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

2022-05-30戴琪淳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阅读教学策略

戴琪淳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单元设计都是结合一定目标和主题而设置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学习活动开展中,为使学生完整地掌握阅读的真谛,教师要结合单元编辑的主旨,对教材每一个单元的编写主题进行大体归类,然后创设吸引学生深入探究的多元化阅读活动,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思考、理解,去构建知识体系。

关键词:阅读教学;深度学习;策略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以目标为导向,通过有目的、有深度的学习,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更多知识,掌握更多学习技巧,促进综合学习能力提升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改背景下,深度学习方式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此,笔者结合具体实践,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做如下几方面探究:

1   明确目标优化设问,有效引发深度学习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鉴赏分析为阅读教学活动按下了启动键。同时,教师还要对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语文理解能力、学习兴趣、生活体验等做出综合性评估。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学到了什么,有哪些困惑等,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在课堂中对提问的回答情况、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做出评估;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情况,把握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现状。如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时,教师做了这样的学情分析:《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所面对的是三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求知欲,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愿意交流。这一时期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想象力亦如鸟之双翼。他们具备一定驾驭学习之法的能力,但还有待教师的启发、引领。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师设计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主旨在于启发学生能够根据课文题目、课文插图以及情节,并通过自己的判断和认知,去推测作者所描述的内容。

在对学生学情做出初步评估的基础上,教师着手设计问题。课前精心的设计决定着提问质量。因为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首先要关注的是激趣促学,有效互动,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基于这样的前提,教师还要考虑问题设计的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要从如下几点着眼设计:

1.1问题简单易懂,目的明确

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似是而非,捉摸不定,需要付出较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就会使他们失去思考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问题设计,使学习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都能发挥出主体作用,参与回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比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观”是什么意思?“潮”是什么地方的潮水?这样的问题是针对课题设计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结合预习和思考给出了答案。

1.2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核心是促进语文思维能力发展。教师在设计目标时,要关注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师要关注目标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升。比如,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那么“将来”又会怎样呢?在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畅谈21世纪的蓝图。学生在学习了本篇课文后,对科技产生了浓厚兴趣。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促进学生思考,加深学习感受。

2   结合教材单元主题,设计深度学习活动

2.1课文主题接近,单元中文章以阅读理解为侧重点

比如,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神话”为主题,编入的课文都是国内外著名的神话传说。 本单元所选择的课文都是学生喜欢的神话作品。教师在完整地教学了整个单元后,将课文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带着学生一起阅读《皇帝与蚩尤之战》《伊娥》《在金羊背上飞行》等,并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

2.2以一带多式的单元

这样的单元整合方式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深入解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对同一类文章进行分析探究, 寻找这些课文有哪些相同点。在这类单元教学中,有的是从同一位作者的数篇作品中,或者是同一主题作品中挖掘教学资源。比如,在《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的学习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爱的光束》《细细的母爱》《母爱是凝望》等文章进行深入阅读,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到,这几篇文章都是通过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来展现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崇敬和赞美。

2.3单篇经典文的学习,从经典性作品、经典主题单元中,提炼深度学习的阅读目标

比如,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要从环境、情节、主人公的心情境遇小说三要素进行分析,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上勇敢地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努力求生的经历。感受鲁滨孙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生活态度。可以在此基础上学习如《蓝色的海豚岛》《老人与海》等赞美顽强生命、勇于战胜各种困境的积极人生态度的经典作品。

3   科学设计教学情境,有效启动深度学习

3.1根据知识结构特点,设计驱动学习情境

深度学习为指向的阅读教学,被认为是培养学习者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助推器。深度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推出的创新型学习形式。深度学习能够使学习者凭借自身能力进行新知识的理解、消化,锻炼了知识迁移能力,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基于此,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恰当情境,会开启成功教学之旅,助力深度学习。

师生之间可以就课文中关键知识展开有效互动,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一步步接近深度学习目标。通过新旧知识的碰撞,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学习活动。继而可以结合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行知识的梳理归类,即我们常说的知识结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构成包括字、词、句段、篇章及阅读训练等。教师要通过深入解读教材,把握每一个单元的编排意圖,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实现学习目标。

