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真实地发生
2022-05-30杨世秋
摘 要:名著导读课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把握对应名著的主要内容,了解整本书的核心价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昆虫记》导读课让学生了解到《昆虫记》不是一本普通的生物学著作,而是一本充满真挚情感与理性思考的文学名著。教师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授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汲取名著的养料,从而更好地成长。
关键词:名著阅读;文学魅力;阅读兴趣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广西中小学语文学习质量研究专项课题“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0zjy1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世秋(1976—),女,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法布尔的《昆虫记》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推荐的必读名著。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昆虫记》这本书没有阅读兴趣,加上全书篇幅很长,学生难以坚持读完。如果教师只是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没有跟进督促与检查,不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问题,学生很难做到真正的阅读。因此,为了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可在学生阅读之前有效利用导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昆虫记》是一本博物学著作,作者真实地记录了他对昆虫的观察与思考,因此教师在导读课中要主要围绕《昆虫记》的核心价值,引导学生探索该书的文学魅力,感受作品体现的科学精神。根据学情,笔者设定了以下《昆虫记》导读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昆虫记》全书内容及其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体会《昆虫记》的文学魅力;3.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探究精神;4.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法布尔简介及《昆虫记》的文学地位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法布尔于1823年12月22日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圣莱昂。法布尔17岁时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他一直对大自然保持着强烈的热爱和研究热情。34岁时,法布尔发表了文章《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修正了当时昆虫学祖师莱昂杜福尔的错误观点。53岁时,他最钟爱的儿子朱尔去世,法布尔把他发现的三種蜂以“朱尔”的拉丁语“伏利渥司”命名。到他56岁的时候,法布尔买下了塞里尼昂的荒石园,并在那里一直居住到逝世。他说:“这是我意欲从此永远与我的昆虫亲密无间地生活在这儿的美丽迷人的伊甸园。”荒石园除了供给家人居住外,还是法布尔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他在这里一边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自己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最终完成了《昆虫记》十卷本。
法国著名剧作家埃德蒙·罗斯丹称赞法布尔说:“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样去思考,像艺术家一样去观察,像诗人一样去感受和表达。”罗曼·罗兰称赞道:“他观察之热情耐心、细致入微,令我钦佩,他的书堪称艺术杰作。”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夸奖他是“无与伦比的观察家”。法国和国际学术界称赞法布尔是“动物心理学的创始人”。在法布尔晚年的时候,《昆虫记》被称为“昆虫的史诗”,法布尔就是“昆虫世界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法布尔的才华受到当时文人学者的仰慕,《昆虫记》既是一部昆虫学的科普书籍,也可以被称为描写昆虫的文学巨著,因此法布尔既被人称为博物学家,又被称为大文学家。1910年,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此教学环节让学生对法布尔的生平经历以及《昆虫记》的文学成就有所了解,打破了学生对《昆虫记》的认知局限。一部记录昆虫习性的科普书籍为何被称为文学名著?这是引导学生阅读《昆虫记》的一个切入点,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变被动阅读为主动行为。当然,阅读名著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资讯,更是为了获得更高层次的启发。当学生开始认真地阅读《昆虫记》时,会自觉主动地跟随作者的思考,从而使阅读从简单记忆转变为深层次的理解。
二、《昆虫记》的前言(序言)及目录阅读
在开始阅读书籍正文之前,阅读前言(序言)和目录是打开整本书的钥匙。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书籍前言及目录,了解《昆虫记》的成书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从而使学生对《昆虫记》有初步认识,了解这本书在谈什么问题,这本书的框架如何,具体包含哪些部分,等等。目录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全书介绍了哪些昆虫,由于《昆虫记》每一章都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学生可以从目录中挑选最先想要了解的昆虫或最感兴趣的章节开始阅读。此外,师生可以根据目录简单制订一个阅读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一章节的阅读,同时提出具体的思考问题。制订阅读计划并切实实施,有助于阅读真实地发生。
《昆虫记》分为十卷,每卷包含若干章节,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了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法布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记录了对几十种昆虫的观察与实验。如“身披铠甲的庞大家族”——鞘翅目昆虫;“小身材大智慧”——膜翅目昆虫;“羽化翩翩飞”——鳞翅目昆虫;“十足的坏家伙”——双翅目昆虫;“完美的捕食者”——螳螂;“昆虫界的歌唱家”——灰蝗虫、蟋蟀、蚱蜢;“昆虫界的素食者”——蝉;“吐丝小能手”——狼蛛、蟹蛛、圆网蛛;等等。
三、感受《昆虫记》的文学魅力
了解昆虫习性不是阅读《昆虫记》的关键,阅读《昆虫记》的重要意义在于感受作者对昆虫炽热的感情和理性的思考,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虫性去反观人性,感受作者如何运用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描述昆虫。
(一)描写栩栩如生,以虫性反观人性
