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都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2-05-30那淼郝金亭

职业 2022年18期
关键词:技能人才文化创意产业培养模式

那淼 郝金亭

摘 要:本文对首都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做了调研分析,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并以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为例,对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变迁进行了梳理,分析提出了首都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可推广模式。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技能人才    培养模式

近年来,首都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实践表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既应遵循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又应遵循文化创意人才发展的特殊规律。目前,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正在倒逼人才培养转型。北京 “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对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产业复杂的波动性增长特点,满足行业人才的现实需要。

一、北京市技工院校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020年,北京市技工教育信息类核心教研组选择了北京市7所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影响力的技工院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研,就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调研表明,就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而言,7所院校各具特色。大部分院校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从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项目实践课程4个维度展开。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充分结合工艺美术特色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北京轻工技师学院采用小班教学,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构建校企合作、技师评定、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的课程体系,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依托国家级、市级、区级大师工作室,密切校企联动,形成了集学校、企业、工作室三位一体的育人共同体。

总体来看,北京市技工院校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开设的专业相对较多,但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成果相对较少。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技工院校作为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把培养具有专业特色、对接首都功能定位的适应性高技能人才作为目标,总结提炼形成有应用价值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推广。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要素分析

在借鉴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把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群体所普遍认同和遵循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主要包括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4个要素,即以培养理念为基础、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培养内容为依托、以培养方式为具体实现形式。

三、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分析

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一所以新媒体命名、服务首都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院校,在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走过了一段艰辛的探索之路,历经了以下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标准开发引领人才培养。从2002年开始,学院启动电脑动画制作专业开发,几年后电脑动画制作专业迅速发展为学校的骨干特色专业,其示范引领作用开始凸显。2005年,学院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领导下,牵头会同国内兄弟院校开发了动画绘制员国家职业标准,编写了系列培训教材和鉴定题库,并及时跟踪新技术对内容进行调整,更新国家动画绘制员标准及各级培训教材。这一时期,学院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及配套资源引领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学院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职业标准的制定者,抢占了专业建设改革创新的制高点。在培养目标上对标国家职业标准,是此时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

第二阶段:基于专业群初步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抓住首都产业升级发展的机遇,探索专业群的构建模式,打造形成了新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群。专业群构建突出一个核心——新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相对集群,在专业建设上形成整合性优势;专业群之间相互辐射和支撑,专业设备和专业教师资源共享。其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工学结合、专业特点鲜明。突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创意能力,以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为重点,完善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行业组织指导、校企共建。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行业组织指导,逐步建立完善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在培养理念上,工学结合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第三阶段:“T-PST”复合式团队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随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等一系列建设项目的实施推进,学院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在逐步完善。借鉴斯坦福大学团队培养经验,形成了“T-PST”复合式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即以适应性技术(T)为引领、以项目(P)为驱动、以工作室建设(S)为平台、以团队岗位组合(T)为单元的复合型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点如下:一是按照企业实际岗位,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教师团队,成立工作室;二是引入合作企业实际生产岗位流程,构建实训环境;三是按照岗位组合形成学习团队;四是建立“一专多能”的学业评价标准。“以项目为引领、以工作室为平台、以团队式培养为目标”的育人模式特色鲜明、运行高效,实现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培养方式上,工作室平台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四阶段:完善、发展“四层分类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世界技能大赛的参赛备赛,逐渐对标世界技能大赛标准,“T-PST”复合式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对接产业链、世界技能大赛创意类项目的设计与制作环节,以工作室为平台、真实项目为载体,多层次、分类别地将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转化为课程内容,建立对接行业标准、世界技能大赛评价标准的多元评价机制,通过专业交叉、课程互选、师资共享、书证赛融通等,构建了“四层分类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初步构建了“多元融合层级式”课程体系,即中级工到高级工再到预备技师的“‘文化+专业基础课程—‘创意+工作室课程—‘项目+工作室课程”的“多元融合层级式”课程体系。在培养内容上,提炼出了符合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特色要求的課程体系架构,突出了文化、创意、技术的融合。

纵观学院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十几年来的变迁,有两个核心一以贯之:一是技术标准的高端引领。从国家职业标准到世界技能大赛标准,坚持高标准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实践载体的工作室平台。学院建设有国家级、市级、区级、校级10余个技师工作室,集生产性、教学性、培训性、竞赛性、研发性、服务性为一体,梯度合理,层次分明。为形成特色鲜明、要素齐全的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实践基础。

四、构建要素齐全、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充分的实践探索和总结提升,学院逐步构建了要素齐全、特色鲜明的“一平台、双主体、三层级、四融合”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方式以“一平台”为载体

“一平台”是指工作室平台。多年的项目实践、世界技能大赛备赛经验,使得学院专业群内建设有国家、市、区、学院四级专业技师工作室,创新性地设立了班主任工作室,“专业+育人”立体教育教学工作室网络已经形成。专业群依托工作室平台,以生产实践项目为载体,建设世界技能大赛国家、北京市级集训基地,引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开展技术技能项目研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产教深度融合项目,实现“教、学、做、考、赛、创”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室设置梯度合理、层次分明,是人才培养和项目实施的绝佳载体和现实平台。

(二)培养理念以“双主体”为基础

“双主体”是指学校和企业双重主体。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双主体”确定培养目标,“双主体”设计课程方案和课程体系,“双主体”创新教学模式,“双主体”开展技术研发,“双主体”实施项目,“双主体”开发教学资源,双主体培训教师队伍,双主体开展评价。

(三)培养内容以“三层级”为依托

“三层级”是指课程内容的三层级,将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分为共享课程、一体化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项目融通课程3个层级,包括中级工阶段的专业群共享型课程(培养基本素养的德育课程、培养创意思维和艺术素养的艺术基础课程以及培养信息技术素养的技术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一体化专业课程;以生产性、综合性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注重开发培养学生完成项目所需能力的综合项目实践融通课程。同时,教师队伍按照共享课教师、专业一体化教师、综合实践项目导师、企业师傅进行结构化设计。教师队伍结构化设计、专业群课程开发逻辑与人才培养环节之间紧密对接。

(四)培养目标以“四融合”为核心

“四融合”是指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德、技、艺、创”融通。校企共同依托工作室平台,把立德树人、技术技能、艺术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既符合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又结合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特殊需要,以创新开拓道路,以特色确立优势,崇德精技,培根铸魂。

五、小结

结合人才培养实践,开展文化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总结提炼出具有推广价值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进行实践、修正,有利于更好地培养符合要求的产业人才,为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王启龙,徐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23(6).

(作者单位:北京市新媒體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技能人才文化创意产业培养模式
大赛引领下的职业院校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关于钻井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能人才调查研究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