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研究
2022-05-30周红惠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通过细致观察生活现象,发现问题,并利用严谨的科学实验进行验证的学科,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教师开展科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及动手操作养成科学思维及科学精神,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養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精神;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周红惠(1975—),男,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小学生往往对未知事物有探究的兴趣,而小学科学可以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对未知事物进行深入探究,通过科学实验得出科学规律。小学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一、培养小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需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探究兴趣及树立科学信仰。首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科学实验研究是严谨的,需要学生经过一步步的观察、分析、探究,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保持理性思维。学生经过多次科学实验,会逐渐养成尊重实证的科学态度。其次,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未知现象的探究兴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思维认知不完善,好奇心较强,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往往就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此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与探究意识[1]。最后,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信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能让他们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逐渐形成科学信仰。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策略
(一)直观教学,增添趣味
在教学中,兴趣培养很重要。想要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和自主思考,离不开兴趣的培养。然而,有的科学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让学生对知识进行重复、机械的背诵与记忆,缺乏生动的学习体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自主对科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科学教师要注意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以兴趣为前提进行科学探究。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直接呈现一些科学现象,让学生看到一些平时很难看到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自由探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享受科学探究的快乐,这样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例如,在开展“仰望天空”这部分科学知识的教学时,笔者灵活利用多媒体,将提前制作好的太空的相关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太阳、月亮等。学生对此充满兴趣,边看边和同伴讨论着自己看到的星球。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对看到的现象进行思考,问学生:“大家在这些星球中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吗?”这时有的学生说:“为什么视频中的太阳比月球大很多,但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太阳和月球感觉差不多大呢?”笔者顺势引导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讨论思考,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在学生热烈讨论后,笔者提示学生:“是不是距离不同的原因呢?”此时学生恍然大悟,笔者趁机引入新知的学习—地球、太阳、月亮三者之间的距离是什么样的,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都非常期待笔者接下来的教学。
从以上案例可知,教师通过直观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利用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由展开想象,认真进行思考与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2]。
(二)问题引导,学会质疑
质疑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能让人在提出问题和求证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考与判断能力。由于小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较弱,再加上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因此有的学生会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听老师的就好,自己不需要思考与判断。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态度下很难养成科学精神。对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对现象进行仔细观察、深入探究,并在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养成科学精神。
以“蚕变了新模样”的教学为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蚕变蛹的过程以及蚕与蛹的区别等。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笔者通过问题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质疑。首先,笔者给学生准备了一些蚕茧,让学生对其仔细观察,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观察。笔者说道:“老师觉得茧里面的蚕已经死了,因为它被一层层的蚕丝包住了,你们觉得呢?”学生有点犹豫,这时笔者又说:“不如大家剪开茧看看?”学生纷纷点头,于是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剪刀、放大镜、手电筒等工具。学生把茧剪开后,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发现蚕变了样,纷纷大声说道:“老师,蚕没有死,但是它变了样子!”这时笔者顺势给学生解释蚕已经变成了蛹。接着笔者又问道:“那么这个蛹的外形和我们原先看到的蚕有什么不同?它有眼睛和脚吗?它会动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继续认真地观察,并与同伴讨论,一一解答了问题。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要注意,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验证。当观察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分享观察成果,让学生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学会质疑。在教师有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有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合作探究,实验操作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操作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实验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实验能够验证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猜想,使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因此,科学教师要注重实验操作,让学生合作开展实验,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为学生后续的深入学习夯实基础[3]。
以“测试‘过山车”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需要学生描述小球的位置及其运动形式,并通过小球的位置比较在不同的“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速度有什么不同。在本节实验课开展之前,笔者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合理组建几个实验小组,并确立小组长,让其负责组内活动的管理。然后笔者通过问题的形式给小组安排不同的实验任务,让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如“将小球放在‘过山车上,以轨道的起点为中心,如何描述小球的位置?”“小球从高处滚落,它的运动形式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等。接下来,各个小组分别开展实验,对问题进行深层次探究与分析,并得出相应的实验结果。在此过程中,笔者提醒各组小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让组员在组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互相帮助,共同实现实验目标。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科学实验操作,共同学习与探究,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精神,有助于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在科学教学中,教学情境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和探究性实验,对于小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引导小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时,教师应为学生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沉浸在教学情境中,在教学情境中开展科学探究,从而形成科学精神[4]。
例如,在教学“阳光下的影子”一课时,首先,笔者与学生相互帮助与配合,拉上窗帘,创造黑暗的实验环境。然后,笔者将手电筒当作光源,用来模拟阳光照射到物体上的情形。笔者还就地取材,选择教室中的物品当作被阳光照射的参照物。接着,笔者让一位学生帮忙拿手电筒缓缓移动,模拟太阳的移动,再让其他学生观察物品在光源不同照射角度下影子的变化情况。在此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实验中用到了哪些工具”,让学生总结出产生影子的三要素。最后,笔者让拿手电筒的学生逐渐改变光源与参照物之间的距离,让其他学生观察影子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光源的位置与参照物影子的关系,完成本节课的探究目标。
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教室的条件营造了阳光照射物体的教学情境,直接把教室变成了一个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实验操作与观察,自主得出科学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科学精神。
(五)结合生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
科学源于生活,教师应借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式和素材,优化教学过程与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让学生在快乐的探究体验中获取知识、形成科学精神[5]。
例如,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的相关知识时,笔者针对小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发展特点设计了趣味性课堂小实验,保证实验过程中所用到的材料和工具都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在实验过程中,对小学生产生的疑惑,笔者注意结合生活现象进行解答。在学生完成实验后,笔者还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哪些现象是为了降低物质的溶解速度,启发学生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科学,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
此外,引入生活元素时教师要注意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比如在教学“食物中的营养”这节课时,笔者首先结合生活实际问学生:“我们为什么每天吃不同的食物?”学生纷纷回答:“为了摄入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笔者就此引入新知教学,引导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进行探究。但食物的营养对小学生而言毕竟比较抽象,于是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笔者就先让学生思考食物的口感问题,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将食物口感特点与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联系起来,逐渐使其进入对营养供给与生命活动的相关思考中。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将生活元素融入科学教学中,能够满足学生对科学与生活的关系的探究欲望,激发了学生探究生活现象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
(六)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
好的榜样能让学生明确追求的方向,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讲解科学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知识体系,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向往,为培养科学领域的人才打下基础。对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与科学家有关的故事,让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坚定科学理想。
例如,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搜集一些与课堂学习相关的国内外科学家的故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达尔文发现生物进化规律的故事、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故事等,将其呈现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这些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勇敢尝试的精神。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还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将搜到的资料分享给其他学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让学生了解众多科学家的故事,体会科学家身上的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榜样,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结语
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智慧,优化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职业素养,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构建轻松、愉快的科学课堂,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发现科学、热爱科学。
【参考文献】
[1]荣志华.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J].新智慧,2018(12):96.
[2]徐海霞.如何在小學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5(21):182.
[3]陈龙.培养小学生科学精神与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
(05):55-57.
[4]黄晓,孙丽伟.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04):111-120.
[5]王勇.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