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开发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践行

2022-05-30孙静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维模式初中数学

孙静

摘要:“双减”背景下,对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学课堂在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核心素养培育和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注重科学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搭建层次清晰的“脚手架”,让知识自然生成,让学生的思维自然生长,逐渐形成思维模式,以此方式完成教学目标。故本文将分析初中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思维开发为核心,讨论实际教学策略。

关键词:思维开发;初中数学;思维模式

“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在传统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运用填鸭式教学传递知识,学生一味地接受,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难以提高其学习兴趣,也无法促使思维逻辑形成,使得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低下,学生思维固化。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当中将“思始于问,问源于学”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以问题的方式带动学生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并逐步培养思维模式,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1   “问”源于“学”,“问”为了“学”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学课堂在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核心素养培育和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旧存在一定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提问作为教学的一种引导方式,教师在设立问题时缺乏具体的指导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发挥带动课堂节奏的作用,在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的同时,也保证了其学习状态。故明确具体地提出问题,可以加强教学质量。但是很多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往往过于简单,暴露了过度注重课堂氛围的本意,难以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起到培养作用。第二,课堂提问的范围过于分散,问题所涉及的范围不集中。教师在提问时,除目的模糊外,问题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分散,没有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设计,使得问题范围不集中,内容匮乏,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不利影响。第三,教师在运用提问进行教学时,要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带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提问的問题应当具备一定层次性,但是从实际情况分析,教师在提问时,其问题缺乏层次性,难以起到引导作用,也无法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降低学习效率。

2   “思始于问,问源于学”思维开发教学模式应用

2.1体现问题的指导性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和理解能力,尤其是在逻辑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教师扮演了重要的引导角色,因此赋予问题引导性,可以逐步促使学生思维和逻辑性形成。结合实际教学目标与学生具体学情,精心设置问题,通过一系列追问,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引导性提问融入教学中,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引导其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提问作为教学当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方法,这种方法类似一个路标,给予学生学习的方向。想要利用好提问,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逐步将其带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

案例1:在苏科版七年级上册“丰富的图形世界”当中,教师便可以说:“大家请对自己手边的文具进行观察,看看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学生通过观察后得出答案。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提问,同时针对其得出的答案进行总结:“我们在观察物品的时候,应当学会简化去观察,通过简单的图案对物品几何特征进行抽象描述,包括圆柱体、圆锥体、正方体、长方体和球体。”以这种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知,从而学会观察方法。以这种引导性提问方式,促使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带动其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融入“思始于问”的理念,有利于教师后续教学内容的深入,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状态,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案例2:苏科版七上“正数与负数”教学片段

问题思考:根据天气预报,杭州市某日的最高温度为8℃,这天的温差是10℃,当日杭州市的最低温度是多少?你如何表示?

追问1:A、B、C、D四个代表队参加“学党史”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5分,答错一题扣5分,弃权得0分;A、B、C、D四个代表队答题情况如下表: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你能计算出A、B、C、D四个队的最终得分吗?

追问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以前学过的数不够用了,你有办法解决吗?

追问3:“四川某地最低处的海拔高度为-263m”中“-263”表示什么含义?

追问4:上海户籍人口自然变动自1993年以来连续17年呈负增长态势,至2009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7%,其中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02%。-0.102%表示什么含义?

追问5:认真观察并思考,-2、-5、-263、-0.102%,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对于数字0,你有什么认识?(总结负数特征,引入负数概念)

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设置层次递进的问题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力求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本质。在感受到已学过的数不够用之后,发现引入一种“新”数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并理解正数、负数和0的意义,尤其是对数字0的重新认识。通过问题情境教学,在学生逐步将知识概念的生成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2.2发挥问题的激疑性

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学生都是充满好奇的,在应用引导性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新知的渴望和思维发展的自我要求,以问题串的形式搭建层次清晰的“脚手架”,让知识自然生成,让学生思维自然生长,逐渐形成思维模式,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以此方式完成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选择一些疑问性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注意问题不应当立即给出答案,而是要经过学生不断分析和研究得出。

