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交互理念的传统民间玩具再设计研究

2022-05-30吕兵学盘湘龙吴杰龙

设计 2022年17期
关键词:再设计交互设计

吕兵学 盘湘龙 吴杰龙

关键词:传统民间玩具 交互设计 儿童认知 再设计 “推枣磨”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9-0026-03

引言

玩具是儿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儿童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在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传统民间玩具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民间玩具反映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变迁,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经验。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和现代新型玩具的冲击,传统的民间玩具已不能满足社会与儿童的发展需求,面临着一系列的生存压力。本文将交互设计理念引入传统民间玩具再设计中,通过感官碰触、行为互动以及情感交流,促进儿童的智力思维开发,加强玩具、用户与环境三方面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一、传统民间玩具概况

(一)传统民间玩具的分类

传统民间玩具是指能够体现特定历史阶段百姓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玩具。毕元玲在《中国传统玩具中的造物智慧研究》中,提出中国传统玩具具有娱乐与文化的双重性,肩负着文化意义传达的使命。中国传统民间玩具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阔。国内众多学者大多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例如王连海学者按照玩具的材质和作用分为节令玩具、音响玩具﹑竹木玩具、泥玩具等。本文根据传统民间玩具的性能进行分类,主要分为观赏类玩具、益智类玩具、娱乐类玩具、节令类玩具,如表1。

(二)传统民间玩具的功能特征

1.寓教于乐:中国素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近思录》中曾针对儿童的教育方法,提到“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强调乐趣与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2]。中国传统民间玩具寓知识于玩耍之中,强调“玩”中启智。如《九九消寒图》是用来记载进九之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与主要有按照文字、圆圈、梅花三种图式。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顺序填充一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或图,直至九九之后,完成一幅九九消寒图或者一句九字的话。这种形式既练习了儿童绘画、识字能力,又启蒙了他们的历史知识和自然常识;七巧板等玩具可以帮助儿童学习基本逻辑关系和数学原理,儿童在玩乐时,一边动手一边动脑,启发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及专注力,不断提高兒童的智力水平。

2.认知价值:中国传统民间玩具大多“取之自然,用之自然”,让儿童在锻炼自己动手动脑能力的过程中也能够认知自身所处的世界,熟悉自身生存的环境,包括时令节日、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陈鹤琴提到“民间玩具最大的特点是自己可以动手制作,比如做水枪的过程,儿童需要先找到竹竿,并用锯锯断或用刀斩断,锯断后,在竹竿节底处钻一个适当的洞,若洞太大,水流便不急,若洞太小,水流便流不出,通过洞口大小的不断实践,便可研究出物理压力大小的性质”[2]。又如竹蜻蜓、华容道等,儿童在自己动手制作和玩游戏的过程中,对儿童了解历史、经验起到了普及认知作用。

3.文化传承:受生产条件的制约,传统民间玩具大多与节日时令、民俗习惯或传统手工艺有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处世方式以及对历史传说、宗教观念、地方特色的崇高信仰。如中秋节令玩具“兔儿爷”,人们根据月宫和玉兔的传说故事,将玉兔人格化并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兔儿爷,以此表达对月亮的崇拜。后来兔儿爷逐渐出现在祭月仪式中,兼具了神圣和世俗,寓意上宣扬吉祥与祝福,影响了北京人生活的诸多方面。在现代生活中,它主要成为供儿童玩耍的玩具,不仅体现了节日生活、北京戏曲文化等民俗的流变,还体现出了老北京人的精神面貌。

二、交互理念下的传统民间玩具再设计

(一)交互设计理念的内涵

IDEO的创始人Bill·Moggridg最早提出交互设计这一理念,其内涵是分析目标用户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提高用户与产品及服务之间交流的配合度,从而实现用户与产品的信息共享,使用户在与产品交互的过程中,不但达成其功能目的,而且能得到情感上的体验和精神上的感受。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对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视,研究者们在儿童玩具创新中开始引入交互体验等概念。如王秀丽等人在《基于具身认知的儿童智能玩具交互设计研究》中,将具身认知理论引入智能玩具交互设计中,增强儿童与玩具交互的具身性和互动性[3];杜鹃等人在《结构游戏中的儿童玩具交互设计创新》中,从交互设计的角度总结出儿童结构游戏中的交互系统,强调儿童与玩具的双向互动、儿童的行为反馈等[4]。

