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22-05-30刘媛

求知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运用策略小组合作小学数学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抽象性较突出的学科,学生若想学好数学,就需要在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小学,学生需要注重学习方法的适配性,积累一定的学习技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有效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的方法之一,其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发散思维,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使用这一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更多。文章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利弊,着重分析教师如何利用其优势,规避弊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作用,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数学;运用策略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需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其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以培养更多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积极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心理、学习需求等,还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助力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当前较受教师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发散思维,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发展,也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添砖加瓦。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及意义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大部分教师已能够摆脱传统教学观念中守旧落后的思维的束缚,自主更新教学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创新,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较深,其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时候,仍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主,过度干涉学生的学习活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还有一部分教师过度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导致学生对该模式产生依赖性,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于数学教学的意义

其一,当前,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创新。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展现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的深度解读,为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展奠定基础。其二,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等特点,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于学生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降低他们理解数学问题的难度,使他们获得更多学习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学习数学的信心。其三,小学数学教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教学,更能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活跃度,让他们在与其他小组成员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以此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缩小班级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差距[1]。其四,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学生展示探究结果,与其他小组和教师进行交流评价,能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营造积极热烈的数学学习氛围,使数学学习变得更轻松有趣。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策略

(一)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合作效率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由于想法不同,容易出现意见分歧。对此,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教学时,应当注意帮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以避免其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不必要的争辩而浪费学习时间,以此实现合作学习效率的提升。

以“正比例和反比例”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完该课的基础比例知识后,可抛出如下话题要求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同学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比例?”基于此,学生积极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交流过后,教师继续创设问题情境:“老师在刚工作时,便在学校里种下了一棵树,现在它已经长成大树了,但是老师每年都会记录它的成长情况,包括外形、虫害,甚至测量树高,大家知道老师是怎么测量树高的吗?”学生很快便能联想到运用比例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单元后续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校园中的旗杆高度进行测量。活动过后,教师要求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过程和结果,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适当的点评,而后为学生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校园中的一棵树进行测量。这样,学生很快明确了学习目标,从而有目的、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由此可见,合作学习目标的确立能够促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问题的探讨和实践中,从而加强对合作学习时间的有效利用,使合作学习发挥其最大作用。

(二)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小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时常依赖教师的引导,同时,其学习行为与习惯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积极转变教学策略。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先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兴趣,再为其合作学习进行预热。同时,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引导各个小组内部进行合理的分工,从而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打好基础[2]。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把控问题的难度,避免问题过于简单,在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则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并及时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唯有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教师才能充分展现数学问题的魅力,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为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教师可依据教材中的实验案例,为学生准备好实验道具,并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讲授“什么是可能性”这一知识点。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张抽奖转盘的图片,以此创设生活情境:“同学们,老师在商场购物后,凭小票能够在这个抽奖转盘上抽一次奖,大家觉得老师最有可能得哪个奖?”基于此情境,学生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评价过后,继续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大家不难发现,在这样的抽奖活动中,获奖概率都是具有随机性的,它所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按照之前的分组,利用手边的道具,引导学生进行摸球实验,对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探讨,感知可能性是什么。为此,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生活中处处存在可能性,老师的笔筒里有三支外观一样的笔,但其中一支是红笔,在没有做标记的前提下,老师要拿几次才能拿出红笔呢?”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基于此,教师便引导学生利用小球进行实验探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分工、安排探究步骤等,最终轻松获得结果,深刻理解可能性的含义。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能使学生更投入地探讨数学问题,而教师适时的引导,能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增添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锻炼自身的数学思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深度挖掘教材,创造合作机遇

数学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参考。教师在依据教材开展教学时,既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可实施性,也要兼顾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考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能基本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还应积极挖掘教材的内容,对教材中适合学生合作探究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在教学中突出关键点。基于教材知识点的整合,教师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条件,有效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的教学为例。由于图形的学习涉及方方面面,并不止于图形特征、周长、面积等常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能由表及里地掌握图形的相关知识,比如,要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时,能够了解三角形的形成条件,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点、三边关系等。对此,教师可通过研究教材内容,深度挖掘知识点,找出其中能够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在探讨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由于学生未曾经过系统的学习,对三角形的组成条件不够明确,他们普遍认为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促进其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安排实验指导:利用小棒搭建三角形进行关系探究,以此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开展合作学习前,教师先提问学生:“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三条线段(展示在PPT上),你们觉得它们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教师便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学生便能发现,这些线段并不都能组成三角形。基于此,学生便产生了疑问。接下来,教师便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寻找答案,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探究案例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提问、提供数据记录表、解答疑问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实践结果。教师还可以预留结果展示时间,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作用。

上述案例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需要一定的机遇,而教师便是其合作机遇的创造者和提供者。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才能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更多合适的机会,有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四)加强教师引导,促进合作互动

若想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要帮助他们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其加强引导,积极为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能在正确学习方向的引导下开展合作学习[3]。为此,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合作情况对其予以适当的指导,以此促进学生的合作互动以及交流。

例如,在“圆柱和圆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圆柱时,应当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让学生进行探讨,以保证学生能够从较直观的角度进行课程学习。在学生基本掌握圆柱的表面特征后,教师继续提问:“我们应该怎么确定圆柱的高呢?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并展示你们的方法。”学生讨论过后认为,可以直接从两个底面圆上找到相对的两个点,连成线段进行测量。对此,教师提出问题加以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测量方法有什么优点或者缺点?”在学生再次讨论交流并发表看法后,教师再进行指正和总结。在研究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圆柱的上下底面面积一样吗?请用合适的方法来证明。”基于此,学生进过合作学习,研究出了各种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将圆柱体剪开,将两个底面剪下之后,进行重叠对比,便能发现其大小无差;有的小组认为剪开的方法太过麻烦,可将圆柱立在纸上,分别围绕两个底面在同一位置画圆,若是两个圆重叠则能说明底面积相同。基于各组方法不同,教师便引导学生互相交换方法进行实验,以此巩固其对圆柱表面积知识的理解。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引导无处不在,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支持,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增强了学生自主思考和探讨意识,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快速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在激发教师教学创新活力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通过合作探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促进自身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为自身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霞.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思考[J].小学生(中旬刊),2021(10):57.

[2]张锋年.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J].学周刊,2021(30):63-64.

[3]张万华,马爱龙.合作探究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1(29):135-136.

作者简介:刘媛(1993—),女,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运用策略小组合作小学数学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漫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的重要意义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作文评改“五步曲”
PBL与小组合作教学法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