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林院校学报助推乡村振兴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22-05-30王峰徐俊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乡村振兴

王峰 徐俊

摘 要:文章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十九大以来我国农林院校学报(社科版)中关于乡村振兴的相关栏目文献进行年度发文量、高产机构、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主题等方面的可视化分析,旨在厘清当前我国农林院校学报(社科版)助推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脉络,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导向。研究结果显示,学报有关“乡村振兴”栏目研究成果逐年增加,学科研究较为固定,学科倾向较为明显,未形成核心作者群。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相关问题研究,加强各学者、机构、主题间的交流合作,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增强研究成果的衔接性。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林院校学报;可视化分析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标志着中国农业农村迈向深入发展新阶段。高校学报是展示学术研究成果的窗口,据笔者统计,近五年农林院校学报刊发的关于乡村振兴的文章有约2000篇,这些文章分布在如“三农问题研究”“乡村振兴研究”等栏目中,对这些文献的分析有助于把握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热点、主题和演化趋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国内40所农林院校刊登在其学报(社科版)上的有关乡村振兴的文章为基础,在中国知网(CNKI)以篇名:“乡村振兴”AND“中国农业大学”的方式和以篇名:“三农”OR“農村”AND“中国农业大学”的方式进行检索。其中,期刊名称依次设置为国内40所农林院校学报全称,检索时间为2022年5月3日,剔除其余文献以及相关征稿通知,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相关文献共1741篇。将1741篇文献以“Refworks”的格式导出,转码后输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以图表形式将数据输出,更为直观地对我国农林院校学报(社科版)助推乡村振兴研究知识图谱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运用CiteSpace对1741篇文献依次从年度发文量、高产机构、作者群、研究热点、主题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

二、数据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统计

1.发文量年代分布特点

年度发文量可直观反映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热度。图1展示了我国农林院校学报(社科版)2017年至2022年间有关乡村振兴主题的发文情况。从发文量的变化看,对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呈不断上升态势。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1],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政策的推动下,乡村振兴主题发文量不断上升,学者围绕乡村振兴的概念内涵、政策目标、主体作用、实现路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阐释与解读。2018年以后,发文量逐年上升,体现了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视,引起了社会对乡村振兴问题的高度关注。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同年,乡村振兴主题研究发文量继续增加,达到427篇的年度发文高峰。

2.高产机构及核心作者群

将数据输入CiteSpace软件,设置时间跨度为2017年至2022年,时间切片为1 year,节点类型选择机构,TOP N=50,其余参数为默认设置。得到节点数947,连线数581,网络密度为0.0013,模块值Q为0.5352,满足Q>0.3的要求,说明聚类结构是显著的,平均轮廓值S为0.2641(见图2)。根据生成的图谱可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44篇)、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7篇)、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2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8篇)、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6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15篇)、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14篇)、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13篇)、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系)(26篇)、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12篇)节点较大且连线数较多,发文量较多,科研能力较强。当前在农林院校学报(社科版)发表关于乡村振兴相关文献的跨机构合作已有初步规模。其中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机构为主已经存在相对固定且具有一定规模的跨机构合作。跨机构合作有助于提升该领域研究的影响力,促使机构之间实现研究成果互补。多数机构之间尚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跨机构合作,因此对于乡村振兴相关问题研究应加强跨机构合作,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促使研究成果的形成与转化。

在图2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基础之上,经过分析得到图3 [我国农林院校学报(社科版)上刊发关于乡村振兴文章的机构归类图]。发文机构共有948个,发文数前五位分别为管理学院(22.05%)、马克思主义学院(8.02%)、社会学院(系)(7.7%)、农村发展(3.9%)、人文学院(3.48%),各高校的二级学院占据较大比重,可知各农林院校中的乡村振兴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上述五个二级学院。

