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与科学教学的融合

2022-05-30顾健彭

教育界·A 2022年2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科学融合

【摘要】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的各级教育部门都在通过种种方式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小学阶段,劳动教育依然面临着课时不足、教学内容陈旧、师资队伍短缺等问题,因此对于小学劳动教师而言,在现有情况下,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效率和质量仍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小学劳动教育和小学科学教学有着很多可以融合之处,这两门学科有很强的互补性,都是强调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所以小学教师可以尝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以此提升劳动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效果,助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科学;融合

作者简介:顾健彭(1980—),男,江苏省兴化市景范学校。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意义、教育体系构建、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意见和要求。

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小学劳动课程中,教师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动手实践,参加日常的、简单的生产劳动,以达到磨炼其意志、从小培养其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的目的。

一、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

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劳动教育课时严重不足

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要求,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则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没有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的课时数,而且在江苏省,小学一、二年级往往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许多学校按照相关要求,在三至六年级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相应的劳动教育,但由于课时仍严重不足,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大多不尽如人意。

(二)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对小学生的校内劳动教育多半停留在教学生打扫教室内外的环境卫生这一层面,校外劳动教育则多半是面向个人生活的卫生、烹饪、种植等简单技能的劳动教育。这些劳动教育不能完全体现当前时代劳动的新特征和社会服务的新变化,更难以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和让学生产生认同。

(三)劳动教育师资严重不足

受过专业的劳动教育培训的教师相对较少,许多小学的劳动教育教师不仅没有受过专业的劳动教育培训,还是兼职的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教师的缺乏让学校缺少浓郁的教研氛围,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进程也因此受到了限制。《意见》和《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缺少专职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劳动教育的系统性、连贯性可能不够,这会直接影响劳动教育的效果。

二、小学劳动教育和科学教学融合的可行性

(一)小学劳动教育与小学科学的互补之处

作为以培养小学生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小学劳动教育与小学科学教学天然有着互补之处。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1]显而易见,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和“技术”两个词是被一同运用的,并且“科学技术”一词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但是在社會现实中,“重科学轻技术”的现象非常严重,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家长,大家往往更关注科学领域的“趣味”,而或多或少厌弃技术的“汗味”。

小学劳动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劳动实践中,学生需要体验一定的简单、枯燥的机械劳动,培养劳动意志,体验劳动的“汗味”。与此同时,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还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苦干,还要学会巧干,笔者以为,这也是一些劳动教育教材的名称被定为《劳动与技术》的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劳动与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运用技术的意识上,具有天然的互补性。因此,劳动教育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累一定的劳动经验和科学知识,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主动探究,从而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改进劳动方法,形成劳动思维,提升劳动品质,感受到劳动与科学相结合的“甜味”[2]。

如小学科学课程中有“洗衣服的学问”一课,这一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洗涤用品完成去污实验,并了解面对不同的污渍时需要使用不同的洗涤用品,然后通过对比实验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实验效果往往很不理想。经过一定的观察、分析,笔者认为实验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劳动经验,不了解洗衣服的步骤,也不了解水温的高低和洗涤剂与衣服的配比对洗衣服产生的影响。小学劳动课程中也有让学生洗涤小件衣物的内容,这一教学内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让学生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教学的重点则是让学生掌握洗衣物的步骤—一泡二揉三涮四拧五晾。但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反馈中,笔者发现,面对沾有汗渍、墨水、果汁、油污的衣物,学生清洗得并不干净,即使多清洗几次,效果仍然不理想。经由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就与“洗衣服”这一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而言,劳动课程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任务高度互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对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思考:清洗污渍除了与洗衣的步骤、揉搓的力度和次数有关,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是否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类型的洗涤用品?手洗和机器洗衣时用的洗涤剂是否相同?在课堂上,教师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答案进行简单的猜测,然后鼓励学生尝试通过使用不同的洗涤用品得到答案。在学生完成几轮尝试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洗衣粉、肥皂、液体洗涤剂分别适合清除哪些污渍,并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有一定了解。通过反复实践探究,学生会体会到,劳动时不仅要有认真的态度,要一丝不苟、踏实苦干,也需要选取正确的方法,以提高劳动的效率。

