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学引进高学历人才的困境及对策
2022-05-30王旭谢振安
王旭 谢振安
摘 要:高校硕博士进入中小学当教师,体现了部分地区对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视。文章通过分析中小学引进高学历人才的意义和作用,研究教育和人才辯证统一的关系,得出学校教育对教师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即不但需要擅长在一线执教、教学经历丰富的教师,也需要适应时代发展、创新教学方式的教师。为此,文章提出了中小学引进高学历人才的对策,希望能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中小学;高学历人才;引进;政策
作者简介:王 旭(1993—),男,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省肥西县教育体育局。
谢振安(1964—),男,安徽理工大学。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国家不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多地为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因此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被吸引到中小学当教师,从而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带动了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解决基础教育中的科研难题,也有助于教师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拓宽教育视野。
近年来,一些知名中小学晒出招聘公示,不少来自顶尖高校的硕士、博士生榜上有名(见表1)。高学历人才到中小学任教是个好现象,这说明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在不断提高,职业荣誉感也在不断增强。当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现象仅出现在少数地区的个别优质学校,对大多数学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来说,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不高仍是一大发展难题。
一、中小学引进高学历人才的意义
(一)提升教学质量
当前各地积极落实“双减”政策,让教育主阵地回到学校。在此背景下,教师队伍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创建优质学校及素质教育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更新理念,而名校高才生能发挥积极作用。硕博士研究生在高校教育中能发挥其科研优势,在基础教育中也同样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能迅速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科学施教,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教育规律,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开发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勤思考,多实践,有益于攻坚中小学校的教育难题,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他们是基础教育的潜力股,有利于建成资源丰富、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满足学生的课后服务,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准。
(二)开阔学生的思维
当前,县域以下中小学教师流动性弱,部分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青年教师稀缺。有的教师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教育理念,学校教育缺乏活力。义务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科思维品质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高学历人才见多识广,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潜质良好,进入中小学,会以更加先进的方式启发和教育学生,注重教学活动的深度,重视学生的成长规律,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眼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培养需要多方发力,学校教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尤其珍贵,引进高学历人才能够改善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年龄结构,优化教育布局,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也能显著提高。高学历人才本身就是“学霸”级人物,在学识、求学经历和研究能力上,都会成为中小学生学习的榜样,成为教育学生的“无声教材”。
(三)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到2035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要求,我国义务教育到了加快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阶段。人才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事业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教育的公平性、均衡性发展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师资是最重要的优质教育资源要素。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师资力量较弱的学校可以通过政策优势吸引高学历人才,扩充教师队伍,科学划定学校招生服务范围,以保证学校服务范围生源数量与教师队伍相匹配。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加大优质资源的辐射力度,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也能缓解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有利于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提升教育的公平性,缩小地区教育发展差距。
二、中小学引进高学历人才的现状及成因
(一)人才参差不齐
各地教育部门人才引进政策不一,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短板,更多的是政策措施上的短板,如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小,大量高学历人才向发达地区流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质量和数量每况愈下,教师的平均素养和学识水平普遍较低。以安徽省为例,省内合肥、芜湖等经济强市,教师待遇较高,师资力量雄厚,地理位置占优,可以吸引到更优质的高学历人才,而其他地级市教师的待遇远低于经济强市,缺乏吸引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引进困难,只能放低人才引进门槛,造成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究其原因:(1)政策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政策待遇丰厚,发展前景广,吸引力强;经济欠发达地区待遇较差,发展落后,人才引进政策对高学历人才而言吸引力弱。(2)盲目跟风引进。人才引进存在攀比、跟风现象,未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专业设置、门槛要求缺乏现实考虑。(3)个人情怀选择。部分高学历人才学识渊博,见识广,浪漫主义情怀浓厚,认为走向大城市,走向更繁华的地方,人生才会更精彩。