运行CiteSpace软件,设置时间跨度为2017年至2022年,时间切片为1year,节点类型选择作者,g-index(K=25),其余参数为默认设置。得到节点数233,连线数69,网络密度为0.0026的作者共现知识图谱(见图4)。其中模块值Q为0.9946,满足Q>0.3的条件,说明聚类结构是显著的,平均轮廓值S为1,满足S>0.7,说明聚类结果具有高信度。通过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可知发文量较大的学者有徐学东(6篇)、郑军(6篇)、贺雪峰(5篇)、张新文(5篇)、李敏(5篇)、方向明(4篇)、郑逸芳(4篇)、丁士军(4篇)、张勇(4篇)、李博(4篇)、栾敬东(3篇),其余学者位列其后。节点越多,连线越多,作者的合作就越密切,目前乡村振兴研究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出的稳定作者群体,其中以徐学东与吕明亮为主要代表,多数学者现阶段依然处于独立研究状态,总体合作趋势呈现大分散兼具小集中的特点。

依据普莱斯定律(1/2)x(1, Nmax)=x(m,Nmax)=x(1,m),推导得N=0.749(Nmax为高产作者的最大发文量),即杰出学者中最低产的那位学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等于最高产学者发表论文数的平方根的0.749倍。计算农林院校乡村振兴问题研究的核心作者,得出N≈1.83,对N取整即发表2篇及2篇以上作者为乡村振兴问题研究的核心作者(见表1)。由表1可知,在我国农林院校学报(社科版)上刊发乡村振兴相关问题研究的核心作者发表论文309篇,占样本总数的17.58%,没有达到普莱斯定律所认定的核心作者群标准,即未达到该主题下半数论文为一群高产作者所著。可见,在我国农林院校学报(社科版)上刊发关于乡村振兴问题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半衰期”是人们研究引文(文献)老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半衰期越大,引文(文献)的有效价值越大。如表1所示,半衰期最长的学者是福建农林大学郑逸芳(3.5年),其次是中国农业大学方向明(2.5年),而后是华中师范大学李敏(1.5年)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丁士军(1.5年),以及中国矿业大学张勇(1.5年)和中国农业大学李博(1.5年),其余核心学者的半衰期多为0.5年。可知当前在农林院校学报(社科版)上刊登的乡村振兴相关文献数量呈增长趋势,新的乡村振兴理论知识不断涌现,同时,乡村振兴相关理论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使得农林院校学报(社科版)上刊登的乡村振兴领域的文献老化程度较快,半衰期也较短。

(二)研究热点主题

本文通过对关键词聚类进行分析,探究乡村振兴的热点主题研究。运行CiteSpace软件,设置时间跨度为2017年至2022年,时间切片为1 year,节点类型选择为关键词,g-index(K=25),其余参数为默认设置。得到节点数320,连线数570,密度为0.0112的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5)。图中呈现了乡村振兴、农村居民、农村、脱贫攻坚、农村养老、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发展路径、相对贫困、小农户等10个聚类,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农林院校学报(社科版)上刊发关于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三)研究趋势

关键词体现了学者学术研究的重点与趋势,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可以反映一个领域内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当前学者对于乡村振兴研究同样具有一个认识的发展过程,在对乡村振兴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的基础之上,运行CiteSpace软件得到乡村振兴问题研究的度中心性关键词(见表2)。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是网络分析刻画节点中心性的最直接度量指标,节点度越大则说明度中心性越高。关键词节点连线越多,表明度中心性越大,关键词节点的度中心性越大,表明该节点在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内的重要性越强。在一定程度上度中心性可以反映乡村振兴问题研究的热点趋势。通过表2可以直观分析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热点、主题及演化趋势,从而准确把握近年关于农林院校学报刊发的关于乡村振兴问题研究的演变历程。不同时期学者的关注点不同,文章依据图6与表2将乡村振兴相关问题研究进一步划分为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研究、农村土地政策演变以及养老研究等五个方面。

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这类研究从宏观角度对乡村振兴的战略内涵进行解读。马珂琦基于农村“文化小康”的价值维度以及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践行路径[2]。刘传俊等人提出乡贤文化有助于促进乡风文明、重塑乡村治理主体,据此提出乡贤文化的建设路径[3]。程华东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提出农业大学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肩负重要使命[4]。黄思对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市场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产业振兴的具体路径选择[5]。张明皓基于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提出协同推进路径[6]。

乡村治理。这类研究集中于乡村治理体系和结构完善方面。张艺颉对现有农村治理结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提升村民自治制度建設的具体路径[7]。张新文指出传统乡村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多变的基层环境,提出通过乡村治理转型,推动乡村振兴[8]。邱建生等人采用案例分析,审视乡村现代治理与地方性知识的紧密联系,发现地方性知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知识基础[9]。刘志秀等人的研究表明集体产权制度在发展中具有内在束缚性,社区治理结构需进一步完善[10]。阴玥等人提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是乡村治理有效,现阶段需要优化乡村治理的主体结构,加强制度供给[11]。

