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衔接:问题与路径

2022-05-30王伟彭小丽

求知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教学衔接

王伟 彭小丽

摘 要: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衔接的提出,既是一种政策回应,也是一种现实需要,更是一种价值遵循。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存在教学层次性和连贯性有待提升、初高中教学定位和教学方式有待明确、教学交流和教学合作机制有待建立等衔接问题。为此,教师需要始终坚持“一体化意识”与“思政意识”相嵌合,从“分数”导向向“育人”导向转变,同时注重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实践路径建构。

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思政课教学;初高中教学;教学衔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绵阳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研究基地立项课题“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初高中教学衔接路径研究”(课题编号:MYSZ-04)和2021年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大数据赋能:高中思政课作业精准设计的校本范式与实践”(课题编号:SZQ2021-2-12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  伟(1990—),男,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

彭小丽(1991—),女,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普安中学。

一、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衔接的由来

第一,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衔接是对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一种政策回应。“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的提出,既是老话题,又是新话题[1]。说它是老话题,原因在于思政课一体化是对过去四十年思政课发展历程的政策延续[2],是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体现;说它是新話题,是因为思政课一体化是“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时代呼声,是政策针对性和灵活性的体现。按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任务要求,思政课一体化要在原有建设基础上再深化、再贯通,立足于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实际进行链条式设计和整体布局。既要将思政课育人一以贯之地沁润到大中小学的全过程,实现纵向贯通;又要注重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学情实际,实现横向拓展。初中和高中作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链条,寻求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衔接,就是在寻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学段深入,也就是在积极回应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第二,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衔接是初高中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种现实需要。新时代的思政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要推动思政课转型升级,即“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3]。按照思政课一体化部署,要实现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就要在遵循思政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行动导向,以达到提升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的目标。那么要讲好思政课,初高中思政课教师必须处理好当前初高中思政课“各自为政”“各守一段渠”的问题,突破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梗阻,从理念思路、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方面强化初高中思政课的一体化特征,以增强初高中思政课彼此间的承继性和内在契合性,实现前后贯通与实质衔接,即初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序和有效对接。总之,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的提出,既是维护好、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育人效果,实现育人衔接的现实需要。

第三,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衔接是对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的一种价值遵循。响应时代感召,是思政课的立身之本。教育的根本价值遵循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是初高中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立德树人不是空中楼阁,要求课程引领和实践转化,要把立德树人的教学内容结合初高中学生差异性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把思政课堂转化为价值课堂和育人课堂,再完成知识内化、能力提升、品格塑成、价值引领,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学生未来成长奠基筑石。我们可以说,衔接好初高中思政课教学也就是衔接好初高中不同学段的立德树人要求。所以,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衔接的提出,是对立德树人的具体践行,不仅关乎学科发展,还关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的价值遵循。

二、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衔接问题

第一,初高中思政学科的层次性和连贯性有待提升。教材是教学的方略,是教学的向导。初中阶段思政课叫作“道德与法治课”,高中阶段思政课叫作“思想政治课”。横向对比初高中学科教材,我们可以看到,初中思政教材的知识性不强,侧重于道德立场、情感态度和价值信念的渗透,深度思维能力要求不高;高中思政教材以丰富且抽象的学科术语为支撑,逻辑性和拓展性较强,深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4]。纵向对比初高中学科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初高中思政教材间还存在一定的“学段代沟”和“叙事断片”,集中表现在:前后内容不连贯、教材跨度大、认知跳跃明显、缺乏梯度设计、没有衔接过程。通过对比分析表明,目前的思政教材对于初高中思政学科的层次性和连贯性思考不足,原有以学段为单元、以学段为中心的学段思维还未完全调整为以学科为单元、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思维。

第二,初高中阶段教学定位和教学方式有待明确。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尾声,更偏向于感性认识;而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更偏向于理性认识。这两个阶段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方面无疑是存在差异的。“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5]但是在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下,初高中教学并未完全体现体验性学习和常识性学习的教学定位,教学方式仍旧单一,教学的学段特征明显没有跟上教学的学情特征,教学差异不大,导致学生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窘境当中。而且,思政教材只是被当作知识处理而并未被当作生活常识来进行教育,传递出一种知识与生活无关的错误趋向,这就导致思政课育人阶段性目的并未完全实现。因而有待进一步明确初高中不同阶段的教学定位,采取符合学段特征的教学方式。

第三,初高中教学交流和教学合作机制有待建立。长期以来,遵照学段差异,初高中实施的是分段管理,初高中思政教师彼此间缺少交流和合作的渠道和平台,导致初高中思政课教师之间常常处于一种互不相干、相互分离的状态,不能“瞻前顾后”,做到了解前一段,理清当前段,知道后一段。初中思政课教师只管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学段领域意识多于学科领地意识,只注重研究初中学段教学,缺少宏观的教学视野;高中思政课教师则缺乏知识的系统化意识,学科阵地意识不够,只专注于高中学段教学,常常认为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简单且基础,从而难以把握思政教学的整体思路。所以,对于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衔接而言,建立和健全初高中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和教学合作机制,以打通初高中学段间的“任督二脉”,融通初高中不同学段间的隔阂,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三、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衔接路径

