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研究的多维特征与热点审视

2022-05-30王晴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三农问题减贫乡村振兴

摘 要:为揭示乡村振兴研究特征与动态,推动相关研究不断走向深入,本文以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乡村振兴项目数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方法,对乡村振兴项目特征和研究热点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一般项目是资助的主要类别,历年所占比例均超过50%;项目具有明显的多学科属性和跨学科特征;依托单位高度集中于高校系统,但农林类高校优势不突出;资助项目覆盖面广,但省域间立项规模显著不均衡,存在两极化现象;研究热点主题多样化,主要包括农民与农户、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治理、传统村落与特色村寨、乡村旅游、乡村体育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型城镇化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未来应加大对“边缘”主题研究的扶持,以促进乡村振兴的全面认识并开拓新领域。

关键词:国家社科基金;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减贫

一、引言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战略支点。着眼国内,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的工作重心已发生历史性转移,即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了国家战略在新时代的新突破。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践相一致的是,乡村振兴亦是学界的热点研究问题。其突出表现之一是,乡村振兴主题在基金项目申请中的受重视度明显增加,特别是作为人文社科领域最高级别的课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了一批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项目,深化了对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规律性认识和理论性思考,也进一步扩大了乡村振兴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因此,对乡村振兴研究领域进行系统梳理和客观评价,有助于推动相关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基于期刊数据库对某一学科(领域/方向)进行分析,是一种比较常见和通用的研究设计,此外,基于资助项目数据对特定领域进行分析,也是揭示并解读该领域研究特征及热点的重要方式[1]。回顾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已有不少学者基于中文期刊或引文数据库,对乡村振兴研究进展进行过学术考察,而鲜有从资助项目分析的视角来透视乡村振兴研究动态。某一时段的研究动态及热点反映了该主题领域的核心内容,对深化专业性认识、把握发展脉络以及推进后续研究能够起到重要助益。鉴于此,本文尝试以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为样本,从多个维度分析乡村振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特征和热点,从样本特征和热点主题的双重视角解析立项规律,以期为未来乡村振兴资助立项、学者选题申报、知识创新增长等提供参考建议,亦对乡村振兴涉及的专业教育改革和实践起到借鉴作用。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登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官网,检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采集历年乡村振兴立项数据,项目类别等分类查询条件选择“全部”,另从该网站查阅2020 —2021年已发布但未入库的立项名单,提取相应记录,与已入库记录进行合并。经人工审读、筛选、去重清理后获得502条记录,其中项目名称相同但项目批准号不同者各2项。2020年及以前的项目数据的下载于2021年1月9日,2021年度数据下载于同年10月8日。需要说明的是,本次数据集不包含2021年度重大项目信息(尚未公布)。

(二)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法具有知识表达客观、操作规范且研究范式相对灵活等优点,适用于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追踪分析,从图书情报广泛延伸至教育、管理等领域,已成为学者研究文献特征和内容的重要方法。国内已有学者将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法运用于乡村振兴等研究领域[2],对发文量、作者、单位以及共被引等外部特征进行了分析。徐建华和王晴指出[3],特征和内容是文献的表里关系,不应偏废其一,应在深度挖掘和整合分析主题内容的基础上探究研究进展。鉴于此,本研究按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特征与内容相统一的思路,从项目特征和研究热点两个方面进行量化统计和内容分析。首先对所有项目信息进行编码,然后抽取项目的类别、所属学科、依托单位和地区等分类信息,借助于SATI3.2和Excel进行量化统计[4];然后通过人工研判的方式,编制项目的关键词;最后,通过构建共词矩阵,利用VOSviewer输出研究热点知识图谱[5],进而评述研究热点。

在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中,VOSviewer更加注重图形化和结构化展示,提供多种视图显示模式以展示节点之间的共现网络关系,以鲜明的颜色对比度来反映不同聚类的区别与联系。VOSviewer采用智慧局部移动(SLM)算法来识别网络结构特征,具有精准识别、运算规模大、标签显示效果好等特点,能够有效地避免图谱中标签重叠的弊端[6]。

