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2-05-30暴志方

科技创新导报 2022年18期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技工院校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2DOI:10.16660/j.cnki.1674-098x.2204-5640-3412通信作者简介:暴志方(1984),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控加工、精密检测及质量控制。E-mail:2416009191@qq.com。

摘要:《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是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与工艺课程和技能训练项目有着密切的联系。为适应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方式,本课程教研组进行了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本文通过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关键词:技工院校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  教学现状  教学方法  工学一体化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e of Work Study Integrated Teaching

——Taking the Course of as an Example

BAO Zhifa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chool of Foshan Technician College, Foshan, Guangdong Province, 528234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is a backbone course for Mechanical majors in techn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also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Mechanical major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craft courses and skills training program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echnical colleges,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 of this course has carried out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work study integration,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is course, this paper explores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course assessment,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quality.

Key Words: Techn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mit Fit and Technical Measurement course; Teaching status; Teaching methods; Work study integration

我國是装备制造业大国,机械装备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而机械专业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启了职业教育的新时代[1-2]。技工院校作为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更重视职业技能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的教材《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五版),是全国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通用教材,它涉及机械制图、零件的互换性、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等理论与部分实践知识,该课程与机械加工相关的定义、术语较多,内容涉及广泛,知识面宽,实践性较强,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学习与理解。因此,结合学生当前已有的知识水平,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并能够及时掌握新知识而创造有利条件。

近些年,笔者作为负责人组织该课程任课教师组成课程改革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根据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该课程特点,分析《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现状,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形成了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引导文引导、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特色,和老师们一起交流学习[3]

1 教学现状分析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高技能层次)是技工院校高级班所用教材,是机械类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开设在新生一年级第二学期,是学生学习工艺课程、技能训练的基础。本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块之间关联性不强,与生产实践脱节,针对性不强,知识点的讲解较传统,大多数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授课方式较单一,而且大多数学校不能满足实验室的建设,缺乏实践教学环节,阻碍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以教师为中心,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

部分院校在授课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难以吸收,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教学过程缺乏动手操作的实训环节,严重阻碍学生认知发展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1.2 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依赖课程配套的PPT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使学习内容更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教师如果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设计教学内容,只是按照课件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不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反而会影响教学质量。其次,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缺少板书,不能完全体现教学重点、难点,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图1所示。

1.3 生源素质差,基础薄弱

2022年5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版,其中指出普职教育将进行协调发展,也就是说有部分初中生无缘普高,被分流到职业学校学习或技工院校,这部分学生具有基础比较差、行为习惯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不良、意志品质发展不成熟、自觉性和能动性较差等特点。也有个别品学兼优的学生选择进入职业学校或技工院校,如家庭条件的限制、兴趣爱好等,但這毕竟是少数的生源,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普通高中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

1.4 教材知识结构不能体现工作岗位需求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工具书,但目前多数《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材实施的是模块化教学,传统讲解知识点的方法因知识点之间没有关联,未能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设定教学内容,造成教学内容脱离企业的实际需求,使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不能学以致用,不能充分转化为岗位能力,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

1.5 缺乏实验室建设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虽然经过了多次改版,穿插了部分实践动手操作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各院校实验室建设情况不同,还是无法实现工学一体化教学,不能够完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1.6 教学评价较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职业素养

通过对本校担任《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师进行访谈可知,该课程常用的教学评价有理论考试、课堂作业、课堂提问、期中测验等都是以书面考核方式,注重的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终结性的考核,考核形式较单一,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综合职业素养,不能反映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评价信息,也就不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利于促进教学相长[4],更不符合技工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2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改革与实践

针对部分院校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1 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人社部职业能力司解读《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中指出,开展工学一体化工作是实现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并将带动形成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新局面。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该课程进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能力,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根据工学一体化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场地与工作场地为一体的指导思想,在教学场地的设置上结合课程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这个场所设施布置得合理与否,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把教学区、资讯区、检测区与展示区结合在一起,形成学习工作站,能够满足工学一体化教学需求,如图2、图3所示,与生产实践更紧密贴合,将工作过程融入学习过程中,更加契合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

