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2022-05-30冯硕
摘 要:在全面培养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作为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对提升学生语文思维、综合素养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入手,明确核心素养要求,挖掘有价值的教育素材,做好学生教育指导工作,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冯硕(1992—),女,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傅家镇中心小学。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锻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获取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逐渐获得审美体验。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利用阅读素材,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与方法,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一、创设语文阅读情境
(一)做好情境导入工作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等特点。组织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情境,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利用有效素材延伸情境。趣味化导入情境的使用,能够保障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教师也要合理运用多样化导入形式,充实语文情境内容。如在讲述《鸟的天堂》这一内容前,教师就可以使用音视频将不同鸟的声音播放给学生,让学生感受鸟的真实鸣叫,在播放完音视频以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与感想。随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并提出问题:你对“天堂”有着怎样的看法?因为学生已经提前进行了预习,所以在课堂中他们能够及时分享自己的观点,对后续内容保持学习兴趣。教师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在品读文章字词段落的基础上学会分析文章大意,加深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师只有做好导入设计工作,才能让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逐渐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做好情境延伸工作
在许多文章中都存在留白,而教师通过合理利用留白能够实现对情境的有效延伸,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教师在讲述《两茎灯草》时就可以借助留白组织学生揣摩严监生的心理活动。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老爷是因为……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这一段话进行分析,虽然并未将严监生的心理活动直观呈现,但是却可以利用留白组织学生猜想严监生的心理活动。通过启发与引导学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理解、表达等能力,加深学生对“吝啬鬼”形象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续写的方式对留白进行填充,如在讲述《景阳冈》时,如果直接要求学生探讨武松的个性品质,很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就可以从当地受命打虎的猎户、劝阻武松的人等层面出发,要求学生谈一谈这些人在见到武松以后会说的话语等,并让学生任选一个角色进行续写。这一活动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武松的个性品质,学会从不同层面思考问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利用习题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在讲述《慈母情深》时就可以借助课后习题来锻炼学生的品读、揣摩能力,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1]。
(三)结合实践拓展情境
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延伸学生的学习情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等,利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吸引学生。如在讲述《景阳冈》时教师就可以开展情景剧表演活动,针对故事内容进行改编,在设计不同人物台词时确保所设计的内容与文章相符。在课前,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关道具,增加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学生在表演中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为了更好地延伸学生思维,教师还可以将课内与课外知识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开展文学常识竞赛等,确保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保持学习兴趣,实现语言积累目标。
二、开展对话教学活动
(一)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如果直接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内容,没有及时思考,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初次阅读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音形义等基础知识;在再次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在阅读中找出问题的答案,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分享与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将文章中的好词好句等分享出来,在尝试仿写的基础上提升阅读效果,加深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2]。
(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其实就是教师需要利用设计问题等方式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明确问题以后保持思考方向的准确性,产生学习动力,实现思维创新目标。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提出问题入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从学生认知能力等方面出发,确保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合理性,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与探究中找出答案。当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后,就能够在想象、联想与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挑战自我的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之间的对话
学生之间的对话能够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其实就是思维整合的过程,所以教师需要在开展生生互动之前及时给学生发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在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时掌握各小组的合作情况。如教师在讲述《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时,就可以让学生先进行默读,并向他们发布学习任务:找出未来学习方式与目前学习方式之间的差异。学生在完成默读以后就可以借助合作的方式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及时汇报成果。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观点做好评价工作,帮助学生再次整合思维。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谈一谈自己对未来学习方式的认识,鼓励学生在创新中提升思维能力。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能够给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體性。
三、开展鉴赏教学活动
(一)在诵读中鉴赏
语文知识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其中蕴含丰富的美感形象,所以在开展鉴赏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审美特点出发,进一步丰富审美方式,强化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体验。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许多文质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载体,所以在诵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真实体验出发,做好阅读教学活动设计工作,借助诵读活动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与素养。在开展诵读训练时教师还要利用学生的模仿能力,借助诵读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学会朗读技巧。如教师在讲述《长相思》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确保读音的标准,让学生在读通句子的同时理解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学生通过诵读能够实现与作者的有效对话,感受到语文的乐趣,逐渐提升自身的语感[3]。