传统民间玩具是前人劳动文明的成果,不同学者就自己的研究方向对传统民间玩具进行了研究和剖析。廖梅在《当代民间儿童玩具的反思与创新设计研究》中,分析民间儿童玩具所处的时代背景,提出民间儿童玩具应体现时代、人文、科技、审美等特点的创新思路[5];金玉洁等人则是结合当代设计理念,从产品造型、情感化、艺术与科技的结合等方面进行民间玩具再设计。综上所述,目前交互式儿童玩具的研究虽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在交互理念下的传统民间玩具创新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传统民间玩具进行交互设计,不仅能增强传统玩具的可玩性,还加深儿童对传统民间习俗的了解。

(二)传统民间玩具再设计中交互理念的价值

从原创玩具角度来看,据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统计,作为全球玩具的生产大国,中国制造的玩具已占全球的75%,在世界玩具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地位。但是我国自主开发设计玩具的创新能力不强,主要以借鉴和模仿国外玩具为主,尚未形成自己的原创特色。虽然“国产动漫+玩具”模式发展的不断成熟,在整体设计上却仍然未出现真正与我国文化底蕴相融合的现代玩具。从陀螺、风车等传统民间玩具本身所具备的交互理念出发,在现有数字媒体技术背景下,打破传统玩具的单一性,丰富玩具的交互形式,是本土原创玩具在当代玩具设计中创新和发展的一条出路。

从时代背景角度来看,玩具是儿童成长和教育不可或缺的物品,随着现代科技与儿童玩具设计理念的不断融合,将交互设计理念应用与儿童玩具领域是一种必然趋势。目前国内玩具的交互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玩具互动性不强、忽略用户本身的体验等。从交互设计理念出发,对传统民间玩具进行再设计,创新传统民间玩具的设计特征,更加关注儿童与玩具产品的互动性与体验性,融入合理的使用场景,发挥玩具的价值优势,让玩具成为以儿童参与体验为核心的沉浸式物品,对于儿童行为发展和感官认知乃至智力水平等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三、传统民间玩具的交互性要素分析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性和心理发展状况,分析传统民间玩具设计中的感官交互、行为交互、情感交互等因素,建立多维度交互方式,如图1。

(一)感官交互

在玩具的交互设计中,感官交互主要以视觉、触觉和听觉等多通道感受为主,通过声音、图像和质感等形式反馈所提取儿童语音、动作行为等信息[6]。由于嗅觉、味觉交互涉及较少,因此主要对视觉、触觉和听觉层面进行感官要素分析。

在视觉感知层面,大多传统民间玩具的视觉效果较差,运用合适的颜色及恰当的造型,通过色彩的对比、造型立体化以及图像影像交互等方式可进一步提高儿童的视知觉能力;在触觉感知层面,传统民间玩具多为就地取材、手工制作,略显质朴。现代的审美观念对玩具的品质和精细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儿童可以通过触觉来辨认物体的不同质感以及粗糙度、软硬等特性,增强生活常识和经验。同时,通过触觉传感器的振动以及温度觉等方式也可给儿童带来不一样的触觉体验。在听觉感知层面,传统民间玩具主要是人为操作发声,交互性不强,现有玩具大多以语音交互为主,在玩具中加入语音识别技术,配合视觉图形和触觉感知,通过适当的声音进行对话反馈,向儿童传达信息,以此来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激发其学习动力。

(二)行为交互

行为交互是用简单、直观的交互方式获得身体上的体验感受。在成长过程中,儿童需要通过不断借助与外界事物的信息、行为交互来获得思维和意识,从而分析具体问题。传统民间玩具在交互设计中应关照儿童的动作发育,提高玩具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拓展传统民间玩具的发展空间。在玩具中通过模拟不同的生活场景中,运用多种交互技术跟踪和识别儿童的姿势、动作等行为特征,理解儿童行为所表达的含义,并作出相关响应的交互方式,使儿童不断积累其日常生活经验,如智能感应玩具通过行为交互让儿童感受物体重力、磁力等现象,加强了儿童与玩具间的互动性。鲁艺在《基于实体交互的玩具收纳装置设计》中针对儿童玩具投放的行为特征,总结抓握、投掷、移动等实体交互的手势,智能收纳箱会通过识别相应的手势及行为而做出一定的反馈[7]。

