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背景下的绘画创作探讨
2022-05-30赵霞
摘要:数字技术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为绘画创作提供了尤为丰富的图像资源,并展现了绘画作品的多样化表现形式。为凸显在绘画创作中应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文章梳理数字技术与绘画创作的基本关系,从客观的角度辩证分析数字技术对绘画创作产生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从中获得启迪,即还需要进一步开发、运用数字技术,且在运用过程中要符合当代社会的精神内涵。在此基础上,针对数字技术在绘画创作中的运用提出新的变革,一是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二是在商业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如对部分真迹进行3D修复,这对绘画教育和绘画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这一变革目前虽处于探索阶段,但不能否认其是绘画创作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
关键词:数字技术;绘画;创新;影响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03
0 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技术与软硬件设备逐渐在各个领域得到普及,这给传统的绘画创作带来了挑战和冲击。当下需要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对绘画创作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给绘画创作带来的变革、给当代绘画创作带来的启迪等。
1 数字技术与绘画创作
自计算机诞生以来,传统绘画迎来了新的创作契机,也给绘画表现形式带来了全新的实践探索,吸引了众多艺术领域的学者关注和尝试。传统绘画形式的画面肌理感需要色彩、材料、技法等的共同作用,然后呈现相应的审美效果,而数字绘画则利用虚拟技术,摆脱了各种限制,拓展了创作者的创作空间和平台,同时又为创作者灵感的及时转化提供了便利,如Photoshop、Painter、Procreate等软件,兼具许多传统绘画创作的工具、色彩和技法[1]。
绘画创作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及基于创作者个人的艺术领悟,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蕴、布局构图等各有千秋,在数字技术的参与下,创作者的这一系列表达内容能得到进一步升华,进而造就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换言之,虽然传统绘画创作的有些元素无可取代,如情感传达、笔触等,但数字技术在许多细节处理上表现出了传统绘画所不具备的优势,不仅大幅提升了作画效率,还探索了更多极具创新性的表现角度等。
2 数字技术对绘画创作的正负面影响
2.1 正面影响
第一,丰富了素材资源。随着数字技术愈发成熟,许多绘图软件中的工具和素材得到了进一步拓展。而随着动态绘画技术的出现,相应的图像处理软件和硬件设备也陆续得到升级,这为创作者的绘画创作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使创作者的创作不拘一格。
第二,在软硬件的基础上,创作者还能自发对素材进行动态或静态转化,绘画展现形式更加丰富。
第三,在画面设计过程中,数字技术提高了创作者创作的自由灵活度,且相比传统绘画作品,数字绘画创作的传播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2]。
第四,强化了绘画创作的创新性。数字软件和硬件为创作者提供了全新的绘画工具、表现形式、视觉效果、艺术语言,这从绘画逻辑来看是对传统绘画领域的一种创新延展,是创作者的新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比如中国水墨画,在传统的绘画创作中,仅有水和墨,但“墨韵”又有多个层次和表现形式,这对创作者的经验累积和笔法要求极高。而数字绘画不仅可以在视觉上呈现水墨画的浸染效果,还能调试出更多浓淡虚实的层次变化,这就是数字技术带来的创新手段。
2.2 负面影响
对任何一项新兴技术,都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数字技术也同样如此,在看到其为绘画创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其附加的负面影响。
第一,对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创作来说,创作的关键在于对绘画因素的巧妙综合运用,这不仅考验创作者的技艺与审美水平,也是创作者情感表达的主要途径,呈现了创作者的色彩感知。在现实世界中,色彩的微妙变化,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等的关系错综复杂,创作者在呈现某一特定色彩时往往需要经过大量的尝试方能达到自身追求的效果,细致入微地刻画现实世界,而数字绘画创作在细节表现上还无法达到传统绘画的效果。若创作者过度依赖数字绘画,其艺术感知力和观察力就会逐渐降低。
第二,造成创作者创作能力的丧失。艺术无法脱离创作,数字技术在帮助创作者更便捷地完成作品的同时,从创作角度来看,创作者自身对现实物理空间以及作品质感呈现的感知能力会逐渐丧失。而从众多数字绘画作品来看,许多元素与色彩都有明显的复刻感,无法在作品中体现创作者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技艺水平[3]。
第三,造成对绘画基础过程的轻视,如写生素描、草图构思等。由于数字图像处理器功能丰富、素材海量,创作者可以直接跨过绘画基础环节,久而久之,创作者会愈发轻视基础性的传统技能,直接导致创作者在后期的创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水平停滞不前的情况。
3 数字技术对当代绘画创作的启迪
3.1 对数字技术的进一步运用
基础条件主导上限能力,即什么样的绘画材料基础,决定了创作者最终会创作出什么风格的艺术作品,而这也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作品风格各异的原因之一,因为绘画条件不一样。数字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对绘画领域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创作者应以接纳的态度适应并深化运用数字技术,而不是利用数字技术单一地复制、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具时代特色的数字绘画作品,这不失为对历史的艺术记录。比如被称为英国艺术教父的大卫·霍克尼,他的作品几乎包括了所有可以使用的数字媒体素材,如用传真机制作画作,哪怕到73岁高龄,也在以艺术挑战科技,运用iPad进行数字绘画创作,颠覆对笔触和线条的习惯性表达,其作品展出后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在绘画创作中,媒介应当处于次要地位,放在首位的始终是绘画作品的艺术内涵,在数字技術的加持下开展绘画创作,绘画工具与材料的更新换代使绘画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图像也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更广泛的传播,但与传统绘画创作相比,其同样具备艺术价值,所表现的是一个新时代的艺术形式和生命张力。
3.2 符合当代社会的精神内涵
