻求更为有效的协同育人路径。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积极地开发契合本校育人特色的教育平台,以家校合作为基准点,拓展云平台,引入更多的家校合作资源,构建“互联网+家校合作”“互联网+德育”平台,让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便捷。
(五)建立家、师、生一体的交流角
教师可以在班里准备互动交流角,搭建拉近学生与家长关系的桥梁。在这一区域内,教师需要引导家长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让学生能够向家长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情绪与情感,以及自己在学校遇到的事情、现有的困惑、想要对教师和父母提出的建议等。在学生诉说时,教师需要坐在不起眼的角落,观察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当家长无法应对孩子或者教育方法存在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出现,顺势引导家长和学生,抓住教育时机,践行德育教育。通过这一交流角,家长会明白自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也需要学习开展德育教育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根据家长在交流角的表现,提出相应的家校联合德育策略,找准家庭德育的症结之所在,对症下药,从而提升德育质量。
结语
家校合作视角下,德育教育会有新的变化,教师和家长都应从新的角度审视德育工作,以先进的教育观念作为指导,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和联系。家校双方还应尽量了解对方,共同讨论以明确德育工作目标,制订科学的德育教育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德育教育方案。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务实的态度推动德育工作的落实,积极做出改变,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并带动学生,避免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误入歧途,保障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吉祥.浅论当前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吉林教育,2019(20):30.
[2]徐香兰.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探索[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5):157.
[3]王继兵.“融通”育人:全方位打造家校合作新体系[J].江苏教育,2021(Z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