三、基于样本数据的研究特征分析

(一)资助项目的类别分布

从项目类别的结构特征来看,资助项目高度集中于一般项目,其占总数的56.77%,呈现出绝对优势地位;接下来是西部项目、青年项目和重点项目,分别占总数的18.13%、15.54%和7.77%。一般项目立项数较多主要是因为其申请人绝大多数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在该领域具有较为丰富的相关成果或研究经验,加之乡村振兴是2017年10月提出的国家战略,青年学者在短期内实现领域内研究成果和经验累积的可能性小,从而更有利于一般项目的立项资助。相较而言,重大项目立项数较少,仅为9项,仅占总数的1.79%,原因可能在于重大项目对申请人的综合科研水平要求较高,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时间较短,学者对有关问题的反思、凝练并提升到重大议题的时间准备不充裕。

从项目类别的年度分布来看,一般项目历年的占比均为最高,是主要的资助类别,除重大项目外,其他四类项目在2018—2021年间的变化保持一致,呈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分布格局(详見表1)。其中,一般项目最早获批立项是在1997年(负责人为陈高桐),彭瑞玲于1996年最早获得重点项目资助,这也是乡村振兴主题范畴内最早获得资助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方面,说明学者较早涉及乡村振兴研究,分别从振兴农业产业、农村经济的视角切入;另一方面,这一主题领域出现了明显的大跨度时间断层,产生了长达21年的立项资助“空档期”。值得一提的是西部项目,除2018年的占比排名第三外,2019 —2021年的立项数均居第二,反映出国家重视对西部项目的资助力度,对推动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持续研究、促进西部地区科研队伍建设和稳定,发挥着明显的导向性作用。

(二)资助项目的学科分布

从表2可知,除未区分学科外,资助项目共涉及20个学科,覆盖面较广,突出了乡村振兴研究具有鲜明的多学科属性。其中,民族学的立项数最高(110项),社会学、管理学和马列·科社三大学科的资助数量均在30以上,政治学、理论经济、体育学三个学科的立项数超过20,这与新时代“乡村”的内涵密切相关,反映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化要求。由于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多重功能[7],因此乡村振兴必然涉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体现了中央关于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改进乡村治理、深化农村改革等要求的战略内涵。党史·党建、人口学、新闻学与传播学亦获得10项(含)以上的立项数,彰显了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要认清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使命和担当,重视乡村人口和涉农传播问题研究。

资助项目所属学科类型以民族学、经济管理类、社会政治类为主,突出体现了乡村振兴研究的民族性、应用性和政治性主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乡村振兴研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以解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和战略实施中的现实问题为驱动机制。同时也应看到,理论经济学科获得资助较少。乡村振兴,经济先行。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最早的两个乡村振兴项目均属于应用经济学科,特别地,2018年以来的资助项目更加注重实践问题的解决,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衔接阶段的经济建设规律探索较少。从软环境建设情况来看,随着《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施行,乡村振兴有法可依,依法而行。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亦需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做好法治保障。

(三)资助项目的依托单位

从依托单位的数量分布来看,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502个项目由283个组织作为依托单位,承担3项及以上的单位共有59个,其中,承担项目最多的是西南大学(10项),承担5项的单位有7个,承担4项的单位有17个,承担3项的单位有31个,立项数≥5的项目依托单位信息见表3所示。从依托单位所属的系统来看,资助项目高度集中于高校系统,合计获批421项,占总立项数的83.86%,党校(44项)、社科院(31项)的立项数分别占8.76%、6.18%,农科院3项,机关(农业农村部)2项,其他(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类型单位1项。

在获得资助项目的高校中,师范类高校立项数排名领先、财经类高校紧随其后,理工类、民族类、农林类高校获得立项数相差较小。师范类、财经类、民族类等以文科为主的高校,在社会政治类、经济管理类和民族学研究方面特色及优势明显。一般而言,农林类高校汇集了相对较多的涉农研究学者[1],而农林类高校获得资助体量未能进入第一方阵,可能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涉农研究领域,更涵盖了民族、经济、管理、社会等学科的细分领域;另一方面,我国理工类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的学科趋于多元化,管理与经济研究亦具有较高水准,因此出现了理工类高校立项数靠前的分布格局。