(三)情感交互

情感交互是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交流与沟通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变化。传统的儿童玩具受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影响,一般都具有象征寓意,能够给人以慰藉和情感寄托。但随着物质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传统民间玩具已经逐渐无法适应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在保留传统玩具独有魅力的基础上,强化儿童与玩具交互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与个性化体验,给予儿童关爱与乐趣,实现玩具与儿童之间情感与信息的交流互动。对于儿童而言,玩具已经不再是单纯娱乐消遣的物品,儿童还可以从玩具里得到丰富的情感交流和美好的游戏体验,从而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8]。徐宁在《儿童玩具情感交互设计研究》中,强调情感交互理念引入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必要性,系统阐述了儿童玩具情感交互设计的基本原则,为儿童玩具设计提供了参考[1]。

四、基于交互理念下的传统民间玩具再设计策略

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玩具的交互设计系统是由用户、玩具、环境协调组成。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进行传统民间玩具的交互设计策略研究。

(一)加强儿童与玩具的互动

儿童与玩具的交互是指玩具与儿童之间要形成双向互动交流,使玩具儿童的朋友。“玩”是儿童的天性,玩具作为儿童生活中的最常见的“物”,其可玩性、娱乐性要满足儿童的需求。然而传统民间玩具在不断地社会变迁中,“玩”的功能在不断弱化,因此,重视人与玩具的互动交流体验,设计让儿童教育价值大、体验感高以及趣味性强的交互方式是传统民间玩具再设计的重要部分。在玩具的创新中,融合中华民族的传统造物智慧和精神,加强玩具设置的逻辑性,设计有趣的交互方式,让儿童在玩耍的同时,其大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开发和锻炼。其次,要注重体现儿童的创造精神,利用传统民间玩具大多自由创作的本身优势,比如儿童通过与一堆泥、一团面的互动,可塑造出不同的造型,有利于摆脱儿童以固定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儿童自由创作的热情和想象力。

(二)注重儿童与他人的交流

儿童与他人的交互是指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交行为。高科技玩具虽然丰富了儿童的娱乐生活,但对儿童身心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儿童社交行为普遍缺失。目前大多数玩具过于强调其技术因素,在互动性体验设计环节上略显单一,仅仅将玩具与儿童联系在一起,而很少考虑儿童的社交发展因素,使儿童的人際关系逐渐疏离。中国民间传统玩具的互动参与性很强,比如风筝、蹴鞠等,在与同伴或父母的交往中实现玩具的最大化价值。在交互设计中,玩具作为儿童与外界交往的媒介,要增强玩具的可玩性及体验感,提升传统民间玩具的附加值,并使儿童通过一起玩玩具达到与家长、同伴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玩具的交互沟通功能,对于亲子关系、儿童社交关系及与外界交流能力的培养均具有积极作用。“可拆分铁环”以传统的“铁环”为原型,在玩耍方式上更具互动性。当两个轮合在一起时,儿童可以在家长及同伴的帮助下,通过共同控制内外轮,学习滚铁环的技巧。而当两个轮拆开后,内轮和轮毂便可单独自由使用,用来互相比赛。儿童在玩耍中达到了亲子交流以及玩伴互动的目的,也拥有了健康的娱乐方式[5],如图2。