法布尔在对昆虫的观察和描写中倾注了喜爱、悲悯、同情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法布尔曾说:“你们对待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让它们活蹦乱跳地生活,对它们进行观察研究;你们把它们变成恐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它们成为人们喜爱的小家伙;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工作,而我则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鸣中进行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则是研究昆虫才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
《昆虫记》中也时有体现他对昆虫的悲悯之心。比如,他是这样描写螳螂的:“他们看见在烈日炙烤的草地上,有一只仪态万方的昆虫半挺着身子庄严地立着,它那宽阔薄透的绿翼像亚麻长裙似的掩在身后,两只前腿,也可以说是两只胳膊,伸向天空,一副祈祷的架势。……啊,天真幼稚的好心人,你们犯了多么大的错误呀!它种种祈祷似的神态掩藏着许多残忍习性;那两只祈求的臂膀是可怕的劫掠工具;它们并不捻动念珠,而是要结果一切从旁边经过的猎物。……它是威胁昆虫界和平的老虎,是埋伏着捕捉新鲜肉食的妖魔。可想而知,它力大无穷,又嗜肉成性,外加它那完美而可怕的捕捉器,使它可能成为野地上的一霸。‘祷上帝可能变成了凶神恶煞般的刽子手。” 作者在描写过程中流露出他对于昆虫的爱憎,他的这种情感并不由于昆虫的外形的可爱或优雅产生,而是建立在生命是被尊重还是被残害、被践踏的基础上。法布尔通过对昆虫的观察,反观人类社会,思考人性,思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合作等社会关系,因此《昆虫记》又是一部带有哲学思考的文学著作。
在《昆虫记》导读课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法布尔将昆虫拟人化的叙述,法布尔用昆虫世界反观人类社会获得的的哲理思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作者的哲思,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比如,教师可提出“这本书在谈论什么问题?”“作者在描写某个昆虫(如螳螂)的时候,他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的观点有道理吗?”等问题,使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批判性阅读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叙述扣人心弦
法布尔长时间追踪昆虫,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假设,反复推理,严密求证,一步一步揭示真相。《昆虫记》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却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跟随作者“侦破一个个案件”。
比如在描写金步甲被“谋杀”的一章中,法布尔这样写道:“众所周知,金步甲是毛虫的天敌,所以无愧于它那‘园丁的称号。它是菜园和花坛里警惕的田野卫士。……它是个凶狠的吞食者,是所有力不及它的昆虫的恶魔,但它也会遭遇灭顶之灾。……爪子、脑袋、胸部,全部完好无损,只是肚子被大大地开了膛,内脏被掏得精光。”是谁?又是为了什么把它如此凶残地杀害了?接连几天,法布尔关在玻璃房里的金步甲一个个地被“谋杀”,最后只剩下五只雌金步甲……法布尔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最终亲眼看见雌金步甲在雄金步甲的鞘翅下将其开膛吃掉,才确定了“谋杀”金步甲的凶手。但明确凶手并不是故事的结束,法布尔继续提出疑问:雌金步甲为什么要吃掉雄金步甲?昆虫界还有哪些昆虫有与此类似的习惯?这是法布尔的疑问,也是另一个探索的起点,还是吸引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点。学生被层出不穷的问题紧紧包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阅读越来越有乐趣。
(三)语言朴实清新,风趣幽默
《昆虫记》中朴实清新、风趣幽默的语言让学生仿佛看到一个个可爱有趣的小生命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奋斗,学生以此联想到人类的生活,从而获得轻松、真实的阅读体验。如书中的一段:“那一天,天气坏透了,刺骨的寒风呼啸着,冻得人嘴唇像被刀割似的。……象态橡栗象脚上蹬着黏性套鞋,可以牢牢地贴在光滑浑圆的橡栗上。……此刻橡栗象正在橡栗上用自己的弓摇钻在忙乎着。它缓慢而笨拙地围着它那根插入橡栗中的钻杆移动着,在画着半圆,圆心就是钻孔,然后又折回头来,画一个反向的半圆。它反复地这么画来画去……由于钻杆太长,象态橡栗象开始干活时是用后腿站立着的,……因为开始干活时,必须让钻杆稍微弯一些以利于钻探。因而,它被远远地抛离橡栗工地,徒劳地在空中拼命挣扎。它因为没有任何支撑点以摆脱险境,最后筋疲力尽地死在长钻杆的顶端。如我们工厂里的工人一样,象态橡栗象有时候也成为自己机器的受害者。让我们祝它们好运,套上结实的黏性鞋套,小心干活,当心滑倒。”
阅读名著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读写转化。法布尔对昆虫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扣人心弦的叙述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优秀范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给昆虫做名片卡,概括其主要习性及特点;可以摘抄一段幽默风趣的段落,声情并茂地朗读;也可以参考作者的观察过程,制订一个观察计划,并模仿作者的描写方法,把观察过程记录下来。
四、学习科学求实的精神
法布尔的观察细致,结论求实。为了证实自己的假设和推论,法布尔坚持不懈地观察,因此他被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为“无与伦比的觀察家”;法国和国际学术界称赞他是“动物心理学的创始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法布尔敢于质疑、科学求证、坚持探索的精神,并使学生学以致用,做到不盲从,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情并谨慎求证。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了解书中的知识,还能学习作者的深刻思想以及优秀品质。名著阅读,要求学生既能读进去,还需要读出来,这样才能将阅读所得真正内化为心灵的养料。
五、阅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名著导读课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制订阅读计划,确定每天的阅读任务和阅读要求。学生可以从自己最喜欢的章节开始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标注关键信息和精彩描写,还可以写下阅读疑问或阅读感悟。同时,教师可以每周组织开展阅读分享活动。在分享中,学生能有所收获,从而能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
结语
名著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阅读指导将名著阅读落到实处,让学生的阅读真实地发生。名著导读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初步认知书籍的核心价值,并帮助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得到成长的养料。名著阅读注重完整性,因此在导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关注章节之间的关联、贯通和迁移,从而培养学生深度、系统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让-亨利·法布尔.昆虫记[M].陈筱卿,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7.
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