(四)资助项目的地域分布

资助项目共涉及31个省(区、市),平均获得16.19项,高于平均水平的省份共有13个,其中,四川最多(38项),而在低于平均水平的18个省份中,山西最少(3项)。为进一步分析资助项目的地区差异及时序变迁情况,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公布的《东西中部和东北地区划分方法》,将全国省域划分为四大地区[8],统计其立项数量,分布情况见表4所示。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10个省(市)获得146项,占全国总数的29.08%,包括:北京33项、浙江31项、江苏20项、山东18项、广东12项、天津9项、上海7项、海南6项、福建6项、河北4项。中部地区6个省份获得96项,占全国总数的19.12%,包括:湖北28项、湖南25项、河南15项、江西14项、安徽11项、山西3项。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获得233项,占全国总数的46.41%,包括:四川38项、重庆34项、贵州23项、广西23项、云南20项、陕西19项、新疆20项、甘肃16项、内蒙古14项、宁夏11项、青海8项、西藏7项。东北地区3个省份获得27项,占全国总数的5.38%。从2018 —2021年的立项时期来看,资助项目的区域分布不均衡,而此格局与省域经济发展水平、科研总体实力的梯次分布均不存在线性关系,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乡村振兴研究的区域多样性和复杂性。诚然,其中一个原因可能与西部专项扶持密切相关。

从地区差异来看,西部地区立项数最多,其次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東北地区立项数最少。考虑到东北地区仅含3个省份,虽在总量上不具备基数优势,但从省均立项数来看,地区首末排名依然不变:东北地区最低,西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略高于东部地区。从时序变化来看,不计1996年和1997年的单一数,四大地区在2018 —2021年间均表现为先增后减再增的演进态势,在此四年里,西部地区的立项数均为同比最高。另外,东部地区1997年首次获得资助,东北地区更早一年获得资助,但增长缓慢且可持续性乏力。

四、基于样本数据的研究热点及态势分析

(一)高频词与热点主题界定

共词分析是识别主题领域内研究热点的常用方法,热点识别与评价有助于促进该主题领域研究不断走向深入。根据文献计量分析的惯例,一般采用普莱斯定律作为界定高频词的理论依据[9],高频词的遴选公式如下:

K=0.749 ,

其中,阈值K为高频词出现的最低频次,Nmax为关键词出现的最高频次,出现频次≥K的关键词称为高频词,并以此作为构建共词矩阵的计量对象。经统计可知,本研究样本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乡村振兴”(259次),经公式计算得K=12.05,共有22个关键词入选,但由此形成的热点网络覆盖面过窄,未能涵盖核心内容。根据Wang的研究[10],对采取主题检索策略获得的文献进行高频词界定时,与主题高度重合的检索词不宜作为阈值的计算对象,而应选择频次排在检索词之后的首个关键词作为阈值的计量对象。在本研究情境下,阈值的计算对象应为“民族地区”(49次),计算所得阈值K= 5.24,向下取整为5,因此,出现频次≥5的关键词界定为高频词,共有84个。

在共词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知识图谱将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呈现。首先,构建84×84的高频词共现矩阵,将其导入VOSviewer软件,绘制热点主题知识图谱,以Fractionalization的标准化方法输出结果,见图1所示。

接着,根据主题内容和共现频次,凝练研究热点。具体步骤如下:①对知识图谱中存在关联(连线越粗代表其关联性越强)的关键词进行网络计量分析,形成初步的主题列表;②基于主题列表,溯源并定位关键词所属的项目信息;③逐一阅读提取到的资助项目内容,熟悉其主旨要义,并将资助项目的核心内容与知识图谱中的关键词进行匹配,提炼出本研究所阐述的研究热点;④对研究热点进行主题命名并选取该主题所属的代表性高频词。最终,本研究提炼出9个研究热点(以规模大小进行排列),见表5所示。

(二)热点主题聚类及态势分析

1.农民与农户

农户是乡村社会的基本单元,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乡村振兴既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也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资助项目中涉及农民与农户议题的有45项,2018—2021每年均有立项,年度立项数总体上呈稳步增长态势。内容涵盖四个方面:一是通过思政教育、精神与价值观培育等方式,促进农民更新观念以实现自我发展,其中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关注焦点;二是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涉及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权、社会权、信访等深层次议题;三是农民工返乡创业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四是西部民族脱贫地区农户生产实践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如何提升小农户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参与经济与社会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和解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问题,必须遵循中国乡村发展规律和新时代特色,通过顶层设计、制度保障、环境优化等举措,既吸引农民回流,又重视并培育现代化“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坚持把农民实际需要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农村改革红利的普惠性,着力围绕农民及“新农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而构建长效机制,有效增强其身份获得感和认同感。