(三)拉近儿童与环境的联系。

儿童与环境的交互是指儿童与游戏内的活动场景及自身周围环境之间产生的联系。中国传统民间玩具多为天然取材、手工制作、环保可回收,并可帮助儿童认知所处的自然环境。再设计应充分考虑儿童与周围环境的交互,构建儿童与自己所处世界的关系,拓展对周边世界的认识。并可与新科技相结合,与时俱进,迎合玩具发展的主流趋势,提高传统民间玩具的档次,使玩具更加符合当今时代大环境的要求。通过提供多种智能交互方式,让儿童在与玩具的接触中,不断开阔儿童自身的动手动脑能力,并且激发儿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热情,潜移默化地了解自然社会知识、生活常识乃至于人类活动烙印等。例如,Set儿童栽培玩具是双人互动的棋盘类玩具,可以让儿童知道作物的生长阶段和自然过程。每个游戏玩家要照看自己的植物直到他们获得果实,在这过程中需要学习播种,浇水,进食和保护作物,从而使他们更接近真正的栽培过程。不仅锻炼了儿童的思维能力,还帮助儿童了解作物栽培知识以及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如图3。

五、传统民间玩具再设计实践

(一)设计对象

根据皮亚杰学者提出的认知发展论可知3-6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停留在物体表象,对事物的认知较为具体和直观,但此阶段的儿童学习认知能力发展快速,脑海中的物体状态逐渐由模糊转为清晰,并开始对一些简单的规律产生好奇,如图4。本设计主要为3-6岁儿童提供一个认知教育玩具,通过多感官的模块设计,结合多维度交互方式,强化儿童脑部认知,帮助儿童进一步理解物体属性,刺激儿童智力的成长,使儿童在与玩具的互动过程中建立对生活规律和日常经验的认知,拉近儿童与人交往、认知事物及认识周围世界的关系[9]。

(二)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对传统民间玩具设计策略的分析,以宋代《秋庭婴戏图》中的“推枣磨”为例,进行再设计实践。“推枣磨”作为古代传统玩具,体现着杠杆力学原理,其玩法是先取鲜枣三枚,一枚横切去半,枣核上露,用三支竹签鼎足式插在枣肉下部,立于桌上,再将一根两端各插一枚枣的细竹篾搁置在枣核上,调整重心,保持两端平衡,最后用手拨动竹篾,使其旋转起来[10],如图5。“推枣磨”玩具可以培养儿童的平衡力和专注力,但“枣磨”需要用树上的枣和泥巴制成,且游戏方式较为单一,很难提起现代儿童的兴趣。

第一,几何物块的模块化设计可组合成多种样式,帮助儿童从眼看、耳听、手握等方面进一步认知物体的质感、形状、体积、轻重等属性概念,提高玩具的可玩性和益智性,从而加强儿童与玩具的互动。儿童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自由组合,不断调整重心,使其达到平衡。每个物件会置入相对应的智能硬件,玩具会根据儿童移动两端物塊的位置,以语音对话的方式进行及时反馈,并传达鼓励、赞赏、警告等信息;当儿童调整到平衡位置转动时,陀螺顶部便会出现彩虹光晕反射效果。

第二,可与同伴、家长一起玩耍,增进儿童与他人之间的情感。此款玩具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共同玩耍,在游戏过程中,两人各负责一端,需不断协作配合,找到平衡点位置,与同伴一起感受游戏和思考的欢乐,更好地培养了儿童的同伴关系与社交能力;儿童在与家长一起玩耍的过程中也可学到知识,增进亲子互动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保留“推枣磨”玩具的历史文化价值,了解古代自然常识及民俗活动,拉近儿童与环境的联系。“推枣磨”作为秋季节令游戏,可帮助儿童获取节令知识。等到秋季来临时,儿童也可将玩具置于自然环境中玩耍,用枣作为旋转物件,体验传统“推枣磨”的游戏乐趣,积累大自然的感知觉经验与相关知识。其设计方案如图6。

结语

结合时代背景和儿童的发展特点,将交互设计理念引入传统民间玩具的再设计中,考虑整个玩具交互系统之间的关系,提供更为有趣、更新奇的交互体验方式,通过玩具激发儿童对生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儿童与他人及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交流。这不仅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探索信息时代下传统民间玩具的再设计也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再设计交互设计
老字号,新活力
苏州昆曲文创产品的再设计研究
浅谈交互设计流程中的视觉因素
超数字化: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飞行英语实践课程的评价与再设计
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废旧木制家具再设计及制作
传统婚庆视觉产品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