(二)配套政策滞后
人才引进并不局限在“引进”这一环节。“良禽择木而栖”,名校硕博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和稀缺资源,不仅对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有要求,对生活环境也有较高要求。一些城市和地区的资源、教育投入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引进规划缺乏长期性,在具体引进政策制定中也未能贴合实际,政策内容相对保守,不能全方位考虑解决高学历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比如发展平台受限、未婚青年面临婚恋困境、已婚人士家属就业等问题,未能实质解决被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究其原因:(1)创新意识不强。地方政府政策制定与实施受条框限制,观念陈旧,导致政策制定与现实错位。(2)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地区重引进轻管理,对人才使用以及个人发展思考不够,缺乏完备的人才管理考核机制。(3)调研了解不深。部分地区没有对高学历人才进行深入调研,对他们的了解较少,对实际情况了解不透,政策制定不科学,难以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三)难以留住人才
虽说现在教育政策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人才引进政策也逐渐优化,但依旧阻挡不住师资的流失(见表2)。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就业问题严峻,许多高学历人才迫于工作压力,借助人才引进红利,暂时解决就业问题,但在人才引进地就业多为他们过渡性的生存策略,部分师范类高校定向生、特岗教师也是如此,这些年轻人一旦通过服务期,就会想办法调走或考走。究其原因:(1)人才抢夺战略。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是重视高学历人才的引进,这些地区会定期面向全省乃至全国发布人才遴选,导致人才资源不断流向发达地区。(2)培养机制不健全。许多地方不惜花费重金引进人才,但在使用、培养、激励等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机制,导致人才流失。(3)发展平台受限。高学历人才自身优秀,自我要求高,看重职业成就感,追逐更高的平臺,以实现人生价值。
三、中小学引进高学历人才的对策
(一)合理制定引进政策
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教育需求,考虑所需人才的层次、结构,调整人才引进的硬性条件限制和固化的要求,对引进的人才实行差异化、个性化管理;完善人才引留政策,通过柔性灵活的用人模式,让人才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进行科学的教育人才岗位设置,合理解决人才的岗位编制、职称评定、家属就业、孩子读书等问题;实施人文关怀,及时了解他们工作的困难和需求,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及时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发挥自己的学识和才干,真正让人才引进来、培养好、沉下去、留得住。
(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积极协调和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人才培养工作,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养,做大人才增量,提高人才存量;搭建老带新、一对一帮扶平台,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对新进人才教师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规范化训练,注重师德素养提升、常规教学指导、教学方法创新等内容;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计划,充分考虑到岗位的匹配性和发展空间,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拓宽人才晋升渠道,积极建立教师调动区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校际交流;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使人才发挥优势,奉献自我,主动作为,成为架起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共同发展。
(三)加强毕业生教育引导
高校在就业指导课上要加强思想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工作观,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将祖国需要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引导毕业生到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地区、到乡村振兴主战场、到国家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健全毕业生基层就业支持体系。全社会也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愿意选择教育战线,奉献自我。家庭教育也要跟上时代发展要求,不能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要从小就培养孩子吃苦耐劳、不怕艰辛的品质,使孩子涵养出扎身基层为人民服务的家国情怀。毕业生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正确面对人生的选择,努力进取,顽强拼搏,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语
高学历人才进中小学当教师究竟是内卷严重的体现,还是中小学教育的进步?笔者认为两者皆有,但不论是博士、硕士还是本科毕业生,只要他们愿意投身于到教育事业,有投身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就值得大众的尊重。他们在小舞台照样可以散发出大光彩,平凡的岗位也可以干出不平凡的事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年轻人的奉献和担当,正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王红珠.乡村振兴视域下的“输血”与“造血”:乡村教育与人才振兴路径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21(4):120-128.
夏循藻.实施人才战略 促进教育发展[J].成才,2018(4):4-5.
陈振华.海南省引进中小学优秀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新教育,2018(4):4-8.
张鹏飞,徐继存.落差与逃离:县域高素质青年人才流动的质性研究:以高学历青年教师离职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21(7):5-14.
王天侠.愿“高学历人才进中小学当老师”成为常态[J].甘肃教育,2017(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