2.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的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体系的重要构成,是“铸魂”之策。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物质条件的持续改善,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全面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正当其时。资助项目中涉及“文化”的共有42项,2018—2021年间均有立项,其中2019年立项数(23项)占一半以上。就话语表达而言,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态是主题内容的核心特点,农耕文化、民族文化、新乡贤文化等成为乡村文化振兴学术话语体系的表达重点。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必须保护和传承好农耕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同样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涉及藏、满、蒙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形式。新乡贤文化、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亦是关注重点。在策略方面,推进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应充分认识到文化的振兴贯穿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过程,意味着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其他战略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应在遵循乡村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做到长期建设的战略协同,不能唱“独角戏”,应充分发挥新乡贤的凝聚作用,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各相关主体的参与度。考虑到文化具有关联度高、渗透强的特点,乡村文化的振兴应注重多元文化的互动与融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文化品牌,促进乡村文化向生产力的转化,强调供需匹配,提高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空间的利用率。

3.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乡村社会如何实现有效治理,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两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开篇指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那么,在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背景下,如何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议题。资助项目中直接和间接涉及“乡村治理”主题的有35项,2018—2021年间,每年保持7~10个相关的项目获得资助。从主题背景来看,35个乡村治理项目中的27个项目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背景。一方面,揭示了乡村治理兼具历史性和历时性的双重特征,即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乡村治理的政策、方式和方法随着依托战略的调整而不断演进;另一方面,就主题内容结构而言,乡村治理具有更加多元化的結构特点,在关键词方面主要表现为从属于核心主题的词汇较多,反映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的多元化特征,乡村治理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但仍然面临乡村治理主体及其对象的流动性以及环境、资源、服务等现实性挑战与困境。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仍需在体制机制方面深入推进乡村社会综合改革与制度创新。

4.传统村落与特色村寨

村落(寨)传承着重要的历史记忆和根脉,让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在当代社会中活起来,展现独特价值亦是乡村振兴的使命。资助项目中涉及村落和村寨的共有30项,其中明确标示“传统”或“特色”的有19项,体现地区或民族元素的有28项(与其他主题存在少量交叉),2018—2021每年都有传统村落与特色村寨主题立项。从特定地区或少数民族视角研究村落(寨)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是主题内容的显著特点。在特定地区中,论及“西南民族地区”的项目分布相对较多;在具体的民族类别中,涉及侗、畲、彝、黎、满、藏等少数民族,反映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寨)研究兼具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双重特点。从主题内容来看,除保护与传承议题外,还论及传统村落振兴的战略、风险防范、景观,特色村寨的建设、振兴路径、治理以及旅游引导,这反映出传统村落与特色村寨振兴研究是一个宽视野、多层次主题。让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在乡村振兴中留下来、活起来,在加强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还要以历史的、发展的、长远的眼光去研究村落发展规律,有序推进传统村落或特色村寨的规划、定位和优化,充分挖掘和再利用传统村落与特色村寨的文体旅资源。

5.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既能助推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亦有利于改善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资助项目中涉及旅游的有27项,2018—2021每年都有立项,其中2020年度仅有2项,2021年又升至8项。从研究视角来看,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背景的项目有14项,其他项目则主要以特定地区为切入点。从主题内容及其演进特征来看,探讨特定地区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路径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研究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旅游业促进乡村振兴、旅游小镇(牧区)升级、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2021年的立项主题聚焦于乡村旅游如何稳定脱贫和促进乡村振兴,强调乡村旅游乡民参与、高质量发展及长效机制。通过梳理主题词可知,乡村旅游研究内容既注重纵向创新,又强调横向互动,其中融合、高质量发展、品牌化是关键策略。为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引领、资源整合、项目示范等战略部署下,应重视村民参与、配套产业及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数字化平台应用、产业链创新,构建智慧型乡村旅游生态产业体系。