构建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以“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如图4所示。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实施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引导文、情景设置、学生工作页、多媒体教学资源等多种教学手段拓宽学生思路,实现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的转变、从课堂教学向生产教学的转变、从书本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效果良好。

2.2 建设实验室,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我校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精密检测实验室。该实验室设有分组教学区、电脑操作区、实践操作区、资料查询区与产品检测区,如图2、图3所示,主要承担我校学生零件检测及相关课程的一体化实验教学,还可用于本校教师及学生进行教学研究、对外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校企合作进行企业零件的检测等业务,实现教、学、做合一[5]

在教学过程中施行企业7S管理制度,将企业文化管理逐渐融入课堂管理中,如张贴7S海报、文件分类管理、卫生分区管理、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图示、设备日常点检卡、安全警示标记等,要求学生以“学徒工”身份按企业管理参与学习和生产,更贴合企业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5]

2.3 优化、重组教材知识结构,课堂教学引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

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相融合,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合理地优化、重组教材知识结构,如表1所示。

课堂教学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某夹具体零部件的检测为教学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参照制造企业对于质量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将原本独立的知识点转化为定位板的检测、皮带轮的检测、固定轴的检测、连接板的检测等四个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四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相关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计划80学时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实践教学更具有真实性和职业性,使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在“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

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可以实现将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以学习任务一“定位板的检测”为例设计教学流程,如图5所示。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按照“行动导向教学”教学理念,采用任务驱动法、线上线下、分层教学、角色互换,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混合式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如表2所示。

2.4 注重课程考核多元化,体现学生的职业素养

为了符合技工院校培养人才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就要改变目前的考核方式,创新课程考核标准多元化。一是加强过程性考核,如表3所示。平时成绩占总评考核成绩的60%,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零件公差的检测相关内容掌握情况,以及动手实践能力,以测量结果和操作规范作为评价标准,重视过程考核的重要性。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阶段性的考核。泛雅网络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利用该平台系统的自动阅卷功能,进行阶段性考核,成绩占总评考核成绩的20%,既节省部分精力又能实现自动等级评定和数据统计分析[6]。三是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占考核成绩的20%,综合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7]。通过考核模式的改变,全面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良好,如图6所示。

2.5 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

师资力量也是工学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重点问题,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一体化教师除了需要有足够的理论教学经验,还需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指导技能,所以工学一体化教学环节中师资力量的要求非常高[8],必须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一是加强教师综合专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参与工学一体化教学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制订每学期教师企业实践计划,对教师企业实践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对教师的实践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加强教师对企业实践的重视,企业实践结束时提供过程性材料、成果展示和实践总结,教师熟悉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6],工作岗位的需求,才能为设计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提供有利的教学价值。三是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校级、省级组织的各类教师职业能力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既是比赛又是促进教师与同行交流、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2.6 教学方法改革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实施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和学习的自信心,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如图7所示。

教师通过对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和设计,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贴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提升了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 结束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作为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的不同及课程资源的缺乏,仍存在许多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分析《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现状,采取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为社会培养出适应岗位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永莲.浅谈新时代中职机械基础的有效教学[J].职业,2019(28):72-73.

[2]栗长远.中职机械基础教学策略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16):117-117.

[3]潘海洋.浅谈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19):217-218.

[4]覃晓.中职《机械基础》课程项目化设计与教学实践[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1.

[5]张伶俐.工匠精神视域下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桂林:廣西师范大学,2021.

[6]张晓芳,杨立云,孙志平,等.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以《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2):191-192.

[7]邢小软.技工院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新思路[J].职业,2020(24):53-54.

[8]高峰.中职学校焊接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工学一体化技工院校教学现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