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四个面向”?做到“四个同步” 打造社区垃圾分类治理新格局

2022-05-30东城区东四街道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胡同垃圾居民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对标总要求,制定任务书,画好路线图,掐准时间表,全力推進源头分类,全速补齐设施短板,全面规范收运管理,加快构建基层垃圾分类治理体系,被评为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片区优秀等级。

一、坚持面向时代,做到党建引领同步

东四街道充分运用“大走访”“新三包”等党建创新成果,全面构建“1+6”垃圾分类力量体系,引领时代新风尚。

“1”,就是党建统领。把垃圾分类作为年度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始终紧盯不松、紧抓不放,成立街道垃圾分类领导小组,每周一次主要领导专题调度。设立垃圾分类工作专班,调配优势、集中办公,每日碰头、统一指挥。针对东片楼房区、西片平房区两种不同的居民区特点,推行垃圾分类“一个街道、两种模式”,即东片区实行垃圾桶站“定点限时+值守”,西片区创造性推行“垃圾不落地+巡回收运”。不同模式,相同标准,共同发力。

“6”,就是6支中坚力量。制定《党建引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领导班子齐上阵,党工青妇全参与。6名党委委员分别带1名社区专员,结对包干一个社区,每周一次下沉到小区点位,面对面指导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一个党员带一家、一个支部包一片”活动,2000多名党员干部带动身边人做好身边事,一帮一做好垃圾分类工作。120余名社区工作者积极践行“东城社工”精神,每人负责一个网格,点对点组织垃圾分类投放。每个楼门院长包干一幢楼房院落,对每户居民进行上门宣传,手把手教会居民分类投放。每名志愿者巡视一个片区,人对人检查垃圾分类纯度并进行台帐登记。每名垃圾分类指导员盯守1~2个垃圾桶站,桶对桶做好垃圾破袋和分类工作。

二、坚持面向源头,做到动员发动同步

创新拓展动员发动的渠道和途径,激发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内生动力。

一是宣传发动。“线下”宣传铺天盖地,“线上”宣传辐射全员。建立垃圾分类网络教育基地,邀请行业专家、科学教师、金牌小巷管家和居民积极分子,在抖音直播平台上进行系列现场教学,参与人员达10000余人次。“搭车”疫情防控入户排查和胡同卡口,延伸宣传阵地,做到了动员发动全覆盖、不断线、无死角。

二是典型带动。组织开展“三个一百”活动:即在平房院落中,评选100个“垃圾分类示范院”,挂牌表彰;在居民中,评选100名“垃圾分类达人”,给与奖励;赋予“周末卫生大扫除”新的内容,组织100场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群众性活动,树立“我分类、我光荣”的鲜明导向。

三是机制驱动。专班协调办理机制,涉及垃圾分类的工作均由专班统一协调、归口办理,提升工作效率。每日检查整改机制,每天派3组6人次覆盖检查66个桶站,检查结果在微信群发布并立即整改。专题会商解决机制,分别召集14家物业单位、160家临街商户、36家党政机关的负责人,学条例、知义务,亮问题、明责任。

四是执法推动。依法严厉查处前端和中端关键环节的违法行为,特别是聚焦混投混扔、混堆混放、混装混运等“六混”问题。同时,把敲门入户动员和执法进社区结合起来,大张旗鼓进社区宣法、讲法、执法,警告处罚54人次,以法律约束促进自我约束,起到了较好的警示效果。

三、坚持面向问题,做到攻坚克难同步

37个小区和胡同,房屋性质不同,居民想法不同,再加上有的没有物业、有的物业管理弱,老人群体多,场地受限大,志愿者发动难,存在种种不同困难。街道社区集中力量,瞄准标靶,精准发力。

一是创新“接地气”的招法。率先推行平房区“垃圾不落地”。社区和物业反复入户宣传解释,逐段测算胡同距离,形成了“主胡同两车两头同向走、支胡同定人定车巡回收、志愿者分段到人随车盯”的运行方式。居民普遍比较满意,老胡同焕发了新面貌。

二是发挥“议事厅”的作用。撤桶前,通过小院议事厅、居民议事会、现场办公会,普遍征求居民意见。撤桶中,召集居民代表和第三方公司,逐一点位论证,共同选址认定,重新确定垃圾桶站66处,比原来减少49处。撤桶后,把每个新桶站打造成规范整洁的“小院景观”,居民看着“顺眼”、用着“顺手”。

三是培育敢担当的“达人”。采取“公开招募一批、志愿发动一批、活动组织一批”的方式,充实完善垃圾分类普法宣传员和志愿者队伍。推行垃圾分类指导员资格认证、持证上岗制度,确保桶站有人清整、投放有人指导、检查有人在位。130名居民志愿者风雨无阻指导居民分类投放,成为一支懂常识、能宣传、会指导的桶前值守“主力军”。

四是压实“马上办”的责任。建立“垃圾分类微信群”,及时反映问题;每天召开碰头会,研究解决办法;每周下发《工作简报》,交流经验做法,有效解决了分类不够精细、破袋不够自觉、盯桶不够及时等问题。及时“吹哨”区城管委、环卫中心协调调度,增加环卫垃圾挤压车,实现了桶、车精准对接和厨余垃圾“日产日清”。

四、坚持面向社会,做到全域联动同步

有效整合区域党建、专业力量和驻区单位的组织优势,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形成区域党建合力。利用“两代表一委员”下社区调研等时机,邀请委员们到垃圾分类一线检查指导,听取意见,接受监督。区、街道两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参加“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拿起簸箕扫把、推起保洁车辆,带头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充分发挥在职、在册党员的作用,让他们报告、报到,担任垃圾分类志愿者、宣传员、监督员,形成了区域党建聚焦分类、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二是引入专业市场力量。在平房区推行“三网融合、一体运行”管理模式,一站式实现了垃圾分类、清洁服务和胡同清运。在楼房区购买社会化服务,引进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采取“桶车对接”的方式,实现了厨余垃圾的“打卡”式收运。推行智能化厨余垃圾分类,安装智能排放系统,做到投放收运、分类称重、系统记录。召集物业和第三方公司,讲清责任义务,督促他们认真履行职责义务,加强垃圾分类监管。

三是加强驻区单位协作。主动走访辖区内的36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上门沟通垃圾分类相关要求,配发宣传资料。针对工作推进中出现的参与不自觉、投放不分类等问题,及时召集单位负责人,现场办公,立行立改,建立了良好的诚信沟通渠道,加大了大事要事协作交流力度,为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大文章”释放了强大动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一周年宣传活动 摄影:市城市管理委宣教中心杨倩玥

猜你喜欢

胡同垃圾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倒垃圾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1/4居民睡眠“不及格”