6.乡村体育发展

实现乡村体育的健康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资助项目中直接或间接涉及“体育”主题的共有21项,其中,项目名称中不含“体育”二字但属于体育学范畴的有5项。2018—2021每年都有体育主题立项。从研究视角来看,有13个项目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背景,论点主要包括城乡体育融合或一体化发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传统体育项目或村寨(镇)建设;从主题关系及其演进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体育振兴发展研究出现在2018—2019年,同时也涌现出体育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调发展的项目,进入2020—2021年,体育主题更强调发展路径及其创新,每年都有特定区域为指向的主题研究,揭示出资助项目既强调整体性主题建构,又聚焦于西部和民族地区的特别关注。实现乡村体育振兴,需要精准发力并保持战略全局意识。应将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的重要构成,实现体育服务均等化;增强体育项目与乡村社会“大健康”体系的关联性认识,培育乡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推进一批“体育+”特色乡村项目建设,推进地区特色或传统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将体育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转化为乡村体育振兴新动能,构建“以人为本”的供需有序的乡村体育生态链。

7.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过渡期内脱贫地区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具有时代紧迫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等鲜明特征。资助项目中涉及“有效衔接”的有21项,立项最早出现于2020年(共5项),2021年增至16项,这主要是由脱贫攻坚战略的时间节点决定的。有效衔接不是某个环节或流程上的工作对接,而是一项具有承前启后战略意义的阶段性综合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衔接什么内容”“怎样衔接”等核心问题。在理顺巩固、拓展、衔接之间承接关系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付诸衔接实践。核心议题是两项工作有效衔接的机制、政策和路径,一方面是面向特定地区(如西部民族地区)给出理论和实践方案,另一方面从不同视角(如共享发展理念)探讨有效衔接背景下脱贫地区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内卷化问题。从立项内容分析,两项工作的有效衔接不仅要做好规划设计、组织领导工作,还需要统筹资源并引入新模式新业态(如数字经济、数字乡村),激发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使之产生固本增效的常态化赋能效应,实现脱贫攻坚成果的稳固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保持与其他战略行动的协调推进,通过建立健全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强化制度建设和政策导向的精准性(如建立清单制度),推动有效衔接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8.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担负着现代化建设和扩大内需的双重任务,健康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强大引擎。资助项目名称中直接体现“城镇化”的有6项,主题论点是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城镇化的影响和逆城镇化问题。明确论及“新型城镇化”的有16项,2018—2021每年都有新型城镇化主题立项。主题内容集中于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协同)推进的机制、战略、对策、监测、政策、城建及治理等,其中,以西北、东北等特定区域为指向的有4项。在改革开放的40余年里,我国城镇化过程经历了恢复、稳步、快速等不同发展阶段,在取得阶段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滞后性。传统的城镇化侧重于城市优先发展,“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讲求城乡的协调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和乡村建设的特色化理念。乡村振兴离不开新型城镇化的支撑,探寻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需要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统筹推进,构建两者互动共进的战略共同体,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

9.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的战略关系,乡村振兴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资助项目中涉及“城乡融合”主题的有13项,与“城乡融合”链接关系最强的是“融合发展”,立项集中于2018—2020年,2021年未出现本主题。有关项目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将乡村振兴作为战略背景,关注点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模式和路径,以及特定地区(如重庆北碚)城乡融合发展史;二是将城乡融合作为切入视角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农村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策、要素、体制机制研究的及时跟进,从而为城乡关系重塑、要素流动与融合提供理论支撑,而且,在融合发展的不同阶段,實践模式、实施路径、体制机制也需做出科学调整,为推进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五、结论与启示

在项目特征方面,一般项目是资助的主要类别,除重大项目外,青年、西部、一般、重点等四类项目均呈先增后减再增的立项态势;乡村振兴项目涉及19个学科,民族学领域的立项数领先,总体上呈现多学科交叉、跨学科融合之势;依托单位高度集中于高校系统,但农林类高校的乡村振兴研究优势并不突出;资助项目覆盖中国大陆的全部31个省(区、市),省域之间的立项规模显著不均衡,两极之间的差距甚大,而从地区差异来看,西部地区的资助强度最高,这与项目名称体现的地域性特点相一致。