3.2创设新媒体技术情境,辅助开展深度学习

身处信息技术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因信息技术辅助手段的使用而更加多姿多彩。开展好深度学习,教师不可低估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它不仅给课堂增添了活力、趣味,营造出时代气息,还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如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满足了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更准确、更形象、更生动地解读课文,与文中人物、情景以及作者进行对话。促进深度学习,让学生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教师首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播放歌曲《新年好》,随后提问:“同学们,听着这首歌你有没有回想起过春节的情景啊?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你们都是怎么过春节的呢?谁来说说你家过春节的事?”这样的提问唤醒了学生对春节热闹情景的回忆。继而教师讲道:“春节是我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阖家团圆、举国同庆的节日。千里不同俗,每个地区过春节的方式各不相同。著名作家老舍精彩地描述了老北京的春节,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有哪些独特之处吧。”通过这样的情境,顺利导入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

4   有效运用思维导图,辅助进行深度学习

4.1补充空缺知识,助力知识建构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回忆已经掌握的知识。比如,在教学《古人谈读书》时,教师提问:“你们听过《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故事吗?谁为大家简单讲一讲?”学生讲述后,教师总结道:“我们从故事中看到古人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课文——《古人谈读书》。”其次,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合作学习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各抒己见,丰富知识的积累。与此同时,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语言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等都得到有效锻炼。比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教师给出了“精读课文,知因果”的任务: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并在阅读之后开展组内交流。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找出答案,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答案。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探究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请小组代表来汇报,对于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答时,同学们可以再读课文,努力尋找正确答案,通过这样的形式,营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围,学生掌握了有效的知识建构路径。与此同时,教师结合学习内容,设立引导深度思考、全面把握、理顺脉络图示,达成教学目标。比如,通过分析梳理所掌握的知识、以思维导图形式,将一个单元的几节课按某一逻辑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这棵“知识树”的提示,去详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做出很好的梳理。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依据是其知识迁移能力,学以致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具说服力的就是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当学生在写作时能够灵活运用语文阅读中学习的技巧时,则说明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已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4.2通过思维导图,呈现知识体系

在当今的中小学教学中,各个学科都会运用思维导图来辅助教学。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之间的相关联系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结构,为学生思考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善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以此为引导去发现、探究,帮助学生建构与所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体系,推动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比如,部编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在梳理这一单元知识后,设计了清晰的思维导图,其中包括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会写词语、多音字、形近字、近义词。每一个板块都列出了详细的内容。可以说对这些知识能够一目了然。学生参照这个思维导图,可以全面复习和回顾这一单元所学习的知识,以及重点、难点问题。

5   关注学生的阅读感悟,培养审美情趣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培养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如果能够汲取更多真善美的精神养料,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基于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是个性化的。比如,在教学《白鹭》这篇课文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读了第8自然段,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画面?”生1:“白鹭犹如仙女下凡一般飞在空中。”师:“不错,‘犹如这个词用得十分准确!”生2:“白鹭在夕阳的映衬下低低地飞。”师:“你的回答中,把色彩感也说出来了!”生3:“白鹭在暮色中翱翔。”师:“‘翱翔这个词用得十分生动!”生4:“夕阳的余晖撒在飞翔的白鹭身上。”师:“画面呼之欲出的感觉啊!”……

在这段教学对话中可以看出,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回答问题,通过他们的踊跃发言,表达出了对这个问题的多样化回答。这些回答与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体验、审美情趣等密不可分。

6   通过多元评价策略,优化深度学习成果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多样化评价的应用。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他们在课堂中注意力保持的时间较短。结合学情,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掌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并给出及时的评价。

比如,在教学《日月水火》一课时,基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自制能力差的特点,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用5~10分钟的时间组织一些游戏,巩固所学习的生字。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开火车认字”“看图找字”“认字竞赛”等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评价环节,教师将游戏和识字结合起来,吸引学生关注,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程度。此外,在阅读教学的深度学习评价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期更好地锻炼他们的反思性思维,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有哪些需要提升之处,实现更深层次的思考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在每一个活动环节都给出检测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动,或者师生之间的互动完成任务,根据评价的内容做出自评。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是追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更高的学习价值。深度学习效果,已经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深度学习理论,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深度学习的有效落实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雷惠敏.深度学习视域下阅读教学的构建[J].小学教学参考,2021(27):7-8.

[2]朱春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路径探索[J].江西教育,2021(03):38.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阅读教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Passage Four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