艺术源于生活,绘画创作传达人们现实生活的反馈,实现精神与情感表达。绘画作品是由不同艺术家创造的,是创作者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同时与社会文化、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因此,绘画作品的精神内涵由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深度、情感厚度、观念层次等决定,创作者处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年龄段,其艺术积累也各不相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风格。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不仅创作者的创作技艺等发生了变化,其情感、精神、思维方式等深层次内容也有所变化,既要继承传统绘画创作的文本价值和人文内涵,还要结合新时代的价值导向和思想观念,新的时代发展背景,当今时代提倡的逐新趣异、吐故纳新等创作思维,主动接纳数字技术,勇于创新,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内涵的新题材、新立意、新作品[4]。纵观古今杰出的绘画艺术家们,无论从属于何种画派,使用何种技法,其作品无不充满时代气息,如吴作人于1977年创作的油画风景画《战地黄花分外香》便能让人直观感受到创作者昂扬振奋的豪情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以及在一系列事件影响下,创作者在作品中融入的扬眉吐气的时代歌咏。靳尚谊于1969年创作的工业题材油画《毛主席在炼钢厂》也具有极强的历史性,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当下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绘画创作形成了全新的格局,若要传达时代精神内涵与情感等,其内容创作必须在一定层面上以服务时代为主旨,创作者自身也要时刻铭记时代价值观、社会风尚等,方能创作出更具时代精神的作品,为作品注入时代灵魂。
4 数字技术背景下绘画创作的新变革
4.1 对教育引发的变革
尽管数字技术在素材、技法等方面为绘画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从能力层面来看,绘画创作的基础能力也需要得到培养,如素材选择、技法使用、结构布局等,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创作,都离不开学习。比如在油画创作中,基础能力即素描功底,这也是油画教学中需要不断巩固的基础。随着数字技术融入当代艺术教育,油画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在视觉效果上实现了多样化的延展,还厘清了教師的教学规律,教师教学成效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显著增强。且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平台作为师生互动交流的纽带,促进了师生间高效的双向沟通。
数字绘画为创作者的素材组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能更深层次地激发创作者的想象力和灵感。为了适应数字时代,做到与时俱进,绘画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习绘画基础知识和技法,还要熟练掌握数字绘画的相关知识结构和操作技法,如媒介信息素养、数字审美能力等。在教育培养过程中,数字绘画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人文素养、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和考核,以期在数字媒体教育环境下以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启迪学生,让学生在绘画创作中获得新的尝试和审美视角。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在当代的绘画创作中,数字绘画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陆续有众多艺术家在这一新兴领域崭露头角,也有许多传统美术艺术家作出新的尝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绘画艺术人才分流。正因如此,在现代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少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这正是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引发的变革。
4.2 对商业引发的变革
第一,促使绘画作品的市场传播和消费更加多样。首先是市场结构多层次,即生产体系—绘画作品市场—需求者;其次是组成部分多样化,即以绘画原创作品、授权的复制品为主的生产体系,还有以画展、拍卖公司、线上线下交易平台等为主的绘画作品市场,以及有消费、投资等需求的卖家。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绘画作品的创作效率明显提高,传播速度明显加快,这在无形中促使绘画作品市场的各个结构和组成体系趋于成熟,且发展前景更加广阔[5]。
第二,随着“第四消费时代”的到来,新技术和新模型代替了许多传统消费产品,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部分产品彻底消亡,还有部分产品则为了迎合市场实现了快速转变。绘画领域也是如此,许多传统绘画作品开始朝数字绘画转型,与商业的融合应用更加广泛和紧密,诞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如三维动画、游戏开发、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等。许多传统艺术家也开始踏入数字领域进行绘画创作,如被誉为“CG绘画之父”的克雷格·穆林斯便在数字绘画创作中融入了古典油画风格,将传统与科技结合,并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许多广受关注的作品,如《帝国时代》《刺客信条》等。不难看出,数字绘画的出现扩张了消费市场,传统绘画创作也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第三,随着3D等复刻技术的发展,绘画产品市场的复制品也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许多罕见的名家真迹在3D打印技术的应用和授权下,得以以复制品的形式转化为商品进入大众市场,提升了大众的审美水平,加深了大众对艺术作品的认知。此外,与传统打印技术相比,3D打印技术是在与数字摄影等技术的结合下才打印制作出了高度还原真迹的复制品。如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约利斯·迪克教授就曾利用3D扫描技术和计算机开发了一款可以对伦勃朗的艺术作品进行风格分析的软件,然后运用这款软件,将伦勃朗的笔触结合到画面中,使用真正的优化材料进行打印,营造出真实油画的触感,从而完成对真迹的3D打印。此外,这一软件还能根据计算机的计算推断伦勃朗下一部作品可能的面貌。可见,这项技术在现实应用中不仅极具创新性,还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用于对现存油画残缺部分的修补,或是打印出更多高仿真作品用于全国各地的美术展览和美术教育。
5 结语
绘画创作反映的是创作者的个人情感与思想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写照。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绘画创作展现出了极强的跨越性和广阔的表现空间,使绘画艺术的生命力得到了延续,并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但绘画创作不能完全依赖数字技术或止步于现阶段的数字绘画变革,创作者需要在坚守自身艺术追求的前提下,顺应技术变革,应用和尝试探索更多创新的可能性,方为艺术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左祺琦.自动化数字技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J].自动化应用,2019(3):157-159.
[2] 程超.绘画艺术的数字化拓展与前景[J].美术,2018(12):140-141.
[3] 周全.传统绘画技法在数字绘画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9):12-13.
[4] 李冰.数字绘画的艺术形式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2,30(3):49-52.
[5] 吴萍.数字绘画在高校美术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15):128-129.
作者简介:赵霞(1977—),女,四川宜宾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绘画、水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