在乡村振兴资助项目的类别中,青年项目、重大项目立项数偏少。两类资助项目的数量提升,有赖于青年学者加强成果积累和知识创新,也需要专家学者持续开展乡村振兴重大选题的准备、论证和提炼工作,从而获得有关部门的进一步重视。乡村振兴是综合性立体事业,唯以问题为导向,依仗多学科专业分析,融汇多维视野,方能有效地推进见识并助力实践[11],个别学科的参与度有待提高。在资助项目的依托单位中,农林类院校及科研机构贡献较弱的现实应该引起相关组织的重视,此理亦适用于立项数较低的省份或地区。

乡村振兴研究主题多样,既反映出乡村振兴研究内容的丰富性,也说明研究的关注度差异明显。一方面,文化、旅游、体育等资源是关注热点,以此为基础的“产业+”战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围绕振兴主题展开的主体(如农民)、载体(如村落)及治理等研究领域稳步展开,有利于形成研究的规模效应,有助于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索,但也容易产生主题雷同现象[12],无益于学术资源的高效利用,更不利于新生问题的前瞻性研判。另一方面,减贫、基层党组织、服务(如涉农金融服务、社区服务等)仍属于热点主题的“备选领域”,对这些边缘主题的扶持,既有利于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全面认识,也有利于开拓乡村振兴研究的新疆域。特别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如何推进两者的衔接,仍将是近期研究拓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在主题拓展方面,应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或跨学科融合地带,紧紧围绕中央文件精神,对接乡村建设需求,探求新的研究增长点;在理论与方法应用上,既注重信息技术和量化手段的有机结合或方法转换,也开展批判性思考,加强面向乡村振兴研究主题深化本土理论建构或概念创新,增强新格局和新趋势下对乡村振兴实践的理论解释力。

参考文献

[1] 张连刚,陈卓,李娅,等.农民合作社研究的多维度特征与发展态势分析——基于1992—2019年国家社科和自科基金项目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20(01):126-140.

[2] 严华东,丰景春,蒋松凯,等.中国乡村振兴领域的战略演变、研究现状及述评:一个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馆,2020(05):25-33.

[3] 徐建华,王晴.我国全民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2):98-107.

[4] 劉启元,叶鹰.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SATI的实现——以中外图书情报学为例[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2(01):50-58.

[5] VAN ECK N J,  WALTMAN L. Software survey: VOSviewer, a computer program for bibliometric mapping[J]. Scientometrics, 2010, 84(02): 523-538.

[6] WALTMAN L, VAN ECK N J. A smart local moving algorithm for large-scale modularity-based community detection[J].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 2013, 86(11): 471.

[7] 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EB/OL].[2020-12-31].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8] 温美荣,吴金鹏.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政府资助的发展向度与推进逻辑——基于2008—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的计量分析[J].行政论坛,2019(05):134-142.

[9] 杨学磊,李卫宁,尚航标.基于文献计量的家族企业传承研究现状和主题识别分析[J].管理学报,2021,18(02):306-316.

[10] WANG Q. Distribution features and intellectual structures of digital humanities: A bibliometric analysis[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18, 74(01): 223-246.

[11] 杨华,陈奕山,张慧鹏,等.多维视野中的乡村振兴 (笔谈)[J].西北民族研究,2020(02):53-69.

[12] 张威.我国翻译研究现状考察——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0 —2013)的统计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01):106-118.

(中文校对:彭水洪)

Multi-Dimensional Features and Hotspots Analysi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an Empirical Study of Projects Sponsored by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of China

WANG Qing

(Business School,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reveal the features and hotspo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and promote the relevant research, the author takes the data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jects funded by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of China as the sample, using the methods of bibliometrics and visual analysis to mak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and hotspo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j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general projects are the main category of funding, the proportion exceeds 50% every year since 2018; there is a trend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 the disciplines involved in the funded projects; the supporting units are highly concentrated in the university system, while the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are not prominent; the funded projects cover all provinces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mbalance and polarization in the number of projects between provinces; the hotspots including farmers and peasant household,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governance, traditional or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rural tourism, rural sports revitalization, consolidate and expand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achievements and effectively connect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more support should be given to the research of “edge”theme, so a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open up new areas.

Keywords: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issue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poverty eradication

(英文校译:舒雅)

猜你喜欢

三农问题减贫乡村振兴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理解发展和减贫
三农问题专家陈家泽:农村改革突破重点在宅基地的三权分置
报纸类媒体三农问题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
陇原渔夫
发展方式转变与减贫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