(二)劳动课程和科学课程都是综合性课程

笔者所强调的这两个学科的课程都是综合性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两学科的课程内容都是综合性的,二是学习这两个学科的方法也都是综合性的。

就学科内容来说,小学科学课程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教师开展教学时注重呈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以期让学生了解自然世界的整体性。而小学劳动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劳动的对象就是科学教学指向的自然世界。小学高年级的劳动教育更要求学生在简单的劳动生产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上述教学内容表明,劳动课程和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综合性的。

与此同时,两学科都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将所学内容和已有经验结合,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将理解自然和解决问题相结合。由此可见,学生学习这两个学科的内容时,需要采用综合性的学习策略。

现在很多家庭都有轿车,小学教师可以要求五、六年级的学生帮助家长清洗一次轿车。在清洗轿车时,学生不仅能体验家庭劳动的乐趣,还可以思考下列科学问题:1.用什么类型的洗涤产品清洗效果会更好;2.洗涤剂是放得越多效果越好吗;3.在清洗车辆的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地少使用清水;4.清洗车辆时,在太阳光照射下会出现七色光,这些七色光来自哪里;5.在夏季和冬季什么时间段更适合清洗车辆;6.洗车应该用冷水还是热水,原因是什么。看似简单的清洗车辆劳动,实则包含着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各种科学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劳动过程,学会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科学素养,还可以让学生带着科学问题进行家庭劳动,并在劳动过程中探究科学问题,由此意识到应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可以更好地进行劳动,提高劳动的效率和成果。

(三)劳动课程和科学课程都是注重实践的课程

劳动课程和科学课程都具备注重实践的特点,二者也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当地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

小学科学课程应当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需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简单的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予以解决。小学劳动教育的特点则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让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实现独特的育人价值。《意见》也要求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时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让学生手脑并用,亲历劳动过程。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劳动和科学课程都强调让学生从周边的生活出发,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总结等环节,在实践中体验和认知客观世界,实现知行合一,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许多学生在家庭中会帮助家长用铁锅蒸菜,蒸菜时需用到蒸屉,教师可以据此设计科学探究任务,让学生凭借所学知识,探究在没有合适的蒸屉时,如何只用三根筷子做一个简单的支架来加热饭菜。学生可以选择自行探究完成这一任务,也可以与家长共同讨论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资料、反复实验,顺利完成任务后,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劳动经验和科学知识,在动手实践中获得自信心,还可以体会到帮助家长完成家务劳动的满足感。这样的科学课程寓樂趣于生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

又如,小学六年级科学课程中有让学生种植和观察豌豆以研究生物遗传现象的实践任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学校小农场进行种植。在种植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松土、播种、浇水、除草等劳动,并需要仔细观察种子的形状和颜色以及豆荚的形状、颜色和开花的位置,然后进行科学的记录,比较种植得到的豌豆茎的高度、开花位置、豆荚颜色和形状特征。这样的探究任务既能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不易,也能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快乐,从处理实际问题中感受科学知识和劳动的作用。

三、劳动教育和科学教学融合的优势

在教育实践中,每周1~2课时的劳动教育课程或科学课程是不能满足学生劳动习惯和科学素养培养的需求。与此同时,新时代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更注重综合性、实践性、体验式和情境化。而小学劳动教育与科学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仅能满足小学生劳动习惯和科学素养培养的需要,还有利于课程的组织管理和实施。

例如笔者开展了“仿生木艺—急速快艇”学习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奥松板、简单电机制作一个能游动的小快艇。学生经过简单的劳动技能培训后,基本都能完成快艇模型的搭建。但要让漂亮的模型变为能够游动的快艇,学生需要积极探究、相互合作,运用劳动、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解决游艇的平衡问题、防水问题、浮力问题、动力问题等。通过这类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因为学生制作能够游动的快艇的过程,就是一个将知识内化的过程,由此学生会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

结语

将劳动和科学课程融合,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思维广度,也符合当前时代社会生活对小学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让其在感受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前辈的艰辛,感受生活成果的来之不易,根植热爱劳动、坚持科学探究的观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孙红军,刘阳.在小学科学中渗透“三味”劳动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21(05):107.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小学科学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