(一)观念建构:“一体化意识”与“思政意识”相嵌合

教学观念更新是教学行为变革的先导。恩格斯曾指出:“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作为初高中思政课教师,要牢固树立两种意识:一是树立“一体化意识”。要敢于破除原有学段分割的旧意识,树立学段衔接的新意识,敢学敢试,走出教学的“舒适区”,以开放性的姿态,了解初高中不同学段间的学情与教情,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积极承担起一体化的主体责任和育人责任。二是树立“思政意识”。要有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转变为学科实践的主动性。把握住这一课程使命,就是要不断深化对立德树人的认识,不断激发践行思政课育人的内生动力。初高中思政课教师只有把“一体化意识”与“思政意识”相嵌合,理清“各守一段渠”与“水到渠成”的关系,才会成为初高中跨学段教学衔接的探索者和践行者。

(二)方法建构:从“分数”导向向“育人”导向转变

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要从原来以“分数”为主的结果导向,向以“育人”为主的过程导向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首要前提是明确初高中学段的教学定位。初中阶段突出基础导向,以建立学生基础认知为目标,同时拓宽思政课体验,用活动型课程来引导初中思政课建设;高中阶段要突出理性思考,用议题式教学来引导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素养培育。

基于此,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还需要达成以下目标。一是实现评价方式的学段化和学级化。在保持学段评价总体一致性的同时兼顾学段的差异性和学级的差异化,避免学段评价向学级评价的过分延伸,过早强化初高中思政课程的应试化倾向。二是坚持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进阶设计。保持长期评价内容的一致性的同时实现短期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进阶化之间的平衡。三是坚持评价指标的固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适当释放初高中思政课教师的课堂主导权,丰富思政课堂教学的实现形式,激发初高中思政课活力。

(三)模式建构:完善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实践模式

1.坚持以协同育人为目标,加强初高中协同合作,形成传道育人合力

教育本身不是分段的,它的作用和着力点也就不能被人为割裂,初高中思政课教学应突出整体性和协同性,打造初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协同体,搭建“平台”与“机制”,形成多点发力、多点支撑的育人合力,实现整体育人和协同育人。为此,要“由自我思维转向协同思维”[6],注重“共商共建共研”的体制机制建设。一是要以课为中心,注重跨学段备课、听课、研课。思考同议不同课,同课不同构,即同一素材不同课题,同一课题不同建构,采用多种形式调动思政课教学衔接的积极性。二是在课题研究、项目合作、资源共享、开放课程、导师互聘等方面强化学段一体化建设,让各学段的“一段渠”变成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的“一条渠”,跑好学科育人“接力赛”,传好思政育人“接力棒”。总之,只有立足于真实课堂,进行不同学段间的切磋和交流,在探讨教学大问题的同时解决衔接小问题和衔接真问题,形成初高中协同合作样态,才能形成思政课传道育人合力。

2.坚持以教学设计为抓手,深挖教学教材与教法,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初高中思政学科要求学生产生自然而言、水到渠成的价值认同,进入预设轨道,理解、认可并接受输出的价值,并将其内化为不可动摇的信念和观点[7]。落实价值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可以说,教学设计是落实教学衔接的重要载体。教学设计要突出学情特点和教学目标。初中思政课教学设计要突出教学素材的生活性、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和教学场景的体验性,用活动和体验代替常见的说教,用可看、可见、可交流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猎奇心,通过丰富的感性体验来引领初中阶段立德树人的思政任务。对于高中思政课而言,教学设计要突出教学素材的新颖性、学习任务的挑战性、争论话题的有效性以及知识点分析的逻辑性,同时兼顾增加学生用思政思维分析社会问题和指导自身生活实践的成功体验,以此提高学生对思政学科的信服度和思政课的吸引力。此外,思政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象化和学科化,无论初中还是高中阶段的教学都应以此为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渗透到各教学环节、各教学情景当中,分析学情、研究教材、确定教法,实现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3.坚持以资源整合为基础,推动教学供给侧改革,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教学资源是制约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的关键点。思政课是育人主战场、主阵地,守住主战场和主阵地需要坚持资源整合。一是教材资源,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无一不是通过落实思政教材来完成的,如果没有思政教材的衔接贯通,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就不可能实现。教材资源一体化的供给需要政府统筹规划与设计,及时调整、整合、优化初高中思政课教学内容。二是课程资源,现阶段,初高中思政课教学更多的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情景教学,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具备三种能力:情景与素材的使用能力、知识与素材的解读能力、课堂表达与演绎的能力。其中,情景与素材是基础,搭建一个专属于“思政学堂”的网络资源库和信息库,能够为初高中教学衔接提供一个资源供给空间。三是社会资源,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把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等第二课堂资源引入初高中思政课堂,助推初高中思政课从理论走向现实,实现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总之,只有立足于资源,注重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充沛的资源供给,才能使初高中教学衔接走出“形式一体”的困境,帮助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走向一体化。

[参考文献]

许家烨.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述评[J].文化软实力研究,2020,5(1):85-97.

王立仁,白和明.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构想[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11-16.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宋文仲.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衔接[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1(4):44-45.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余华,涂雪莲.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维革新[J].思想理论教育,2020(2):68-72.

王伟.让知识不再缄默:论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政课情景教学的“嵌合”与“弥散”[J].内蒙古教育,2020(17):22-23.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教学衔接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新课标下初高中数学教学如何衔接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
在思政课教学中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