案例3:苏科版七年级上册“图形的运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手边任何一样物品,将其中一点固定,旋转一周,并将其运动的轨迹图像画出来,然后以小组形式到前面展示。有些学生可能会利用手中的笔,也有的学生会使用课本,因此最后得出的答案也不相同,尤其是一些学生利用较为复杂的物品时,他们对得出的图案形状表现出了较强的好奇心。最后在展示环节,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分别对图形进行讨论和评估,获得共同认知:在绘画运动轨迹的时候,要将固定的位置看成一个点,将移动的另一端看做另一个点,两点之间为一条线,这条线运动的轨迹为面,那么旋转或移动一周的面,就是我们最后得出的图形,老师再进行总结。这种方式不仅体现了图形运动的轨迹,也教会学生自主观察物品的移动。教师也可以选择一样物品为学生示范,将物品有规律地移动,让大家说说看到的图形运动轨迹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可能看到的是扇面,也有的学生看到的是平行四边形。此時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移动的轨迹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大家最后得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呢?”再选择几名学生进行提问,重点询问他们的观察点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大家看我手中的物品有四个边,当我固定在这一点的时候,一些同学是以右上角的边为观察点,然而有的同学是以左上角的边为观察点,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最后得出结论不同的原因,我们从中可以学到,运动的轨迹图形是以你的观察点所形成的,所以这四个边的运动轨迹,最终就会形成四个图案。”这种留有伏笔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并且增强了其教学参与感。

2.3体现提问的层次性

以上方法均遵循了思始于问的原则,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提出问题,教师再针对问题进行解答,均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的。然而如何进行提问来体现问题的层次性?则是将重点放在了“问源于学”中的“学”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层次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并将重点放在“学”上,不断理解数学知识,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案例4:苏科版七年级上册“垂直”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垂直的两条线,并提出问题:“大家是否在生活中观察到这种角度?”以此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观察和思考,有些学生可能会观察到教室屋顶的四个角是垂直角度,也有学生会观察到教室的门与地面是垂直角度。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大家观察的没错,那么大家知道一个圆是多少度吗?”有些学生可能对此有些了解,也有学生对此表示疑问。教师给出答案:“有些同学应该知道,一个圆,也就是我们转一个圈,这个角度是360°,那么这两条线是多少角度呢?”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和引导最后得出答案:“如果将这两条线延长,我们将会得到一个十字,那么这个十字的角度就是360°,其中的一个就是90°,我们称这种90°的角为垂直。”以这种层次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在下一环节设立一个新问题,加深学生对垂直角度的印象。这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去主动观察和学习,强调了“问源于学”。

案例5:在进行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应用复习教学时,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

问题思考:观察如图1所示的二次函数图像,结合图像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先独立思考,后与同伴交流。

追问1:如何求这个函数的表达式?

追问2:如何平移二次函数图像使得它经过原点?求此时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多种方案)

追问3:从图像中能挖掘到方程的信息吗?借助图像我们可以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吗?

追问4:还能挖掘出图像与不等式的关系吗?

追问5:在图中你能看到线段吗?你能求出它们的长度吗?

追问6:如图2,图像中有四边形吗?你能求出四边形ABCO的面积吗?

追问7:如图3,若在第一象限图像上存在一动点P,请你提出一个与二次函数相关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理解二次函数,从函数图像上点位置的“直观变化”和函数表达式确定的“数量变化”内在联系来掌握二次函数相关知识,即一种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两个基本性质:轴对称性,增减性;三种表示方法: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四个注意点:a的意义,二次函数的函数值大小,抛物线的平移变换和轴对称变换,方程、不等式问题与二次函数的关系。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思考,引导学生从“发现”知识的过程及联系中培养思维能力。

3   结语

总体来说,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当中,关键就在于“思始于问,问源于学”中,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针对性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并引出下一个问题,将其带入学习状态当中,利用引导性、激疑性和层次性问题来促使学生思维形成,培养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1(34):105-106.

[2]王希军.谈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J].学周刊,2021(34):107-108.

[3]叶莉.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路径分析[J].学周刊,2021(34):109-110.

猜你喜欢

思维模式初中数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思考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分析
逻辑创新的思维模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影响阅读对话的三个瓶颈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