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研究。这类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证方法分析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各类因素,如耕地使用率、发展的阶段特征等。栾敬东等人基于DEA模型测算安徽省耕地利用率,结果显示2006—2016年间安徽省耕地利用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且皖北的效率高于皖南,下一步应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12]。贺雪峰的研究表明,在乡村发展的不同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不尽相同,要仔细分析乡村振兴实施的阶段性特征,实践中不可急于求成[13]。马俊探究了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提出普惠金融发展对于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4]。许源源等人通过对已有健康乡村相关文献的可视化计量分析,发现既有文献的主要议题有乡村居民个体健康影响因素、乡村中的特殊群体健康、乡村健康风险与健康保障三个方面[15]。黄佳惠等人采用实证分析,研究了旅游投资与乡村旅游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旅游投资的增加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16]。

农村土地政策演变。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流转主体错位、流转风险难以规避等问题,确保土地流转工作正常进行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置监督机制[17]。当前农村宅基地制度建设改革存在现实困境,深化改革具有必然性[18]。王习明等人基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分析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落实农民集体所有权[19]。安海燕等人通过852份调查问卷探讨农民对于土地经营权融资认知与农民参与意愿的关系,发现多数农民的认知滞后于制度的发展变化[20]。黄帅金采用Logit模型,分析土地对农民工选择落户城市的意愿影响,发现拥有承包地和宅基地的农民工对落户城市的意愿较低[21]。雷丽芳等人采用 Logit 模型研究了养老保障对土地流转的关系,发现提升养老保障水平对加速土地流转有正的显著影响[22]。饶静等人在分析“农户生计理性”框架的基础之上,提出要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达到农户与耕地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23]。

养老研究。李谦从消费者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以房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短期内该模式在云南缺乏有效需求以及该模式对价格缺乏弹性[24]。齐燕提出由于撤村并居致使老年人自力养老能力弱化,村庄开始承担部分养老责任,养老主体发生转变,新的养老秩序亟待形成[25]。吕振华等人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养老事业的困境,提出应设立村级社会化养老机构[26]。李晔分析了传统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医养结合式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可行性践行路径[27]。王有业等人基于“三权分置”视角,提出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及保障机制,构建新型土地养老模式[28]。王震提出可通过构建新型田园养老模式,缓解城市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29]。朱浩对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的动力与践行路径进行分析,提出要将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放回农村现代化目标之中,推动模式创新,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30]。

三、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完善,学者对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聚焦。基于国内2017年至2022年间1741篇关于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学科分布看,尽管我国农林院校学报(社科版)中关于乡村振兴问题研究涵盖了众多学科,但主要集中在管理学、经济学、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农学等五个领域,各学科间、主题间、机构间的相关研究成果缺少借鉴与交流。

第二,从发文作者来说,我国农林院校学报(社科版)上刊发的乡村振兴研究已有庞大的作者群,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第三,从研究主题看,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研究、农村土地政策演变、养老研究等五个方面。前一阶段主要集中于乡村振兴战略阐释和解读,现阶段则对现实问题展开具体探究。

第四,从研究的机构分布来看,我国农林院校学报(社科版)上刊发乡村振兴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各高校的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系)、农村发展学院以及人文学院等五个二级学院,机构研究较为集中。

第五,从研究成果更新速度来看,多数学者的半衰率为0.5,半衰期较短,文献老化程度较快。可知当前在农林院校学报(社科版)上刊登的乡村振兴相关文献数量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乡村振兴相关理论知识快速涌现,相关理论研究方法更新速度较快。

(二)研究展望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展望。

第一,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研究领域,提升各学科、各机构与各主题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学者对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各时期研究重点均有所侧重,后者的研究应立足于先前学者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同时关注研究的不同视角和不同层次,进一步深化学术研究,增强研究成果的衔接性。