(二)在情境中鉴赏
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如在学习《匆匆》时,学生通过诵读能够感受文章语言的优美,但是由于学生与作者所处年代相隔较远,难以适应作者的表达习惯,加之小学生经验、阅歷不足,不能深入感受文章中的美。所以教师需要做好情境创设工作,在范读中让学生进行想象,并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轻松的音乐,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回想与体验中感受到文章的美,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
(三)在拓展中鉴赏
单纯使用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难以满足核心素养教育要求的,所以在课堂中教师需要选择适合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体验感。如在讲述《父爱之舟》时教师就可以先对文章结构、主旨等进行探究,随后向学生展示《背影》《秋天的怀念》等文章,让学生在感受不同文章表达方式的基础上理解父爱。
四、充实语文教学资源
(一)感受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主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学生针对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在挖掘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文化视野。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找出文章隐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组织学生针对其历史意义等进行探究,如了解作者创作背景、文章主题思想等。如在讲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发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学生在收集资料时能够进一步延伸自身知识层次,加深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通过对作者写作风格等进行探究,学生可以掌握古诗创作背景,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的韵律与美感,加深对文化意义的理解。在讲述传统文学的时代意义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在讲述《猎人海力布》时教师就可以从乐于助人的经历等方面入手,在选择相似事例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4]。
(二)筛选适合的文化资源
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能够实现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补充,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所以教师需要做好阅读资源的挖掘工作,以教材中的文章为基础,做好拓展工作。如在讲述《牛郎织女》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民间相似的爱情故事,顺势引入文学常识。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故事的展示下,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课外实践活动来丰富文化资源,利用多样化资源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讲述《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身边的传统节日。通过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收集资料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保持学习积极性。在课外知识拓展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五、确保培养工作的全面性
(一)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理念
学校应当主动贯彻语文核心素养理念教育,及时组织小学语文教师参与专业化培训活动,确保核心素养培养能够真正落实到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主动理解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积极参与培训活动,在与其他教师的沟通和互动中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利用互联网平台等积累教学经验,做好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工作。
(二)加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力度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做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创新,找准教育侧重点。因为学生成长环境、个性特点等各不相同,所以教师需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强化学生审美与文化素养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主,选择适合的教育形式,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营造浓郁的阅读环境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辅助性条件。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学校要主动为学生营造温馨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从而保持阅读的积极性。学校应从现有条件出发,在开展多样化阅读活动的基础上丰富阅读方式与内容,如可以在学校中开展读后感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增加测评、奖励活动等,利用物质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动力,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比赛活动中,逐渐提升阅读动力;或是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读书交流会,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分享阅读经验与感悟,通过相互推荐书籍丰富阅读量。学校也要主动向教师传递这一思想,让教师在班级中积极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如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完成阅读笔记,利用主题班会开展阅读活动等,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加深学生对阅读的认识。虽然学校中有丰富的阅读资源,但实际上却存在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许多学生并未形成主动阅读书籍的意识与习惯。所以学校需要提高对图书馆资源利用的重视,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系统,调动各方资源优势,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阅读活动。如及时针对教师、学生的阅读喜好等进行调查,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好课外书籍推荐工作,进一步丰富图书馆藏书类型,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5]。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对提升学生阅读量、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等有着积极影响。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阅读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将学生带入阅读情境中,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王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0):24.
马永玲.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 新教育(海南),2021,(23):56.
王智超,高慧.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新一代:理论版,2021,(8):303.
段晓鑫.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作文:中小学教学研究,2020,(1):12.
王文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策略研究[J].女人坊,2021,(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