第二,现阶段多数学者依然处于独立研究状态,总体合作趋势呈现大分散兼具小集中的特点,农林院校关于乡村振兴的相关问题研究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出的稳定群体,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未来学者间需加强学术交流和协同性研究,拓宽乡村振兴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第三,学者关于乡村振兴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研究、农村土地政策演变、养老研究等五个方面,且愈来愈聚焦于乡村发展的具体层面展开研究。随着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将更为完善。在新的背景之下对乡村振兴问题展开新的视角研究,可为下一阶段乡村振兴问题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第四,学术界关于乡村振兴问题研究已經取得众多学术成果与经验积累,就研究的机构分布而言,我国农林院校学报(社科版)上刊发乡村振兴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各高校的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系)、农村发展学院以及人文学院等机构,机构研究较为集中。下一阶段要增强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机构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研究。

第五,农林院校关于乡村振兴相关问题的研究思路需要进一步拓宽,宜采取整体性研究方法综合考察相关问题。如在研究提升新型农民主体性的外部路径时,应同时考虑新型农民的内生动力机制;在研究新型农民的内生动力机制问题时,也应该同时兼顾考察其外部路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

[2] 马珂琦.“文化小康”视域下新时代乡村振兴路径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3):18-26.

[3] 刘传俊,姚科艳.乡村振兴背景下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建设路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14-20+160.

[4] 程华东,陈宇施.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模式与路径分析——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44-150+177.

[5] 黄思.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振兴路径研究——基于一个药材专业市场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3):26-33.

[6] 张明皓.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及协同推进路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45-52.

[7] 张艺颉.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与转型路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4):47-54+157.

[8] 张新文,张国磊.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乡村治理转型与乡村振兴[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3):63-71.

[9] 邱建生,汪明杰,张树威,温铁军.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地方性知识与乡村治理——以培田客家古村落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02):6-12.

[10] 刘志秀,李增元.乡村振兴中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对社区治理的影响——基于山东省J县A社区的实证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1):33-51.

[11] 阴玥,刘韬.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治理主体结构:历史演进、现实情况与优化策略[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06):17-25.

[12] 栾敬东,焦丽娟,朱乾隆.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6):45-53.

[13] 贺雪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防止的几种倾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3):111-116.

[14] 马俊.四川省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动态效果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2):55-63.

[15] 许源源,王琎.乡村振兴与健康乡村研究述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1):105-117.

[16] 黄佳惠,王兰会.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投资对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1):47-51.

[17] 金红利.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与行动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2):134-138.

[18] 张勇.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农民市民化与乡村振兴协同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6):118-127+161.

[19] 王习明,彭鹏.乡村振兴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05):18-22.

[20] 安海燕,黄大佳.农村土地经营权融资:农民认知与参与意愿[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2):8-15+30.

[21] 黄帅金.土地对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的影响——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再考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06):81-89.

[22] 雷丽芳,郑逸芳,林姝敏,许佳贤.农村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障与土地流转[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5(01):79-85.

[23] 饶静,张闻龙,郭晨晓,袁伟.乡村振兴背景下耕地抛荒“社会生态治理路径”研究——以河南省L市D镇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06):31-43.

[24] 李谦.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云南省“以房养老”意愿分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03):112-116.

[25] 齐燕.从村落养老到村社养老:撤村并居背景下农村养老秩序的转变——基于鲁中三吴村的调研[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12):15-20+68.

[26] 吕振华,李成金.我国村级社会化养老服务组织建设探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4):407-411.

[27] 李晔,林士俊.医养结合的思考与探索:對农村养老实践的反思[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14(01):37-42+118.

[28] 王有业,乔科豪.“三权分置”视角下的土地养老信托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02):49-54.

[29] 王震.乡村振兴背景下田园养老的生成逻辑与实践形态[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4):6-10.

[30] 朱浩.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的动力要素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01):180-195.

(中文校对:刘帅)

Knowledge Map Analysis of 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s to Boost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WANG Feng XU Jun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6)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CiteSpace software to conduct a visual analysis of the annual publication volume, high-yield institutions, core author groups, research hot topic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elevant column literature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journals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y countr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since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my country. Clarify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context of 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in China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vide guidanc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rural revitalization”column of the journal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subject research is relatively fixed, the subject tendency is more obvious, and the core author group has not been formed.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deepen the research on issues related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engthen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mong scholars, institutions, and themes, pay attention to the cross-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and enhance the cohesion of research result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s;visual analysis

(英文校译:刘帅)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